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翻译中的概念语法隐喻初探

2013-03-27 16:15谭清丛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年9期
关键词:汉英参与者隐喻

谭清丛

(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系,湖南湘潭411201)

1985年Halliday在出版的《功能语法导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语法隐喻”(grammatical metaphor)这一概念。他认为,隐喻现象不仅出现在词汇层,也常常发生在语法层次。并根据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纯理功能(metafunction)分成三类:概念语法隐喻(ideational grammatical metaphor)、人际语法隐喻(interpersonal grammatical metaphor)和语篇语法隐喻(textual grammatical metaphor)。语法隐喻理论的提出在学界轰动一时,国内外学者纷纷发表论文对语法隐喻的类型、性质、运作机制、体现形式以及跨学科应用等诸多方面进行研究。全面论述语法隐喻研究成果的有 Halliday(1985/1994,1992,2004)、Goatly(1997)、胡壮麟(1996)、朱永生和严世清(1999/2000),涉及概念语法隐喻研究的主要有Halliday(1985/1994)、Martin(1992)、Ravelli(1998)、胡壮麟(1996)、朱永生(1994/2000)、等(朱永生,2006)。致力于将语法隐喻应用于翻译研究之中,早期的研究包括Cartford(1965)以及我国学者比较熟悉的 Hatin and Mason(1990/2001)、Bell(1991/2001)等(黄国文,2009)。今年来国内学者也致力于从此角度对翻译进行探索,包括张美芳(2005)、黄国文(2006/2009)等。尽管语法隐喻取得了丰硕的成就,但是过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名词化的研究之中,而忽略了其他类型的讨论。本文试图通过对名词化和动词化的概念语法隐喻研究为汉英翻译提供一定的参考因素,帮助译者做出更合适的译文选择。

一 概念语法隐喻简介

根据Halliday的观点,语法隐喻是从词汇语法层面研究语言表达方式的变体,是语法域之间的相互转移。词汇语法层级(即话语意义层次的体现)大致可以分成两种:一致性式(congruent form)和非一致性式(incongruent form)或隐喻式。一致式,就是指使词汇语法层所标的的表层意义与话语意义层所表达的深层意义一致,语言结构直接反映现实世界。隐喻式,就是指使词汇语法层所标的的表层意义与话语意义层所表达的深层意义不一致,语言结构以曲折方式反映现实世界。如:

例(1)a.They arrived at Beijing on the third day.

(1)b.The third day saw them at Beijing.

如(1)a所示,they为动作者,Beijing为表地点的环境因子,on the third day为表时间的环境因子,句子中的表层意思与深层意思一致,被认为是一致式。而(1)b中,原本的动作者they转变成了them,原本的时间环境因子on the third day成为了感受主体。这种打破常规,使词汇语法所表达的表层意义与话语意义层所表达的深层意义变得不一致的就是隐喻式。这种现象就是功能语言学所说的存在于不同语言层次之间的张力(tension)。正是这种张力,为语法隐喻的产生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朱永生,2006)。

Halliday的及物系统理论可以将人类主客观世界的各种活动分成:物质、心理、关系、言语、行为、存在过程。如(1)a所示为物理过程一致式的表达,而(1)b为心理过程。这种非一致性的体现就是所说的概念语法隐喻。胡壮麟(2000)将其描述为:“一个过程可以隐喻另一个过程。”这种及物系统内的变化引起的连锁反应,使得过程的参与者等功能角色随之发生变化。概念语法隐喻事实上反映出经验的重新建构。

在此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文讨论的“概念语法隐喻(简称为概念隐喻)”与认知语言学中探讨的“概念隐喻”(由Lankoff&Johnson提出,认为隐喻的本质是一种思维方式,是成系统的隐喻概念间的语言认知,主要有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三种类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

二 名词化及动词化概念语法隐喻与汉英翻译

翻译是在顺通准确的理解上,将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为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过程。黄国文认为,在这种将一种语码变成另一种语码的过程中,译者常常面临在可以、可能表达原文意义的多个目地语语法结构、句型中选择自己认为准确、合适的结构(黄国文,2009)。通过对名词化、动词化、形容词化的概念隐喻的理解发现,概念语法隐喻理论能提供一定的考虑因素帮助译者做出更合适的选择。

(一)名词化概念语法隐喻与汉英翻译

从系统功能语法理论来看,在一致式中,名词词组一般指动作的参与者,动词词组体现动作过程,特征一般由形容词词组来体现。而名词化概念语法隐喻就是用名词词组来体现动作过程或者特征。从功能语义的角度来看,名词化通过重现范畴化,以词性转换的这种表现方式,将某个动作过程或者特点当做事物,使得原本动态的过程或特征变为静态,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新的方法与角度。胡壮麟将其定义为:“名词化是将过程和特性经过隐喻化,不再是小句中的过程或者修饰语,而是以名词形式体现的参与者。”由此名词化概念语法隐喻可以分成过程名词化和特征名词化。

1.过程名词化与汉英翻译

例(2)没有做调查就作出决定是不妥的。

(2)a.It’s not right to make a decision before it was investigated,

(2)b.It’s not right to make a decision without investigation.

