房汝建
(常州工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2)
新建本科院校主要是指2000年以来,由专科院校合并升格的一批应用型本科院校。到目前为止,所有的院校都已经开设了某种形式的通识课程,只不过有些院校通识课程是以文化素质教育的名义开设的。然而,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新建本科院校的通识教育未取得明显的成效,其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本文仅对新建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学校通识教育的目标进行深入探讨。
新建本科院校在通识教育上的共识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第一,当今大学生素质之状况恐非堪忧所能表达。独生子女家庭环境的影响、社会不良现象的幅射、基础教育过于功利性等多种复杂因素集中作用于这一代学生身上,出现了许多特殊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以二本和三本生源为主的新建本科院校尤为严重。
第二,新建本科院校在以往的办学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受到过去专科办学思维定式影响。在人才培养上只注重专业教育,注重职业技能训练,忽视整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导致功利化倾向严重。特别是不恰当的就业率考核机制,更加强化了这一价值取向,已经成为制约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障碍。
第三,大规模招生使得新建本科院校疲于应付教学任务的落实,而忽视了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潜在的问题随着毕业学生的增多逐渐显现。毕业生发展潜力不足,职业迁移能力不强,缺乏合作精神,沟通与交流能力差,缺乏创新能力等问题成为这类院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
纵观近十多年来国内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有关通识教育的系统性探索与实践主要发生于研究性大学,而在新建本科院校,通识教育仅止于浅表层次的探讨,以至于给人以研究型大学“专属品”的幻象。然而,事实证明,新建本科院校也应与其他各类型本科高校一样,建立适当的通识教育体系。
通识教育是针对教育的过分专业化而产生的,其定义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表述,但就内涵而言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其核心本质是一致的,都是强调人的全面发展。通识教育的理念反映了高校对教育功能的选择和教育目的的认识[1],反映了高校对于教育理想的追求,是大学精神的体现。新建本科院校要摆脱功利性的教育观念,唯一途径是重塑大学精神。而通识教育作为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应该成为新建本科院校的教育理念。
实施通识教育必须厘清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1998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过窄,单一的专业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突出,功利导向过重。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是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即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由此来看,我国高校始自上世纪90年代的文化素质教育与国外大学的通识教育都是针对大学教育中过度专业化的弊端,试图为大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提供更广阔的文化基础,两者理念相同,内涵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通识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成熟的教育模式。其实施途径有经典名著阅读、核心课程模块、分布必修课程、住宿学院等多种形式,其实质都是试图通过一套专业性的课程来矫正和弥补专业教育的偏失和不足[2]4,其理念已经为现代大学所普遍接受,并在全世界范围获得广泛的实践。而文化素质教育则有所不同,它仅仅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还远没有形成一种可以借鉴的教育模式,主要体现在:没有统一的教学组织,其教学目标不明确;未体现于人才培养方案,缺乏整体规划设计;多数实践活动只能面向小众而不是学生全体;多数实践活动是多个行政职能部门的随意所为,缺乏教育见解。当然,文化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某些做法也是值得在通识教育中借鉴的。
文化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既有高尚人格又有公共关怀、既有人文精神又有科学素养、既有知识能力又有综合素质、通识与专业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识教育实际上可以看做是实现文化素质教育的一种形式和具体措施[3]8。
综上所述,新建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理念就是要将通识教育作为高等学校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是培养具备交流合作、自主学习、自我发展能力,心智健全,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现代社会的公民。通识教育应是面向全校学生的教育,主要通过课程来实施,但不局限于课程。学校通识教育应有明确的目标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全校所有教师均对此负有共同责任。
高校通识教育的总体价值取向是一致的,但是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人才培养定位,其通识教育的目标也有显著差异。
以哈佛大学为例,哈佛大学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眼光的未来领导者,其通识教育目标是使学生成为全球社会民主制度下的公民;教会学生理解自己是传统艺术、思想和价值观的产物和参与者;使学生学会适应变化;学生对自身语言行为在道德方面的理解得以发展[4]63。
复旦大学是国内全方位开展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的高校之一,复旦大学致力于培养兼具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和专业素质的拔尖创新人才,其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精神和理性批判的能力;具有探索精神和可持续学习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的能力[5]。
