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体系立体化模式探析

2013-03-27 14:47亓秀梅
当代教育科学 2013年3期
关键词:助学资助家庭

● 亓秀梅

和谐社会视野下,以“育人”为核心目标,构建更加科学有效的全方位立体式助学助困体系,增加资助主体,拓宽资助形式、内容,丰富资助意义,创建行之有效的金字塔模型,建立起资助工作的有效保障机制,对于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经济困难生资助理论与方法,丰富和发展家庭经济困难生资助理论与实践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当前高校资助体系的现状

我国经过50多年的探索,已经基本形成了“奖、贷、助、补、减”的高校学生混合资助体系,并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切实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难问题。但全方位来看,当前我国高校资助体系还存在着很多的矛盾和问题,如资助主体相对单一,资助资源供给不足和需求不断增加的矛盾;公平公正的资助目标要求与资助所需信息不充分的矛盾;资助内容片面,资助形式多为经济资助,心理、就业资助相对缺乏等等,这些问题使得资助工作难以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现状

(一)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现状

1.家庭经济困难生比例逐渐增大

以我校为例,在调查的13641人中,家庭经济困难生有3534人,占被调查人数的25.9%;本次调查对象中,2007级家庭经济困难生占所在年级人数的比例为25.8%,到2010级比例为27.6%,从总体上呈增多的趋势。

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源呈现出多样性

一是来自经济不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在我校3534人中,有3059人来自农村,占86.6%。二是受自然灾害的影响,造成该地区农民收入大幅度下降,这些区域性的贫困家庭无力承担子女的上学费用。如2008年罕见雪灾、汶川8.0级大地震增加了很多家庭经济困难生。三是家庭兄弟姐妹多,父母双亡,或单亲子女,或家庭发生意外事故(如本人或家人重病、致伤致残,伤亡等),由于家庭缺乏劳动力,导致经济来源无依靠等原因,致使一些家庭一贫如洗,甚至负债累累,学习费用没有来源。四是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企业结构性的不断调整,城镇居民中下岗职工逐渐增加,造成部分城镇家庭经济困难生的出现。

(二)家庭经济困难生的特点及问题分析

1.经济来源欠缺

笔者分别对100名家庭经济困难生和非家庭经济困难生进行了调查,发现家庭经济困难生日常生活拮据,家庭经济困难生在生活方面很节约;71%的家庭经济困难生买衣服的价位在50元以下;在电子学习用品方面,只有32.3%的学生拥有电子产品,而80.3%的非家庭经济困难生拥有笔记本电脑或台式电脑。因经济上的贫困,在班级组织的外出旅游活动中,家庭经济困难生一般表现的不积极参与,减少了和同学进一步交流的机会。

2.技能贫乏,综合素质偏低

与非家庭经济困难生相比较,家庭经济困难生受家庭教育投入的制约,在入大学之前没有条件进行课外技能训练,没有更多的机会来发展自己、拓展自己的素质,不可避免的造成其知识面窄,音体美等特长方面欠缺,综合能力相对处于弱势。这些自身条件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家庭经济困难生融入大学生活速度,限制了其参加校园实践活动的范围,对其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3.学困问题相对较多

家庭经济困难生都相当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有的家庭经济困难生想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在学习上非常勤奋,学业成绩比非家庭经济困难生优秀。但是很大部分的家庭经济困难生需要从事兼职活动来赚取部分生活费用,分配在兼职上的时间要多于用在学习上的时间;而且他们中的很多人来自经济落后地区,学习基础本来就较差。这样一来,家庭经济困难生的学习困难问题比较突出。

4.心理问题偏重

与非家庭经济困难生相比,家庭经济困难生的思想压力、心理负担往往过大,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第一,有着自尊、自卑的双重性格。第二,心理容易产生焦虑与抑郁。缺乏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理想和奋斗目标。

5.人际交往能力受限

受家庭生活环境的制约,其社会活动范围较小,社会交往机会少,造成其人际交往能力较低,使得他们获得家庭外的经济资助和信息资助的途径匮乏。

6.就业形势严峻

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与挑战,大学生就业难将是一个长期的现象。对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来讲,就业显得更加困难。据教育部统计,家庭经济困难生一般占在校生总数的15%-25%。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10万人,就业形势很严峻。按家庭经济困难生20%的比例计算,全国约有将近122万贫困毕业生。由于受自身物质条件的限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一部分毕业生在就业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综上所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群体的现状及其表现特征表明家庭经济困难生群体文化已成为高校文化中的亚文化。他们不仅经济上贫困,而且因经济贫困而产生出其他的“贫困”。因此,高校资助工作不仅仅是提供经济方面的扶助,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多更全面的资助,切实解决家庭经济困难生的学业完成和健康成长问题。