例(3)他下山开车开得太快以致刹车失灵。

(3)a.He drove the bus too fast down the hill,so the brakes failed.

(3)b.His overrapid downhill driving of the bus caused brake failed.

在这两组例句翻译中,a句为语义与语法间的一致式表达,b句为相应的名词化隐喻表达。(2)a句中的物质过程investigate在(2)b句中由名词investigation来体现。名词化将过程小句“打包”成了词组,使得隐喻式所含单词数量少于一般式,但是信息量基本不变。(3)a中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通过名词化成为了(3)b中的参与者,用形容词性物主代词his表明动作过程的参与者,downhill来修饰中心名词driving表下山开车,短语over rapid合成副词表示速度,以所有格形式表明一致式中的宾语承受者bus。这样,以名词短语包含若干个修饰成分的语法特点增加了句子信息量,从而达到浓缩信息的目的。由此发现,名词化具有浓缩信息,增加小句信息量的功能。

例(4)大多数人都不太欣赏古典音乐。

(4)a.Most of people do not appreciate the classical music.

(4)b.There was litter appreciation for classical music.

(4)a句中物质过程appreciate在(4)b句中由名词appreciation来体现,彻底弱化了物质过程的参与者people。由此可以利用英语名词短语不含人称代词的特点,达到弱化实施者的目的。由此可见,名词化具有掩盖或模糊实施参与者,使得句子体现的意义更加客观,更加适用于科技语篇、法律语篇翻译应用之中。

2.特征名词化与汉英翻译

例(5)我不喜欢他们的心胸狭隘。

(5)a.They ware narrow-minded and I don’t like it.

(5)b.I don’t like their narrow-mindedness.

与以上两组例句不同的是,例(5)中变成事物的不是动态过程,而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某种特征。(5)a句中的表示特征的载体they变成了(5)b句中参与者的修饰成分their,从主语弱化到了主语修饰成分,甚至可以省略,从而达到模糊或掩盖实施参与者的目的。当原文所强调的是事物特征,译者在选择译文结构时,通过名词化概念语法隐喻可以弱化载体,达到凸显特征的目的。

由以上分析来看,名词化的概念语法隐喻不仅让人们以全新的角度认识世界,通过名词化模糊或掩盖实施参与者使得句子更加简练精干,还可以达到浓缩信息,使得句子更加“经济化”。

(二)动词化概念语法隐喻与汉英翻译

与名词化出现是为了将复杂多变的现象浓缩简洁地表达不同的是,动词化现象的大量运用可以极大地增强英语语言的表意能力,使得英语结构简练且形象生动。例如“有事问谷歌。”这句的翻译我们可以简练地表达为“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google it.”如果没有将表示搜索引擎的专有名词 Google动词化,则译文表达为“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go for google”,相对而言,句子就变得很累赘。

动词化概念语法隐喻指的是把非过程的成分看做动作过程,将实体过程化或者特征过程化,用动词来代替名词和形容词。大体上可以将这样的隐喻分成四种类型,分别是把时间关系看作过程,把因果关系看作过程,把条件看作过程以及把让步关系看作过程。

例(6)出门前把房间打扫干净。

(6)a.Clean down the room before you leave.

(6)b.Cleaning down the room precedes your leaving.

例(7)因为空气污染原因,一些投资者撤资香港。

(7)a.Some foreign investors disinvest from Hong Kong because of the air pollution.

(7)b.The air pollution causes disinvestment of some foreign investors.

例(8)如果你努力学习,你的前途将一片光明。

(8)a.If you study hard,you will have a bright future.

(8)b.Bright future depends on studying hard.

例(9)即使我失败我都没有灰心。

(9)a.Even if I failed,I never lost heart.

