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春林
(《当代党员》编辑部,重庆401147)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同时,提出要“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十八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现在人类已进入互联网时代,这是世界潮流,互联网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对生产力的发展也有巨大推动作用。”随着互联网特别是微博、微信等的广泛普及和网民数量尤其是手机网民数量的持续增加,网络舆论正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从某种程度上说,互联网正在重构社会舆论生产和传播机制,“两个舆论场”现象越来越突出,建立完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积极唱响网上主旋律,对于完成十八大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中国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今年初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2.1%。自2008年我国网民数量超过美国后,一直保持世界第一的位置。在我国网民中,超过3/4的网民承认,重大新闻一般都是首先从互联网上看到,互联网位居网民信息来源的第一位。由于互联网与生俱来的互联互通的特性,特别是随着网络技术的深入发展,网民在通过互联网了解信息时,并不会像传统媒体的“受众”那样被动地你办(报、刊)我看、你播(电视、电台)我看(听)。网民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很愿意也很方便参与讨论、评论,及时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微博、微信、博客、QQ群、QQ空间以及各类网站的论坛/BBS等,为网民发布各类信息和观点提供了十分便利的平台。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底,博客和个人空间的用户规模有3.72亿人;微博的用户规模达到3.09亿人,占网民人数的54.7%。值得注意的是,微博已经成为中国网民使用的主流应用,无论是普通用户,还是意见领袖和传统媒体,其获取新闻、传播新闻、发表意见、制造舆论的途径,都不同程度地转向微博平台。
要抢占网络舆论主阵地,通过正面引导,将网络舆论导向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当务之急是必须建立完善快速反应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
众多舆论引导的成功实践证明,发现舆情的速度与引导舆论的难度成正相关的关系:发现得越早,引导得越及时,引导的效果就越好。由于互联网具有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时效性,在提供信息的及时性方面,互联网早已超过任何传统媒体。据调查,超过90%的网民表示,需要信息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去互联网上寻找;超过80%的网民承认,重大新闻一般都是首先从互联网上看到的。因此,能不能在第一时间及时发现舆情,对网络舆论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相比,网络舆论引导既要讲究正确的导向,又要强调快速,一旦错过时机,网民先入为主,将大大增加舆论引导的难度。
怎样才能快速发现舆情呢?目前各级党委宣传主管部门都建立了专门的网络管理部门,其重要职责就是监控并协助处理舆情,这对于及时引导网络舆论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但面对越来越多的网站(我国网站数量已达到268万个、网页已达到1227亿个),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光靠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监控舆情,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根据网络本身的特点,采取专群结合(专业人员与业余人员相结合)的办法,来及时发现舆情。
这里的专业人员既要包括网络文化队伍(即管理队伍、舆论引导队伍、技术研发队伍),也应包括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还应包括党委、政府主管主办的新闻媒体的从业人员,都应有发现舆情及时报告的义务。紧盯并不是漫无边际地搜寻。在互联网上,尽管各类论坛、各种跟帖等浩如烟海,防不胜防,但网民的从众心理很强,都希望自己发布的信息和观点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引起最大的注意。因此,诸如中央新闻媒体主办的网站论坛和天涯、凯迪、猫扑等社区论坛以及微博达人,都是很有规模和影响的信息集散地和观点集散地,如果紧紧盯住这些论坛和微博,很容易在第一时间发现舆情苗头。同时,网络管理人员还应该熟练使用各种搜索工具,开发和使用专门的搜索软件,通过各种敏感词收集舆情信息。
网民有了情绪,总会寻找发泄的地方。新闻的接近性和相关性原理,同样适用于网络媒体的受众,一个地方的网民,最关注的总是和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信息。这也是近年来各类社区论坛、QQ群等迅速兴起的重要原因。网络管理部门在管理辖区网站的同时,应该寓管理与服务,主动协调主要网站为网民提供发表意见的平台,主动了解民情民意,并利用这些平台,收集整理舆情信息,协助有关部门解决网民反映的问题,满足网民的诉求愿望。面对这样的平台,网民不仅能够方便发表意见,而且说了还有用,就能够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这一收集平台,本身也可能成为舆论引导的重要平台。同时,网络管理部门还应该为舆论引导队伍建立收集和反馈舆情信息的平台,以方便舆论引导人员开展工作。
