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视阈中的高校师生关系论析*

2013-03-27 14:47邹成效
当代教育科学 2013年3期
关键词:教学研究师生关系教学活动

● 陈 平 邹成效

有效教学理念源于西方20世纪30年代教学科学化运动,我国学者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始自 20世纪90年代末。本世纪以来,随着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深入推进,有效教学研究已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研究内容涉及有效教学的涵义、特征、标准以及策略等几方面。”[1]本文作者认为,“有效教学”是由“有效”与“教学”两个概念组成的偏正关系概念,“教学”始终是中心词,“有效”是为“教学”服务的,即有效教学研究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应是“教学”。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师生之间以某种特定方式所进行的交往,“教学交往是教学活动的存在形态,是教学本身。没有师生的交往活动,就没有教学活动。”[2]进而,没有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建立在良好关系基础之上的交往,就没有所谓的有效教学,故对理想师生关系的分析与建构应是有效教学研究的题中之义。

一、有效教学研究中对师生关系的探究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和形式,分析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改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者永恒的追求。作为一种鲜明的教学理念和自觉的教学实践,有效教学是20世纪上半叶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下产生的。

在半个多世纪的研究中,西方学者对影响教学效果因素的研究经历了从单纯关注教师的个人品质,到关注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与教学行为,再扩大到对教学活动的整个环节与教学双方、尤其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变化,将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有效教学所追求的目标。这种变化历程首先反映出人们教学观的改变,即:教学不再只是教师单方面主导、单向灌输知识的活动,而是“由教师‘教’与学生‘学’共同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过程,彼此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二者都是教学过程中的行为主体。”[3]其次,反映出人们对教学本质和对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的重新认识,把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享受地学习,视作“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和永远的追求,也是教学的本质回归。”[4]从而决定了作为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有效教学的理念核心和实质是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学生的进步、学生的发展,要促进学生自主有效地学。”[5]对教学效果的衡量不仅是看教师知识传授的情况,更要看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的发展情况。

有效教学研究的发展历程表明,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教”,也取决于学生的“学”,对有效教学的研究不仅要研究教师的 “教”,也要研究学生的“学”,尤其要研究如何促进学生的“学”。真正有效的教学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但这并非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恰恰相反,“以学生学习为核心,任何时候都不能轻慢,更不能放松教师积极的主导作用,这同样是一条重要原则。”[6]因此,对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的定位与把握是有效教学研究的基础性前提。

二、有效教学视阈中的高校师生关系

大学教学是一项由广泛的专业技能和实践、高层次的训练和其它相关经验聚合而成的学术性活动,是知识传递与知识创新并存的过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广博性、高层次性、知识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大学教学活动的特点导致教学效果评价的复杂性和困难性,使大学有效教学成为一个定义众多的“有争议概念”,学界至今“对诸如什么是大学有效教学、怎样衡量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有何特征之类问题的答案尚不一致”。[7]

综合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在大学有效教学概念中,被人们普遍接受的组成要素有两个,一个是一套经研究确认的特别技能和实践,一个是满足教学活动情境要求。”[8]我国学者提出大学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表现为“教学清楚明了、充分地准备和科学而合理地组织教学、教学中关注学生并与学生合作、教学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以及富有教学热情。”[9]很明显,中外学者对大学有效教学研究的关注点依然以教师为主,重点在于研究教师如何从技术层面、观念层面去实现有效的教学,说明了尽管有效教学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仍然居于主导性地位,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主要责任者。

首先,从大学教学的知识传承过程看。大学教学传授的知识具有层次高、专业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在大学里“教学关系是一种固有的不平等的关系:教授不仅年龄较大,而且拥有权威。”[10]这意味着教师作为“术业有专攻”者,有权掌控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因为“教学自由是那些在掌握高深学问的技术方面受过训练的人的特权。由于学生仅仅是初学者,他们还不是足够成熟的学者,因此不能充分享有学术自由。……他们的学习自由充分体现在教授的教学自由中。”[11]传承文化知识的功能与目的使有效的大学教学活动充分表现为预设性教学特点,“预设性教学是预成性思维影响下的教学形态,关注教学性目标、教师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学习结果以及教学的秩序等”。[12]为了达成预设的目标,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之前进行充分的设计与准备,备课时不仅要考虑如何“教”,还要考虑让学生怎样“学”。要考虑根据学科的特点、学生的特点、课堂的环境等各种因素进行教学设计和准备,故而,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实施者,始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生作为在教师指导和引导下的学习者,先是作为“教”的客体而存在,其后才是作为“学”的主体存在,师生关系中客观存在着教师主导、学生合作的现象。

