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晓燕
英语语言学者指出,跨文化交际理念就是学会在不同交际场合的跨文化交际策略,主张广大英语教育研究者跳出语言功能意念与语法结构的框架,充分认识社会文化知识的熏陶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改变人才培养中“哑巴英语”的现状,把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贯穿于大学英语听说课教学之中,是英语教学中亟待研究的课题。
文化决定思维,而思维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大学英语听说课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基于不同思维而导致的相同语境下英汉的不同表达。例如英语国家,在他们的文化中存在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反映到语言中,尤其是在两人之间发生某种问询关系的时候,英语表达的主体是“我”,而不像汉语,表达的主体往往是“你”。比如到一些服务场所,如商店,饭店等服务生为您服务的英语表达往往是“What can I do for you?”或者“Can I help you?”等等,而相对应的中文说法却是“您想要点(吃点)什么?”。再比如在汉语背景中如果有人诉说身体不舒服,听者的汉语思维回答往往是“你应该去医院看看。”“你要多休息,吃些药。”等等。而相同语境的英语表达却是 “I’m sorry to hear that.”如果按照汉语思维方式,翻译成“You should go to the hospital and see the doctor.”,从语法角度来看没有任何错误,但在西方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这种主导思想看来却是一个有些怪异的建议与回答。又如在餐桌上,西方人一句“help yourself.”所折射的文化理念是 “想吃什么是您自己的决定,请您自便。”而在中国文化中,如果不客气的推让一番,反而显得主人没有礼貌、没有尽到职责。如果不顾中西文化差异而把这种建议直译成 “Have a taste of this and that please.”,只能达到与说话者本意完全相反的效果与反应。我国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低,满口“中国式英语”,与缺乏相应的文化教学有很大关联,因此教师在听说课中遇到基于汉英思维不同而导致的表达方式差异案例时,必须积极主动的进行文化教学与辅导。
基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国家的人们在语境相同的情况下却往往选用不同的话题。如陌生人初次见面,西方人更倾向于选择与隐私无关的一些大家都喜闻乐见的话题,比如天气,球赛,流行等等。而中国人如果希望进一步发展关系,往往从探究对方的“隐私”开始,并且非常乐意交换自己的“隐私”。这些隐私尽管在中国文化中并不能算作真正的“隐私”,无非是一些有关个人经历、婚姻、收入与工作的话题。但在西方人极度崇尚隐私的社会文化中,谈及这些话题无疑是不受欢迎的。如果一个中国人乐意与你分享他的“隐私”,在汉语文化语境中,说明他愿意与你更深一步的发展关系。但如果一个中国人与西方人分享“隐私”,在西方文化的语境中,结果只能是让对方感觉受到冒犯。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相关的听说训练教学之前,先把这个文化知识点教授给学生,让学生结合原文进行理解分析,结合母语进行对比等。建立在文化导入基础上的听说课教学能更明晰的达到教学目的,避免话题选择错误对英语交际产生影响。
西方人重“智”,中国人重“情”,这种思维方式表现在句子结构上可以看出——英语句子结构严谨。甚至从逗号的使用上可以反映其严谨度。英语中逗号不可以连接句子,完整的主谓结构后面必须使用句号。英语句子主干明确,所有修饰成分围绕主干构成,富于层次感。而汉语对标点符号的要求较松散,尤其对“逗号”赋予极大的功能,逗号可以连接句子,较多排比用法,层次不分明。汉英两种语言对句子的定义差异在于,中国人认为说完一件事情才是一句话,以“情”断句,而西方人则严谨的以结构分析作为句子是否完整的评判,以语法判断进行断句。因此汉语一个句号前面的部分可能是英语中数个完整的句子的组合。汉语表达中,有时句子主干隐蔽,甚至模糊晦涩,排列用法多,层次感差。因此在教授学生进行有效的英语口语表达时,先从语法上破解已有的汉语长句,分解成结构严谨的简单句,并列句或者层次清晰的复合句,就会避免因为句子结构不完整而造成的交流困难。
相同语境下不同思维与文化带来大相径庭的句型结构,中国人的表达更注重形式上的渲染、铺垫排比等,而英语的表达则更客观直接。因此有些学生在口语对话中一听到一些中国特色的典型的汉语发言词汇,如“基于,展望,回顾,平台,夯实,实施,跨越”等,就完全不会翻译,或者词不达意。如果通过听说课中的文化学习充分认识并掌握这方面的中西文化差异,就可以从容翻译句子主干,而把一些过多铺垫的语言作为辅料,尽可能量体裁衣添加进去,这样才能跳出繁杂的汉语句子结构,自然从容的进行英语口语表述。
听力教材通常在每一章节前只安排与本课相关的新单词与短语学习,如果能引入“文化导读”部分,对听力材料中出现的跨文化交际现象进行简要的概括总结,把随后的听力材料变成文化知识实例论证,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有关“家庭”的课文章节中,可以在文化导读部分强调指出西方人语言的婉转性特点,即便在家庭中,西方人也很少像中国人那样习惯于使用祈使句,而更多使用一些表示客气请求的句式,如“Can I…”,“How about…”,“Would you like to…”,“Do you mind if..”, 当然西方人在公共社交场合更注意语言表达的委婉。听说教材章节的安排以文化导入、文化对比为开端,辅之以有关用法总结,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准确的翻译离不开丰富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听力训练时不固守传统的教学要求——听懂即可,做到对重点章节有选择性的进行翻译训练,特别要求学生注意翻译成符合文化要求的地道汉语。例如在听力训练中听到美国总统的演讲部分时,可以对照中美两国领导人的不同演讲风格与文章结构,通过汉英互译训练的推敲,积极探究不同的文化特点。中国领导的演讲从篇章结构上更注重总结过去与展望未来,从句式上更乐意选择营造气势的排比句,喜欢借古喻今等。而美国领导人的演讲从篇章结构上更注重谈一些现在正在着手做的实实在在的问题,句式简单,容易理解。所以听力训练中的翻译练习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探求中西文化的差异,更好的理解文章内涵。
听力材料中的新闻广播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理解的难点。翻译练习可以帮助学生通过汉英对比,掌握英语新闻类稿件的语言特点,语法规律和惯用及缩略语用法以及常用句式结构等。听力能力的培养在于正确的理解,正确的理解离不开丰富的跨文化交际知识,而跨文化交际知识通过翻译的反映与显现最为直观。英语听力课堂上适度穿插部分翻译训练,可以显著提高英语听说课的教学效果。
[1]文秋芳,胡健.中国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发展的规律与特点[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2]文秋芳.新编语言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张绍杰、杨忠.高校外语专业在新世纪面临的危机与对策[J].外语界,2000,(3).
[4]文秋芳.文秋芳英语教育自选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