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挑战

2013-03-27 16:15杨松菊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年9期
关键词:理论课政治思想

杨松菊

(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任何新鲜事物的产生,都有其利弊,就是今天盛行的微博也不例外。而当代大学生正是使用微博的主力军,如何使这一新兴产业在当代大学中趋利避害,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我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阵地,因势利导,充分挖掘、发挥微博有利的一面。因此,对微博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机结合进行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一 微博的特点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征

为了更好利用微博服务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必须了解其各自的特点,以取长补短。

(一)微博的特点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我国自2009年8月新浪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开始,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据统计,2011年10月,中国微博用户总数达到2.498亿,成世界第一大国。随着微博在广大网民中的日趋火热,与之相关的词汇如“微夫妻”、“微生活”等也迅速走红网络,微博效应正在逐渐形成。当前微博为什么如此走红,到底具有哪些魔力,这与它本身所具备的特点是完全分不开的。

第一,具有随即性的特点。正因为手机的随身性,使得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将所闻、所见、所想拍录下来以第一时间传到微博上去。

第二,具有互动性和社交性的特点。微博的内容简洁,以140字左右更新信息,从而大大提高了微博的互动性。用户不仅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人或话题实现一对一、一对多的交往,而且还可以形成以自己为核心不断扩大的集合体,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评论和转载。同时,它还为人们打开了一个更为广泛的社交平台,那些平时遥不可及的政要、明星、学者,都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关注”关系而建立。它不仅延伸了人际交往的空间,而且还扩大了人际交往的社交面。

第三,具有原创性和个性化的特点。微博就象一本公开的个人日记,在没有电脑没有网络的情况下,只要在符合互联网法律法规的基层上,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微博主页针对国内外发生的任何事件发表自己的见解,抒发自己的情感。也可以随时记录自己的生活,使每个人可以成为平民作家,展示自己的才华、彰显自己的个性,由此大量的原创性、个性化的内容爆发出来。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征

微博的盛行,给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或多或少带来一些冲击,为了减少微博对其不利的影响,弄清其自身的特征也是很有必要的。与其他学科相比,思政政治理论课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思想性和与时俱进性。高校的重要教育职责不仅仅在于“传业、授道、解惑”,而更在于“育人”。“育人”就是通过教育使人不仅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而且还要使人作为人而成为人。换言之,大学期间的教育更加关注学习者健全人格的培养、塑造,使之具备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仅此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堪称是高校“育人”具体体现,其课程设置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与时俱进性。它的思想性,旨在帮助和引导大学生理解和掌握,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树立其健全的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它还具有与时俱进性。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根据国内外形势的重大变化至今经历了三次大的改革。如当前我们使用“05改革方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编入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材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就编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别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新内容。还要求在大学生中每年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等等这些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性和与时俱进性的具体体现,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风格,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具体体现。

第二,政治性和导向性。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政治地位和政治底线。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和任务,就是要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认同并遵循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核心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具有政治性特点,同时还具有导向性特点。

第三,理论性和实践性。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安排大多是采取“4+1”的课程体系,从表面上看,它是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怎样应用马克思主义”等基本的理论问题。然而,从实质上看,它其实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它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从而又产生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如,我们每年要求学生利用暑假或者寒假参与社会调查实践,并写出实践调研报告等,就是要求我们大学生运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总而言之,这些课程的开设,就是系统地回答——如何指导我们当代的大学生在当前以及今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学习、生活、工作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

二 当前大学生使用微博的现状及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

(一)当前大学生使用微博的现状

据《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较2011年底增长了5 873万,增幅达到23.5%。网民中的微博用户比例较上年底提升了6个百分点,达到54.7%。同时,截至2012年底手机微博用户规模达到2.02亿,即高达65.6%的微博用户使用手机终端访问微博。在这些微博用户当中,大多微博用户以18~30岁的年轻人为主,占67%,趋于年轻化;以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为主,占63%,趋于高学历化。可见,大学生群体的微博使用情况是一个值得我们非常关注的问题。为此,笔者对本校文、理、工三个有代表性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80份,回收468份,回收率达到了97.5%。其中389位同学回答“是微博用户”,占81%。这些学生微博用户当中,有32.5%的人选择电脑网页发布,36.4%的人选择手机发布,31.4%的人选择两者兼有,其中上课使用过微博的人有18.7%(含上课时忍不住偶尔浏览一下者),低年级学生使用微博人数最少,大二、大三最多,大四因找工作、考研相对而言使用微博人数较少。