其次,从大学教学活动的目标追求看。生成是教育的根本目的,生成性亦是“教学的第一性属性。”[13]生成性的大学教学不是单纯的文化传递、技能培训过程,而要给学生以深厚的文化浸染,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从而实现“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切入并丰富学生的经验系统、实现知识向智慧的转化;帮助学生建构人类知识的完整图景、促进智慧能力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需要层次”[14]的教学目标。由于人是“通过外向地向外部世界求知和内向地认识自我这两种活动来求得人的自我生成”[15],因此,无论是“外向地向外部世界求知”以获取生活经验形成自己的历史,还是“内向地认识自我”以反思生活经验形成生活智慧,人的自我生成充分体现出人所特有的主体性。在生成性大学教学过程中,教学成为“大学师生作为主体在精神交往中共同作用于教学资源,以认识客观世界和提升主观世界为目的的文化建构活动。”[16]正因为“生成性教学是在生成性思维影响下的教学形态,关注表现性目标、教学过程、师生互动等”,[17]所以,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均作为行为主体,师生之间“教”与“学”的界定不再泾渭分明,而是以文化为载体,平等地进行对话、交流、互动。生成性教学是非预先设计的教学,教与学都是意义创造过程的探索,尽管是不确定的但有界限,需要教师根据互动的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这更加凸显了教师的主导性地位和作用。也正因为教学是非预定的、意义创造的过程,不仅学生学有所获,教师也会教有所得,使得教学成为教师学术发展和学生学习的共同财富,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显然,大学教学活动中,知识传承是手段,生成新人是目的,没有知识的有效传承作为基础,学生的知识、经验体系就无从得以重构与提升;而知识的传授如不能达到激发与充实人的内心世界、培育新人的效果,就失去了知识传承的根本意义。故而,有效的大学教学是预设性与生成性辩证统一的教学,教师以课程为载体,有意识地将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对他们产生触及心灵的影响;学生在教师指导之下,学习和掌握高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丰富与提升个人的精神世界,生成与具备应对人生挑战的理智。教师是现有知识的传授者,是引领学生探求未知的启发者和并肩探索者,是学生精神世界中平等的交流者。

三、构建有效教学导向下的师生关系

有效教学研究的历程乃是对教学活动中理想师生关系的不断认识过程,有效教学目标导向下的高校师生关系,是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参与知识传承、知识创新的平等互动的同伴式关系。然而,一方面,由于“现代高校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重视程度不够”、“师生间人文情怀的缺失”、“现代高校管理模式的变化”等原因的客观存在,造成了现实中高校师生关系不同程度地表现为 “权威依附式”、“单向度知识传播式”、“主客体二元对立式”[18],不利于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另一方面,大学教学活动的特点决定了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不仅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还有教学管理部门的“管”,教学活动不仅限于课堂内也包括教师课前备课、课后指导等整个教学环节,所以,构建有效教学目标导向下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大学有效教学的前提性基础条件,需要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其中学校管理部门和教师的责任尤其重大。

从高校管理角度看,相对于国外高校普遍把倡导有效教学作为学校最优先的发展战略,并形成连贯的政策和措施的状况,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有效教学“概念缺失”的问题与现象。[19]我国高校教师管理和教学管理行政化的现状,使得高校在教师管理、教学管理方面的相关政策与制度都是影响师生关系不容忽视的要素。为构建有效教学导向下的新型师生关系,应改变教师评审体系中重科研、轻教学的做法,以政策和制度的形式,倡导教师重视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技能,鼓励教师指导学生课外学术性活动或者担任学生班主任等工作,增强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在学校文化建设、教学环境建设等方面,大力营造尊师爱生的氛围,为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教学质量评价中,加大学生对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交往情况和学生感受的考量,引导教师关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体验。

