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设计艺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

2013-03-31 17:13陆亚男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竞赛艺术专业

陆亚男,魏 越

(1.仰恩大学,福建泉州362014;2.北京电通广告有限公司,北京100000)

0 前言

从上个世纪末以来,中国高考“艺术热”有增无减。据统计,中国目前90%的高校都开设了设计艺术专业,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艺术设计教育大国。每年全国艺术类专业报考人数已经超过百万,被录取的艺术考生总数也达到了20万人以上。不难看出,当前艺术类专业风起云涌,发展迅速,呈现出一片水涨船高、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景象。

然而另一方面,随着高校艺术类专业的遍地开花,艺术教育,尤其是设计艺术专业教育也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缺乏设计与社会、设计与人文、设计与科技、设计与市场的密切联系,不能做到与社会同步发展。归根到底,就是缺乏一个成熟的教学理论来作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设计艺术专业的教学方向不够清晰透彻,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教学实践的需要。显然,设计艺术专业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 设计艺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

制度规范,自由延展,这是一个永远的命题,对艺术类专业院校,或者是设立了设计艺术专业的综合类高校,这一点至关重要。艺术设计教学自有其规律,需要制度的规范,但是也需要给予教师、学生和课程以必要的自由。

1.1 以学校的制度性约束为达成目标的手段

教育的主题永远是人,而设计艺术专业教育的主题又有了更加深入的地方,是“个体的人”。所以,所有制度的制定,都需要以“人”、“个体的人”为制定的目标。作为制度的制定者,需要做的是以大的战略眼光,从整体的宏观角度对专业教学进行大方向、大目标的掌控,而不是事必躬亲、事必督察,扎进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去。

学校作为教学计划的制定者,应突出全局观念,树立整体的人才观念,强化和突出专业方向重点,优化并改进课程结构的设计和流程,同时注意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融合与衔接,注意对相关交叉学科的交叉和渗透设置。最后,从基础教学环节、专业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三个方面进行方向性的把握和推进。

1.2 以教师的自主性设计为教学主导

课程怎么讲、以何种方式讲、对每个学生如何引导,这些都是专业教师的专职责任,学校应当放心地交给教师去做。在一种理想的艺术设计教学中,“教”的主体执行者教师和“学”的主体执行者学生,都是被赋予了足够的自由发挥的空间的。老师教什么,有课程的限制,可是老师怎么教,就因人而异了。基于个人对设计艺术的理解,对教学方式的把握,自身的专业积淀、个体意识的不同,不同的教师哪怕教的是同一门课程,方式都会是人各一法,人各相异的。但是,对教学效果的考核却是有标准的。

总的来说,应当以教师的自主性设计作为教学主导,以学校的制度性约束作为达成目标的手段。制度是服务性的,教学是主导性的。所有的活动,最终都要围绕着学生的“学”来进行。教学活动成功与否,最终的结果还是要落到学生身上,要看学生是不是达到了预定的培养目标,要看他们是不是成为了一个具有独立思考意识,具有较强动手实现能力,同时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团结意识的合格设计师。如果是,说明我们的教学设定、教学过程是成功的,如果不是,那就需要寻根溯源,找出问题的根源。

2 教学改革对设计艺术专业教师的要求

从根本上说,设计是一种文化的彰显和达成。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艺术创新和技术能力成为现代设计艺术人才的必备素质,被赋予越来越多的重视。当然,这既是基于设计艺术实践的需要,也是设计艺术教学体系发展的要求。只有对体系进行不间断的反思和矫正,才能使设计艺术教学得以不断的完善、发展、科学、人性。有一个不断循环、不断向上的螺旋形上升机制,设计人才、设计教育才能够向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真正为经济社会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那么,设计艺术专业教师要如何把握这一过程呢?

2.1 设计教学和设计学习思路上的变革

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进行设计教学和设计学习思路上的变革,将原来的各自为战,深处局限性的设计教学进行内涵和外延上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全面引进“大设计”、“大教学”的思路,并结合以前的设计专业教学经验成果,探索出一条更加适合设计教学规律的方式方法。从之前的“专精一门”向着以专业为方向,以艺术与市场为导向,博采相关学科和交叉学科、同时兼顾社会需求的大设计观念迈进。

2.2 从观念到行为上的转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方式和教学理念成为关键。在新条件、新形势下,设计艺术教师必须完成从观念到行为上的转型: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整齐划一、方式单一的传统教学和考核方式,转向“组织、引导、协调、推进、监督、终止”的教学方式。

