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清
(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重庆400067)
“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是针对我国部分高校教育思维模式及培养方式与社会需求脱节,关门办学思想将企业置于教育系统之外的现实问题而提出的。长期以来,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严重缺陷:教学目标不明确、学术化倾向严重、教学模式单一、重理论轻实践、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学生缺乏培养动手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育环境、产学结合缺乏长效机制等。这些问题归结为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需要高校进行深刻反思,寻求解决之途。
实践证明,办经济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但从我国目前会计队伍结构来看,高端会计人才总计不足40万人,而且大多数是以传统的财务会计知识体系为主要专业技能的核算型会计,真正的管理型会计人才缺口却高达300万人,其中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管理型会计人才更加奇缺。这一现实在客观上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有国际视野的卓越会计人才。同时,通过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有助于拓展高校与会计行业企业合作办学的深度和广度,探索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引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本科院校会计人才培养质量。
卓越人才培养就是以卓越的理念、卓越的意识,培养社会需要的卓越人才。卓越育人的内涵是培养学生有品德、有才能、有远见、有开拓精神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使命,这就要求高校有自己的卓越人才观。财政部在2010年下发的“十二五中长期会计人才规划”中强调,国际化高端应用型会计人才将成为发展方向。因此,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是我国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精英教育”模式的探索,其目标是着力培养会计行业迫切需要的一批善于管理、精通业务,熟悉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高素质复合型会计人才。
笔者认为,卓越会计人才培养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以下特征: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具有扎实的会计及会计相关领域的经济管理理论知识,知识面宽;有熟练的会计职业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熟知并能灵活运用国际会计准则,熟悉国际惯例;具备将来成为卓越会计师的素质和能力。因此,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基本内涵体现在:(1)会计专业及相关理论功底扎实;(2)会计职业能力强;(3)会计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高;(4)会计国际化视野宽广;(5)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
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人才培养工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直接影响着高校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会计人才。目前高校一般分为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四种基本类型,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上具有多元化特点,不同层次的高校,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也有所不同。
(1)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是基于会计的职业导向,而非学术导向,注重会计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模式上,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理念,来设计会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多数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人才培养就定位为“应用型会计人才”。
(2)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复合型会计人才目标是基于会计、财务、审计、管理、经济“通才”的人才培养模式,会计教学中以宽基础、厚知识、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会计职业能力是以会计业务为主、具有跨学科适应性和应对复杂专业问题、业务问题的能力。教学研究型大学或办学历史较长的地方大学,强调会计专业本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但同时也注重会计人才培养的应用性。
(3)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这种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在总结传统会计人才培养弊端的基础上,基于会计发展需要,从“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变而提出的。有学者认为,管理型会计人才应具备宏观形势的理解能力、制度设计能力、战略执行能力、价值创造能力、风险规避能力、财会工作组织协调能力、职业判断能力与职业道德素质。有的高校依据会计的管理学科特性,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体系。
这些试题贴近生活,背景公平,富有时代气息,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近年高职单招考题对应用题的选材和背景都注意取自学生熟悉易懂的环境,注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所以杜绝了学生虽然已经掌握数学方法但因为对材料陌生而不能正确理解问题、不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求解的现象,这大大提高了考试的效度,真正考查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意识.根据这种情况,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对材料进行分析归类的能力;力求打破能力学科化的界限,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生产和生活及其他学科的一些具体问题.
(4)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是基于传统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只注重会计核算能力,但缺乏创新精神而提出的。有学者认为,会计创新人才是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提高、协调发展的人才。这三者中,知识是基础,能力是核心,素质是保障。目前,不论是一般地方高校,还是重点高校,都比较强调会计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也是高等教育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学校类型定位、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需求、会计人才就业面向定位、学校教育资源与生源质量,以及学校会计专业发展历史等方面。不论怎样定位,强调会计人才的应用性是各种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从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来看,社会越来越注重会计人才的复合型、管理型和创新型的要求。同时,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会计国际趋同的要求,提出了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理念。
笔者认为,依据卓越人才观和卓越会计人才基本内涵的要求,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既要“顶天立地”,又要有国际化视野和高素质。所谓“顶天”就是要有扎实的会计专业理论功底,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所谓“立地”就是注重学生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能力;所谓“国际化”就是要熟悉国际会计准则,掌握国际资本市场惯例,能够承担国际业务的能力;所谓“高素质”主要表现在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层面,即学生应通晓会计专业知识、理论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社交能力、自学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可见卓越会计人才具有“应用型”、“复合型”、“管理型”、“创新型”、“国际化”和“高素质”等多方面特征。
因此,卓越会计人才目标定位可表述为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相融合,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会计管理人才。依据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卓越会计人才的职业面向主要包括: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外会计事务所、外商投资企业、跨国公司、上市公司、金融保险企业等。卓越会计人才未来职业发展潜力主要是:成为国际会计师、企业的高级会计师、财务总监、高级财务分析师、会计事务所的高级从业人员等。
根据“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卓越会计人才培养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会计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二是高校按照国际会计标准和中国会计标准培养会计人才,实现会计人才的国际化与本土化;三是强化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必须树立以育人为根本的全面教育观,坚持开放办学的理念,以会计职业能力为本位,注重个性发展,突出知识、能力、素质和创新意识的卓越会计人才观。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经济的核心价值观是能力本位。会计能力观就是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的实现方式。笔者认为,会计能力框架包括:会计基本能力、会计专业能力和会计职业价值观,体现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融合。会计基本能力是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判断能力、辨别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会计专业能力是与会计职业资格(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国际会计资格认证)相适应的会计专业能力,包括会计核算能力、会计分析能力、会计决策能力、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能力、会计信息技术处理能力等;会计职业价值观是会计人员职业能力形成的前提和基础,体现在诚信客观、独立、遵守职业准则、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会计能力观就是通过制定“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特征显著的专业培养计划和方案,对会计本科专业的职业能力进行细节量化,人才规格标准化,并与会计职业资格考核衔接来实现。