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网络舆情后,有关部门应该针对舆情特点,迅速作出判断,果断作出决策,及时启动相应的舆论引导预案。对于那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法规明确禁止的违反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等非法信息,较低层次的管理人员就可以在第一时间通知有关部门进行删除,将不良信息消除在萌芽状态。同时,及时将相关信息列为敏感信息,通过搜索敏感词等方式随时注意在网络上搜索,自动进行跟踪、处理。对于一时判断不准的信息,网络管理部门应该及时通报或者会同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迅速调查核实,尽快掌握真实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对于重大突发性事件的信息,网络管理部门应该在调查核实的同时,就及时向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报告,并建议党委、政府及时启动相关预案。
网络舆论之所以能够快速形成并扩散,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网民掌握的信息不对称。一件新闻事件发生以后,或者一条重要信息被发布上网以后,网民最需要的是看到权威部门及时发布信息,否则,缺乏权威部门提供的信息,网民就会先入为主,甚至引发猜测,众多网民在同时进行猜测、议论,很容易使信息失真,也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导致谣言满天飞,最终被无限放大,形成网络舆论一边倒的现象。相反,不管多严重的事件,如果有关部门能够在第一时间及时发布并不断更新信息,让网民及时了解事情真相,了解有关部门的态度和正在采取的措施,就不会情绪失控,胡乱猜疑。因此,最好的舆论引导,就是及时发布权威的真实信息。只要信息及时准确真实,往往不需要刻意地引导,网民自己会作出正确判断。即便部分网民借机发泄情绪,或者少数网民恶意造谣中伤,在及时、真实、全面的信息面前,谣言也会不攻自破,因为事实胜于雄辩。
党委、政府部门和网络舆论引导人员应各司其职。党委、政府在及时发布权威信息的同时,应该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和政策为准绳,通过宣传法律和政策,进行引导,这种引导的方式虽然比较生硬,但很有力度,尤其适合于重大突发性事件发生之初的舆论引导。网络舆论引导人员的引导则有别于这种硬引导。在平时,网络舆论引导人员在了解舆情的同时,采取跟帖、评论等方式,对网络上出现的不良信息和观点进行正面引导,一旦遇到重大突发性事件发生后,应该根据网络管理部门的统一部署,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采取各种方式对网络舆论进行软引导。所谓软引导,就是不能板起面孔宣讲法律和政策,那是政府部门的事情,但也绝不能随波逐流,而是应从有利于解决问题、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采取各种形式,对形成舆论的基本事实、对网民的各种评论进行评论和反评论。对事实进行评论是立,对错误观点进行反评是破。对于立,一定要注意摆事实、讲道理,引导网民通过现象看清本质,切忌泛泛而谈,说空话、套话、大话;对于破,一定要抓住要害,快、稳、准、狠地进行批驳,既将错误观点彻底驳倒,又以理服人,在赢得网民的信服后,及时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从而将不利舆论引导为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
网络舆论引导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我们在工作中,应该注意不断探寻网络舆论引导的规律,特别是对于每一次重要的舆论引导活动,都应该及时进行总结,既总结经验,又反思教训,在引导中学习引导。同时,作为网络管理部门,应该将舆论引导情况及时通报给有关部门和领导。网络舆论引导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但决不是为了维护那些制造社会不稳定因素的部门或者少数个人的利益,不能因为引导得力,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就减轻对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追究的力度。只有从源头上减少引发社会矛盾的因素,才能减轻网络舆论引导的压力。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能否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互联网,能否真正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加强网络舆论引导,是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互联网“日新时异”的快速发展,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是十分重要而光荣的,也是大有作为的。
[1]纪红.互联网舆情的形成发展与引导管理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2]刘杨.网络与传统媒体舆论引导比较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0.
[3]邓文飞.网络舆论的应对和引导[J].中国校外教育,2010,(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