沿袭传统还是全盘创新?个体创造还是集体推进?立足本土还是西为中用?推崇艺术性还是强调商业性?以个人特质为导向还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鉴于为设计师所熟悉的传统技艺正在被当代的科学手段毫不留情地取代,设计课程设置的重点需要重新聚焦在每个学生的意念创造能力培养上。所以,应该强调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与此同时注重知觉的培养。”这是陈放在《设计教育哲学的几个问题》中介绍的美国宾州大学关于平面设计教育的思路。可见,艺术教育的核心正从以“技术”为核心的培养方式转向以“能力”为核心的培养方式上来。人的“情感的、体验的、感知的”能力正被重新发掘和谈论,并放在了一个足够重要的位置上。以往在设计艺术教学中一度被视为重中之重的以手绘为主的技术层面训练,正在慢慢走下“神坛”,被放在了一个更加恰当的位置,即为创作者的设计体验和设计思路服务而不是相脱离。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单纯的技术性训练的无限拔高,对设计艺术教育来说是一种灾难,其真正位置应该是服从于设计创作者的思路、顺应创新而不是沉湎技艺。

总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要职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行观念引导而不强加,有迹可循而强调自主创新,成为衡量这个过程是否成功的关键要素。教师不再是一个裁判者,而成为一个引领者,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融入其中。一言而括之,提供一个入口而不是提供一个答案,尊重个体体验而不是强加干涉,注目于过程而不是着眼于结果。

是否建立了全新的大教学思路,则是使这个过程更加行云流水的先决条件。必须承认,就像十指各有长短一样,每一个人都是有局限性的,教师也不例外。每一个教师在某种意义上都是有局限的:知识的局限、眼光的局限、性格的局限、经验的局限……那么如何规避这些局限呢?很简单,以学生为主体,自己辅助;掌控自己的长处,倾囊以授;放飞学生的想象,给他自由。放开了,原有的局限就不成其为局限了;放开了,所有的一切从此没有了界限,一切成为可能。从此,风是风,云是云,风云各安其位,各成其势。

3 构建“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开放性教学模式

首先,与各大广告公司达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战略合作联盟,使之成为学生的实习基地。这样既解决了学生到哪里实践的问题,又解决了广告公司的人员储备问题。由于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和这些处于一线的广告公司、设计公司建立良好的关系,接触到一线的市场,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这种实践过程中迅速接近和融入一线的市场,从而大大缩短学校和社会的衔接过程。

其次,以院系或者学校的名义邀请优秀的广告人和设计师来校讲学、讲座乃至授课。这些人拥有一线市场的丰富实践经验和过硬的专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使学生在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两方面获获得快速提升。

同时,由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教师牵头,组成各有侧重的专业设计工作室,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已被部分院校和教师的实践效果所证明。

4 构建实践教学与竞赛项目相结合的实践模式

在参与竞赛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主动扩展实践教学的意义和内涵,十分必要。

4.1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入竞赛项目

以全国各类广告、创意类的竞赛为契机,通过引导学生参与、了解竞赛的内容、要求,进行竞赛立项,分组组队。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项目经理兼总设计师”的作用,对每个立项的要求、定位、结构、创新点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和审核。将学生的智慧、创意进行整合,形成项目的核心竞争力。

4.2 在教师的主导下构建起一个完整的、仿真的项目结构

这个项目有血有肉,有真实的骨架,有明确的方向,有真实的利益诉求点。这些都是学生协作前进的最佳动力。在实践教学与竞赛项目相结合中,赋予了“教”的主体执行者教师“项目经理”的作用;“学”的主体执行者学生作为项目的“职员”,给其足够的自由发挥的空间。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和创新,也提高其实际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将原来的各自为战、闭门造车的的设计教育进行了内涵和外延上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体现了“开放性设计”、“应用型教学”的思路。

实践教学与竞赛项目相结合的实践模式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实践能力,但是这种能力的培养并非只适宜于课程实习、毕业设计这样的典型实践环节,而在非典型的实践环节,甚至在基础科目的学习环节,其理念也是适用的。主动实践的理念可以贯穿在学习的各个环节。通过参与竞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实践能力,也促进了学生质疑力、观察力、协同力、领导力等多种素质的提高。

[1]李新珂.雕塑专业发展路径探究[J].黑龙江史志,2009,(22).

[2]潘瑞芳,项雁,洪柏娣.传媒艺术类院校教学过程质量中评价体系构建探讨[J].新闻界,2007,(1).

[3]张犇.试论大设计概念下的专业融通与整合[J].艺术教育,2010,(12).

[4]陈放.设计教育哲学的几个问题——兼谈美国宾州大学的设计教学[J].装饰,1997,(6).

猜你喜欢
竞赛艺术专业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纸的艺术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我看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