有别于一流大学,新建本科院校既要体现通识教育的一般价值追求,更要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即培养扎根于基层企事业单位的技术、管理、营销、服务等高层次专业人才。作为承担大众化教育的新建本科院校,正如王义遒所指出的那样,其通识教育的目标首先要解决大批学生的“做人”问题,即尊重人的态度和交流的能力;渴望学习的态度和独立获取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3]5。
新建本科院校培养社会所需应用型人才,其存在的价值基础是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必须研究应用型人才作为社会人的素质要求和作为职业人的素质要求,如:公民素质、团队精神、职业道德等等。将这些要求体现在学校的通识教育目标中,并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课程来达成这些目标。
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观点认为,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6]。然而,根据调查,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对于通识课程的选择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与自身的相关性,一些与其生活和职业发展相关的课程,如社交礼仪、第二外语、社会心理学、口语表达艺术、爱情心理学等课程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笔者认为,这种倾向反映了学生对自身发展和生存状态的关注,这与通识教育的目标并不相悖,正如哈佛大学《通识教育工作小组初步报告》所指出的,要强调通识教育对学生日常生活的作用,将学生所学的内容与日后的生活相联系[4]63。
新建本科院校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同时也承担着大众化教育的主要任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正逐步向服务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方向发展。新建本科院校要获得学生对通识教育的支持,就必须在制定通识教育目标时,更加关注学生诉求,将学生职业发展的要求、提升个人生活水平的要求作为重要的考量之一。
通识教育虽非等同于素质教育,但是,通识教育的目的与素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2-3,7]。新建本科院校实施通识教育,应该有助于解决学生基本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将其作为通识教育的目标内容。
为了解大学生整体素质状况,笔者进行了相关调查,当前大学生基本素质中最突出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
1.沟通与交流能力方面:不能以口头和书面语言清晰表达自己的思想;不能以恰当的方式或技巧建立正常交流的基础。
2.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方面:没有责任心,没有团队意识,不懂得合作;冷漠、孤僻,不善合作;以自我为中心,拒绝合作。
3.诚信品质方面:同学间不以诚信相待;不信守与学校、老师的约定;抄袭作业,剽窃论文,以不正当方式获取成绩。
4.人际交往方面:缺乏社交礼仪常识,不懂得如何待人接物;不懂得对他人尊重,不能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投机钻营,功利心强。
5.心理健康方面:生活和人际环境改变导致心理不适、逃避现实;缺乏自制力和恒心,导致学习兴趣丧失、沉迷网络;自我效能感缺失,导致丧失信念,恐惧学业;自我认知、人格发展偏差,导致学业、生活、情感、就业障碍。
6.学习和生活方面:生活自理能力差;学习、生活没有目标,缺乏学业和职业规划;无高尚的追求。
7.文化素养方面:文史知识匮乏,知识视野狭隘,言语、文章肤浅;缺少高雅艺术熏陶,审美品位不高;缺少对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精神价值的理性认同,道德水准不高;对社会现象缺乏理性的价值判断,易于盲从。
8.创新与创业方面: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相信标准答案、唯一答案;缺乏创业的勇气,缺乏创业知识和能力。
大学生基本素质的问题不仅仅限于以上八个方面,由于调查的局限性,还有更多问题尚未涉及,有些甚至是比较严重的问题。因此,制定符合实际的通识教育目标,构建恰当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是一个十分迫切的基础建设工作。
通识教育理念需要通过具体的教育内容来实现,新建本科院校必须对通识教育目标做出符合学校定位,符合社会人、职业人素质要求,符合学生个人发展和提升个人生活要求的内容架构。笔者认为新建本科院校通识教育应该达成以下基本目标:
学生应具有表达、沟通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具有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具有诚信的品质;具有理性的思维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较为广阔的知识视野,尊重、包容多元文化,对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价值具有理性认同;具有一定的审美品位,对文学艺术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具有必要的数学素养,具有逻辑思维的能力;具有基本的科技素养,对科学和工程技术伦理问题有独立的价值判断;具有创新意识,善于创新思维,具有创业的勇气、知识和能力。
高校通识教育的理念和通识教育的目标,最终都要体现于通识课程。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是实现通识教育目标的关键。新建本科院校通识课程的设置有其特殊性,即既要兼顾国情因素和传统惯性,也要使学生能够将其所学内容与他们日后的生活相联系,更要坚守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笔者以为,一所大学,无论其通识课程如何开设,其开设的课程都必须有系统的、一贯的教育见解,因此必须对通识课程进行系统规划,并对现有的通识必修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必要的改造,使之符合学校通识教育的理念和目标。
[参考文献]
[1]庞海芍.通识教育:困境与希望[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22-36.
[2]潘懋元,高新发.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J].煤炭高等教育,2002(1):1-5.
[3]王义遒.大学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7):2-8.
[4]梁爽.从《通识教育工作小组初步报告》看哈佛通识课程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7(7):62-66.
[5]熊思东.通识教育:复旦人的探索与实践[EB/OL].(2009-02-26).http://www.fudan.edu.cn/tsjy/.
[6]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7.
[7]张亚群.大学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的特殊形态[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3(1):12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