(9)b.Failures didn’t mean that I lost heart

从以上四组例句可以发现,一致式a句通常将关系从句看作小句及物结构之外的逻辑成分,而在隐喻式b句中则将时间关系看成了一种动态过程。原来由连词连接的两个过程变成了相应的名词或者动名词词组,原来表示环境成分的连词变成了动作,与两个名词或动名词一起构成一个过程。由于(6)a句中的时间连词before通过动词化在(6)b句中变成了过程,引起6a中的及物结构过程变成(6)b中的动作参与者,表时间关系的连词before变换为(6)b中的动作过程,(6)a中的时间小句leave在(6)b中变成了宾语leaving,小句的参与者you变化为宾语leaving的修饰成分,三者一起构成了隐喻式中新的动态过程。由此认为表示关系从句的连词(或者副词或者介词短语)通过动词化可以变为过程。在翻译过程中,如果要体现口语中尽量简洁明了的话语特点,常常将一致式作为适合的选择;如果要体现书面语特有的正式严谨、清晰有条理的特点,则隐喻式不失为一个绝佳的选择。同时由于一致式与隐喻式所侧重的部分各有千秋,所以选择译本时需要根据具体的交际场合、交际功能和目的选择不同的译文。例如与一致式(6)a强调时间从句不同的是,隐喻式(6)b译文更加强调时间从句之前发生的动作。一致式(7)a强调撤资离开,引起的结果是句子的关注重点,隐喻式(7)b强调造成撤资离开的原因,使得原因从句成为主体。例(8)中,一致式强调努力学习,注重条件,而隐喻式与之相反。例(9)中,需要凸显让步条件时,隐喻式(9)b则明显比一致式(9)a更加适合。

(三)小结

通过以上对名词化、形容词化以及动词化的概念语法隐喻比较分析,对本章开头提出的译文采用一致式是否胜于采用隐喻式有一定回答。正如Thompson所说,从本质上来说,隐喻式不会比一致式好或者差,因为两者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2004)。如例(2)中,当译文强调调查过程时,选择(2)a的一致式可以达到翻译目的,而若强调的是句中做出决定是否正确时,选择(2)b的隐喻式更加切合语境。例(4)当中,(4)a的译文让句子蕴含“尚有余地”的意思,包含一种虽然欣赏的人不多但是还是有一定数量的人懂得欣赏古典音乐,但(4)b的译文则表示一种“几近绝望”的语境,little显示出几乎没有人再欣赏古典音乐,让人不得不重视这种情况。例(7)的翻译中,也随语境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译文,(7)a强调撤资离开的这个现象,适用于现状描写的语境;(7)b则强调撤资离开的原因,适用于现状分析的语境。如上文所述,一致式用语法结构直接反映现实世界,隐喻式则强调经验的重新构建。语言形式的使用是根据具体的交际场合、目的、内容等综合因素来选择,因此,没有哪一种形式完全适合于任何一个译本。就语言形式、语法结构所表达的意义而言,一致式与隐喻式是为了不同的交际目的、交际需要服务的。通过概念语法隐喻的分析是力求在特定语域和语境中语言表达的适宜性。

三 结语

本文的目的是将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概念语法隐喻应用到汉英翻译研究之中,新的视角能更深刻地从语言学角度理解、转换和表达原文,使译本更加忠实地再现原文。在译者的思考过程中,一致式和隐喻式哪个表达更适宜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交际目的等具体分析,不能笼统地概括成哪个具有通用性。本文也认为在以后的研究中,应注意区分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概念语法隐喻与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语法隐喻,将概念语法隐喻研究落实到名词化和动词化等具体研究上,将语言学理论应用到翻译及翻译教学活动中,更好地给予汉英翻译工作启示与帮助。

[1]Bell R T.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Theory and Practice[M].London:Longman/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1/2001.

[2]Thompson G.Introducing Funetional Grammar(2nd edition)[M].London:Arnold,2004.

[3]Catford C J.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Oxford UP,1965.

[4]Goatly A.The Language of Metaphors[M].London:Routledge,1997.

[5]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85/1994.

[6]Halliday M A K.& C Matthiessen.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Hodder Arnold,2004.

[7]Halliday M A K.How do you mean?[A]In M.Davies& L.Ravelli(eds.).Advances in Systemic Linguistics.Recent Theory and Practice[C].New York:Pinter,1992.

[8]Hatim B,Mason I.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M].London Longman/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0/2001.

[9]Martin J R.English Text:System and Structure[M].Amsterdam:Benjamins,1992.

[10]Ravelli L L.Making language accessible:Successful text writing for museum visitors[J].Linguistics and Education,1998(8/4:367-388).

[11]胡壮麟.评语法隐喻的韩礼德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2).

[12]胡壮麟.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4).

[13]黄国文.语法隐喻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翻译,2009(1).

[14]黄国文.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索[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15]吴玲娟.一致式?隐喻式?语法隐喻指导下的法律文本英译对比分析[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12(3).

[16]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17]朱永生.名词化、动词化与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2).

[18]朱永生,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9]朱永生.严世清.语法隐喻理论的理据及其贡献[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4).

[20]朱永生.英语中的语法隐喻现象[J].外国语,1994(1).

猜你喜欢
汉英参与者隐喻
休闲跑步参与者心理和行为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台胞陈浩翔:大陆繁荣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浅析打破刚性兑付对债市参与者的影响
汉英倍数表达形式比较及其类型学考察
话题链在汉英篇章翻译中的统摄作用
海外侨领愿做“金丝带”“参与者”和“连心桥”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汉英文字的幽默修辞功能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