总而言之,微博在当前大学生中的热衷程度是有增无减。我们有很多学者对此做了认真的调研,如:刘春雁(2011)在《大学生微博使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说到“在校学生中注册了微博的为30.3%”;郝辰宇(2012)在《大学生微博使用情况调查——以商丘师范学院为例》论文中认为“在回收的193份有效问卷中,微博使用者146人,占75.6%”;刘静、钟永秀(2013)在《大学生微博使用的调查与思考》中说到“共发放问卷520份,回收519份,回收率达到了99.8%。其中有411位同学回答‘是微博用户’,占79.1%”。

由上可知,微博在当代大学生中的盛行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积极应对是我们每一个高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授课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微博也同样。微博这一新兴事物的出现,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了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

1.正面影响

第一,为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供了知识构建的基础。美国教育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微博的诞生,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提供了可能。通过微博,教师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和学生一对一或一对多地互动。这种新的互动模式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还为学生课堂知识的建构奠定了基础。课前教师将讲授内容的计划、重点、难点以及授课方法等一起发到微博上,并提出相应的学习要求,学生通过电脑、手机或其它可以访问网络的电子设备在课前就可以通过微博进行相互探讨,这样不仅大大地弥补了课堂上面对面的讲授方式的不足,同时,还更加有效地吸引学生融入课堂学习,从而为课堂知识的建构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第二,有利于革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往的教育模式,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教学就是以讲授为主,教学内容、方法等均完全由教师决定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只能是被动地参与、被动地接受。众所周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理论性、政治性,内容严肃、枯燥而乏味。而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信息工具,它不仅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对于学生也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再加上网络资源平台的共享性与公共性等特征,教师完全可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与学生一对一或一对多地交流,有效地避免以往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相互脱节的“填鸭式”教学。这样,微博的出现不仅革新了以往的教学模式,而且还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的兴趣,从而,积极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

第三,有利于课堂知识的延伸,提高学生对政治观点的认同感。当代的大学生是在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开口闭口离不开网络,他们思维活跃,求新、求变,善于从网络上接受新信息、学习新东西。虽然他们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的大好形势下,但同时又正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碰撞、相互激荡,真伪难辨,何况稚气未脱的大学生,他们迫切希望老师在讲课时把过去与当前的实际联系起来。而传统的教学虽然倡导、鼓励学生进一步延伸拓宽相关的知识领域,但是由于缺乏适当的交流学习平台,其效果总是捉襟见肘。如今借助微博平台,师生实时互动成为可能,教师可以向学生发布专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如红色网站“红色家园”、“中国红色旅游网”、“马克思主义之家”、“思想政治工作之窗”等,还可以在师生微博互动过程中,多渠道、多类型的全方位贴近学生感情、贴近校园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现实需要,如专业学习、思想道德、意识形态、情感生活、心理咨询、文体竞赛等,在满足大学生网络心理需求的同时,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育人功能,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政治鉴别力、增强政治敏锐性、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从而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2.负面影响

第一,微博中的不良信息易于导致大学生的认知偏差。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在微博盛行的今天,毫无疑问,在微博空间上充斥着许多零散而琐碎,没有经过“筛选”和“过滤”的良莠不齐的内容,容易造成信息的泛滥和污染的形形色色的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不良信息,大学生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从微博上获取。由于大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易于接受新鲜事务,但思想又还不是特别成熟,他们的辨别力和判断力还处于相对薄弱的水平,对于大量的信息难辨真伪。如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一方面出现盲区,一些不称职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接触的信息甚至迟于或少于大学生所达到的视野,毋庸置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也就逐渐失去了它宣传与教育的主导地位,从而导致大学生的认知偏差。这样,严重影响着他们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价值的判断和理想的追求。