从教师自身角度看,有效教学是一项具有较高智力要求的复杂工作,需要教师对所教的学科内容有广泛而深刻地把握,并且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所教主题的选择与分析的能力、对是否运用了恰当教学策略的反思能力、选择优化的教学策略和合理的教学材料的能力以及组织和建构自己的观点、信息和任务的能力等。同时,“有效教学又是一项社会性的挑战,因为它不仅发生在一定的组织机构之中,而且是在对传统教学目的和教学价值观的挑战中发生的。”[20]因而,教师不仅要在技术层面上,学习、掌握、改进和拓展一系列的教学技能,更要从观念层面上,树立合乎有效教学理念的现代教育教学观与学生观,以观念指导行动,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追求。

首先,有效教学价值导向下的现代教学观,无疑应是“教学学术”(scho1arship of teaching)观。之所以将教学学术概念作为有效教学目标追求下高校教师应树立的教学观,乃是因为教学学术概念提出与推行的时代背景与当今中国高校所推行的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相似。20世纪80年代美国高校针对所面临的科研至上、教学质量下滑等日益严重问题,开始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心的高等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改变高校及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做法,为教师勤于教学、乐于教学和善于教学创造良好的环境。根据博耶的观点,学术之于学者,不仅意味着从事基础研究,还意味着走出单纯的问题研究,寻求问题间的相互联系,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建立桥梁并把自己的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据此,博耶扩展了学术的内涵,将教学学术置于与发现学术(the scho1arship of discovery)、综合学术(the scho1-arship of integration)、运用学术(the scho1arship of app1ication)同等的地位,使之成为高校教师工作的四个相互重叠的职能。[21]

教学学术概念的提出,拓展了传统的 “学术”内涵,颠覆了传统的“教学”观念,提升了教学的地位,为高校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施提供了精神动力和理论支持。教学作为学术性事业,意味着教学不再只是单纯地知识传递活动,而是一个探索知识有效传递方式的能动过程,教学从建诸于经验之上的简单操作性活动转变为建诸于科学之上的复杂学术性活动,成为一项探究性活动。在学术性教学活动中,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教育信念、教育经验和个人知识,对教学进行自己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成为教学的创造者并全身心融入教学之中。教学成为学术本身也意味着探究式教学活动并不止步于有效传授知识的教学技术,其必然也会涉及教师对所传授的专业学科知识的探究。在教师钻研如何将本专业学科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的同时,正是教师自身对本专业学科知识探究和把握的不断深化过程,因之,在探究性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亦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研究者、传授者和学习者的集合体。传授知识与创新知识的双重需要,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学识并醉心于自己领域的知识,“只有当教授涉猎广泛并致力于智力活动时,其教学才能得到好评。”[22]

其次,教学学术观的确立提升了教学活动的地位,而要真正实现有效的教学,还需要教师确立合乎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下的学生观,这意味着教师必须形成对学生的本质属性及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处位置和作用的新看法。一方面,教学活动本身固有的交往互动性表明,当教学不再只是既有知识的传承而扩展为对未知知识领域的探索时,“师生之间也将不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单边关系,而是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双边或多边关系。”[23]研究性教学活动中的学生不再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与教师并肩携手的探索者、交流者、发现者、创新者。面对未知领域,教师与学生处于同样“无知”的地位,双方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相互激励、相互启发,探求未知、发现新知;另一方面,有效教学以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发展为旨归的属性表明,有效的教学除了教师自身具有深厚的学科知识之外,更需要教师充分地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能与学生进行清晰地交流与沟通,能够刺激学生积极的学习与思考,进而向他们提出有价值的或挑战性的问题。综此,在现代教学理念关照下的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思想感情、主观能动性和认知潜能的活生生的人;是教学活动中主动积极的、富有进取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者和探索者;是能够与教师进行精神上沟通、交流和相互激励的对话者和同伴。