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改革的重点是强化“合作办学与实践教学”,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合作办学”就是将学校的教育资源与企业资源整合与优化,构建学校、企业、学生利益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会计实践观就是搭建多维互动的会计实践教学平台,即确立一个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校为载体、以企业为动力的多维平台,创新实践教学体制和机制,实现卓越会计人才实践能力强和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目标。因此,新的会计实践观要依据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和能力素质要求,设计会计实践教学项目和内容,把会计课程实训、综合实训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鼓励学生创办会计代账公司或咨询公司,形成会计基本能力、会计专业能力和会计职业素质相融合、校内与校外相互动的实践教学体系。
创新是人才培养的灵魂,是培养学生发展能力的关键。卓越会计是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而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多种专业能力,还需要有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相伴。因此,要建立以第一课堂为基础,向第二课堂(课外活动)、第三课堂(社会实践)拓展的人才创新培养模式。会计创新观就是将创新的观念和意识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都必须改革创新,制定一套有效的培养创新意识强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搭建以会计职业论坛、学术论坛、创新创业大赛、“工学结合”等为主要内容的卓越会计培养人文素质平台和社会实践平台,让学生走向社会、走向企业,促使学生了解社会,认知社会,体验社会。以此在活动中、在实践中、在体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工作中可持续发展。
随着国际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国家对采纳国际会计准则采取积极的态度,我国也不例外。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与等效,客观要求会计专业学生把握国际会计发展趋势。这就要求卓越会计人才培养必须具有国际化视野,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和惯例,能够承担国际业务的能力。会计国际观就是要加大与国外高校的交流,增强国际合作办学力度,取得ACCA(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CGA(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等国外有影响力的会计认证资格。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引入国外原版教材、采用双语教学、强化学生会计专业外语水平等措施来实现会计人才培养国际化。这也要求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必须体现会计国际化的理念,增设会计国际方面的课程,以此来培养国际会计师或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会计人才。
卓越会计人才培养体系设计的基本理念是:国际视野、能力本位、合作办学、创新创业、素质教育。重点研究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标准、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的更新、企业培养方案等内容。因此,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基础,“双师”、“双语”素质教师队伍是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保障,搭建校企合作与国际合作平台是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关键。
根据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特点,整体优化课程体系,重点强化“合作办学与实践教学”,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具有专业特色的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标准、专业核心知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价值观、职业道德和职业发展能力。举办会计国际合作项目,如会计学专业引入ACCA建制的实验班,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应将ACCA的14门课程嵌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并处理好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卓越会计人才培养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一般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阶段。
一是校内培养阶段。校内培养阶段是依据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以及卓越会计人才专业培养标准,制定学校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方案。校内培养阶段要采用研究性、探究式教学方式,实行个性化培养,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标准分为国际会计标准、国家会计标准和行业会计标准。
二是企业学习阶段。会计本科培养累计要有1年时间在企业学习和做毕业设计(论文)。在企业学习阶段是“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成败的关键,因此,学校与企业要共同建立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和相应的培养体系,学习企业先进的财务核算与管理理念、先进的会计管理方法和先进企业会计文化。要拟定“企业培养方案”,并细化到每一周的学习安排。在企业学习阶段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五条指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这表明高等院校要积极以不同形式进入企业或同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同时,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是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创建校企联合或中外合作培养卓越会计人才的模式,双方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因此,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合作办学,包括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和国际合作办学。合作办学的基本要求是: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以此构建与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合作办学与实践教学平台,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国外办学机构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与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外会计事务所、外商投资企业、跨国公司、上市公司、大型民营企业等企业合作办学,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标;二是与ACCA(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CGA(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等会计认证机构合作,或与国外大学合作举办会计学专业“2+2”双学位班,或在国外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等方式,培养学生会计国际化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
师资队伍建设是卓越会计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造就一支可持续发展的“双师”、“双语”结构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卓越会计人才的关键。由于卓越会计人才培养具有“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和“高素质”等多方面特征,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打造“双师”、“双语”结构的教师队伍。所谓“双师”素质教师,是指会计专业教师除了能胜任会计理论教学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会计专业实践能力和会计职业岗位工作的指导能力,如具有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ACCA执业资格证书等,即能够承担会计理论教学与会计实践教学的新型“一体化”教师。所谓“双语”素质教师,是指有出国留学经历或英语口语能力好的会计专业教师,能够承担双语会计专业课程,甚至直接承担ACCA项目全英文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
打造卓越会计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团队的基本思路,一是定期选派会计专业教师到会计事务所、国有大中型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会计专业实践能力和会计职业岗位工作的指导能力;二是聘请行业企业财务公司经理、财务总监、总会计师等作为兼职“双师素质”教师;三是引进具有国外留学经历的会计专任教师或定期派送会计专任教师到国外参加进修或培训;四是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制定“双师”、“双语”素质教师考核标准,实行“优胜劣汰”的激励约束机制。
[1]陈小林,高滨.中国会计教育改革的历程、经验与未来发展[J].会计研究,2008,(10).
[2]程安林.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财会月刊,2012,(33).
[3]敬采云.会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2011,(25).
[4]李定清.需求导向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