第二,微博的随意性易于导致大学生情绪偏激化的体现。俄罗斯学者库金和尤舒克(2008)在《反对互联网黑色公关》一书中称,互联网舆论平台是一把双刃剑,个人通过网络有了更广阔的信息渠道,但信息也间接绑架了每一个网络个体。微博因其表达平台的自由、随意,使得人们的表达更为直接,情绪的反映更为外露。而当今的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喜怒哀乐溢于言表,尤其是一些意识观念淡薄的学生,他们会因受到某些事件的影响而产生偏激的言论、并将此滥发至微博而发泄情绪。情绪是发了,但这种情绪可能带有一定的非理性成分,尤其在对待当今的执政党和现行的公权力问题上,偏激的言论或者“网络谣言”的传播,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稍不慎重,甚至会导致大学生情绪的偏激化。由此可知,微博的随意性无疑给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也带来了不可小视的影响。

第三,微博的互动性对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当前,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虽大量先进的教学手段运用于教学当中,但仍然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课堂的教学方法基本仍然是以讲授为主,从而导致教师的主导地位发挥过剩,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不足。这种传统教学方式虽然有利于教育者将教学内容对受教育者进行集中、持续、高强度地宣讲,具有较强的可控性,但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微博的诞生,使信息的传播脱离了教师的控制,在错综复杂的网络世界里,学生在微博空间上获得的一些理论、思想、观点等知识可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获取的理论、思想、观点等知识有相悖的地方,这必然会引起大学生思想上的困惑,甚至质疑。可见,微博的出现,对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大学生的相关需求,要求授课者的教学方法也务必做到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很好地发挥出微博对教育、教学的优势。

三 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挑战的应对之策

面对微博带来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以尽可能地减少微博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一)利用微博的随即性特点,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的无缝对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目的的实现,仅仅依靠课堂上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深入到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将课堂、课外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微博的随即性、第一时间上传的特点,将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密切结合,随时随地将教学要求、目的、以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通过微博发布,与学生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的探讨或对学生的相关微博内容进行适时点评。这既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延伸,又能对大学生课外生活有效引导,真正实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的无缝对接,从而使得枯燥无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变得既具针对性,又有现实性,成为大学生易学、好学的课程。

(二)利用微博的个性化特点,促进大学生主体意识的提升,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结合

当今,微博对于多数大学生而言,不仅是他们自我表达的一个自由平台,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话语环境,充分显示其自我的自由空间。大学生可以在不受任何外界干扰、控制的状况下,畅所欲言,自由发表意见,在微博上大学生的主体性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然而,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传统教学方式而言,学生主体意识不仅大多没有得到体现,反而还因其教材内容鲜明的政治性而受到压制。当前,学生中普遍认为该课程刻板枯燥、乏味,难道与此就没有一定的关联吗?作为青年群体中的大学生,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其个性发展和主体性的要求肯定也随之不断增强,希望别人尊重他们的观点和看法的愿望也会在逐步提升。因此,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应充分利用微博这一个性化特点,在实现其主导作用的同时,更要充分体现大学生的主体性,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其参与学习的热情,从而达到我们育人的目的。

(三)利用微博的互动性和社交性特点,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性和导向性的实效性

当前,我国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虽是必修课程,但也多为公共课,且一般是大课堂,别说课后与学生交流,就是课堂的讨论、交流也受到很大的限制。这种情况的存在,无形之中拉大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虽然充分认识到,师生之间面对面的讨论、交流,固然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苦于诸多因素的限制而只能“望洋兴叹”。假如能够充分利用微博这一平台,有效地发挥微博的互动性和社交性功能,上述困难便迎刃而解了。通过微博,师生之间可以构建起一种平等关系,教师可以比较容易地知道广大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不仅可以减少老师一些不必要的顾忌,更重要的是可以减少学生对老师那种“神圣”感。在这样的情境中,师生之间的隔膜无形中被化解,良好的沟通互动交流空间也就在无形中被构建。教师通过这个无形的交流空间,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从而可以改进教育方法,加强课堂上讲授的针对性。同时,大学生也可以通过微博表达其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以及对某些事件或问题的个人观点。由此可知,通过微博的交流与互动,不但可以大大地提升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善于思考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大大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性和导向性的实效性。

[1]徐绍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

[2]吴学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内容体系的基本特征[J].思想理论教育,2007(10):39-43.

[3]牛 妍.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33-36.

[4]孙忠良.利用微博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118-120.

[5]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877dcf00581b6bd97f19eaa4.html,2013-01-15.

[6]微博媒体特性及用户使用状况研究报告[EB/OL].http://doc.mbalib.com/view/38dd2342095a1e6abe7e37ffb85e 3806.html,2013-06-29.

猜你喜欢
理论课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