对教师而言,在现代教学观、学生观指导下,形成有助于优化教学效果的师生关系,其实质是创造一个能够让师生民主、平等、合作与互动的课堂环境,而要营造这样的教学环境,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彼此尊重是前提性条件。教师作为课堂环境构建的主导性人物,首先要做到理解和尊重学生,真正将学生看做是富有生命力、思想性的“人”。这样做意味着理解并承认学生作为具有比较成熟的认知能力和评价能力的人,其价值观已基本形成并且日趋稳定。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独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行为方式、习惯、个性以及对环境的独特体验;尊重并接纳每个学生基于各自不同的精神世界、环境体验所产生的个体差异,“意味着与他们保持这样一种交往关系:不是事先决定好怎样让他们成为我希望的样子,而是以这种方式接受他们——接受我们对彼此的局限性,而不只是想象中的可能性。”[24]

教学活动中师生间的理解与尊重是建立在彼此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交往基础之上的,这种主体间的交往 “要求交往主体以积极主动的状态参与活动过程,使交往呈现出双向对话和沟通的性质。”[25]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教学交往意识的激发和交往能力的提升情况,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质量与效果,以致于美国斯坦福大学 (Standford University)校长唐纳德·肯尼迪(Dona1d Kennedy)曾直言:“在大学里没有任何比清晰而有效的交流更重要的技能需要传授给学生。假如我们不把这当成贯穿整个课程的事情,那我们就并非是在尽一个教师的职责”,因为“教师最重要和最有意义的作用就在于与学生之间的互动。”[26]对此,教师面临着双重任务和压力:一是要求教师自身要具有教学交往的意识和进行交往的能力。教学不是教师个人的“独白”,而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教学并非教师单纯将教学内容讲授完毕即可,而是要关心、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反应,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与手段,以与学生之间形成互动;二是要求教师要具有调动和培养学生参与教学交往的意识和能力。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学的价值目标、具体内容与任务来激发和调动学生交往的动机与欲望,善于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教学手段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表达和展示自我的学习状态和效果,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交往的同时,也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交往技能和技巧,帮助他们通过教学交往学会学习、完善自我、提高学习成绩。

总之,提高本科教学质量需要重视有效教学研究,随着教学研究的深入不断会提出更新、更完善的教学方式、方法与技能。但是,教学活动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只有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达到有效的互动、交流,教学活动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是故,有效教学研究理应格外重视在现代教学观、学生观的指导下,积极探索构建良好师生关系之路径,此乃有效教学研究的基础性课题。

[1]卢尚建.我国有效教学研究十年:回顾与反思[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

[2][25]和学新,陈晖.论有效教学交往的实现机制[J].教育科学研究,2011,(5).

[3]冯文全.对“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命题的多学科视角的审视[J].教育研究,2007,(10).

[4][6]成尚荣.教学改革绝不能止于“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批判性思考[J].人民教育,2010,(23).

[5][19]赵菊珊.大学有效教学及教学管理的理念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1).

[7][9]姚利民.大学有效教学特征之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1,(4).

[8]Devlin, M., &G.Samarawickrema.The criteria of effective teaching in a changing higher education context.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Development,2010,(4).

[10][26][美]唐纳德·肯尼迪著,阎凤桥等译.学术责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87,100,116.

[11][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主编.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53.

[12][17]王鉴,张晓洁.论教学的二重性[J].高等教育研究,2007,(1).

[13][15]程广文,陈笃彬.论教学的生成性[J].高等教育研究,2008,(1).

[14]肖川.高校有效教学的目标和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1999,(3).

[16]陈秀兰.走向师生自觉交往中的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7,(4).

[18]郑华萍,巩斐.现代高校师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前沿,2011,(4).

[20]Brown, G., &M.Alkins.Effective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M].Taylor&Francise-Library,2002,1.

[21][22]Boyer E L.Scholarship Reconsidered:Priorities of the Professoriate[R].New Jersey:The Carnegie.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0,16,23.

[23]蒋喜锋,彭志武.当教学成为学术——教学学术理论的深层意蕴及启示[J].江苏高教,2011,(1).

[24]大卫·杰弗里·史密斯著,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9.

猜你喜欢
教学研究师生关系教学活动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交替传译中听记平衡教学研究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