三、全方位立体化资助体系的构建

构建全方位助学助困体系旨在更好地推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资助工作,充分发挥全方位资助模式的集成作用和系统效应,并试图通过调整助困资源的组成结构,科学规范、公平合理的分配助困资源,形成一个层次分明、交叉作用的助学助困体系金字塔模型。

(一)丰富资助主体,拓宽资助渠道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是一个社会性问题,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和参与。社会的共同参与符合了成本分担理论,充分体现了全社会共同承担高等教育成本,共同分享高等教育这一公共产品。政府层面,应当通过立法,明确社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增强其社会责任心和教育使命感,规范社会的资助行为;另一方面,通过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如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等,鼓励社会各方支持并积极参与捐资兴学、产学合作事务,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各级政府可以出台专门的促进捐资兴学、产学合作的条例,对在这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间组织机构以及公民个人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努力在全社会营造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生的良好氛围。作为学校层面也要积极采取措施,吸引社会力量的参与。

(二)丰富资助内容,加强人文关怀

大学生资助研究专家张民选指出:“家庭经济困难生问题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一个综合性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可能会对家庭经济困难生的价值观、心理素质、生活信念、综合素质等方面产生深层影响。”因此,创建全方位助学助困体系必须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生的人文关怀,不仅“不让一名贫困家庭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还要努力使其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加强家庭经济困难生的人文关怀,需要班级同学、班主任、辅导员、教师、勤工助学部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多方面的合作,及时发现问题,积极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1.加强精神资助

运用多种形式生动活泼地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艰苦奋斗教育、挫折教育、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到经济贫困并不可怕,知识、能力、精神的缺乏才是最可怕的,鼓励其自立自强,使其“贫”而不“困”,并通过开展爱心接力活动,引导家庭经济困难生热爱社会公益活动,奉献爱心。

2.加强心理资助

绝大多数贫困大学生比非贫困大学生更希望获得理解、宽容、关爱和支持,在心理精神层面更为敏感。为此,可以采取如专题讲座、小型讨论会等形式进行心理知识教育、典型案例教育,指导他们学会自我调适,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完善个性,战胜自我,积极完善和发展自己。同时构建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形成心理问题筛查、评估、干预、跟踪、调控为一体的家庭经济困难生心理支持系统,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生及时解决心理问题。

3.加强能力资助

一是要鼓励家庭经济困难生积极开展和参加各种活动,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综合能力;二是要加强专项能力培训。学校提供足够的培训资金和人力支持,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生基本技能薄弱的问题,开展专项技能培训,如英语、计算机、人际交往等免费培训活动,使家庭经济困难生专业能力、就业市场竞争力等不断增强。

4.加强就业资助

首先,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心态讲座、职业能力课程、模拟职场训练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生转变就业观,明确就业方向;其次,提供锻炼的机会和平台,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增强就业信心;再次,构建信息平台,畅通就业渠道,开辟“家庭经济困难生就业绿色通道”,为家庭经济困难生就业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最后,尝试与一些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通过订单式培养方式解决困难学生的学费与就业难题;积极组织家庭经济困难生参加校内外的招聘会,重点向用人单位推荐贫困学生。

5.加强学业资助

重点发挥任课教师在资助体系中指导作用。任课教师要注意关注家庭经济困难生在学习方面的表现情况,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生中的学困生及时与班主任、辅导员联系,调查分析“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帮扶解困。管理老师要以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引导学困生;服务人员要以热情和周到的服务关爱学困生;优秀学生、党员充分发挥模范先锋作用,结对帮扶,逐步形成全员关心、全面育人的良好氛围。

(三)有效整合各种经济资助方式

当前,我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经济资助的基本方式有“奖、贷、勤、助、补、减(免)”。 这几种资助方式的资助额度和作用是不同的,高校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不同的需要对学生进行资助,对当前的经济资助体系以不同的形式进行组合,切实形成以助学贷款为主体、勤工助学为主导、奖学金为重要辅助、困难补助及减(免)为补充;特困生以助学贷款、助学金为主要资助方式,困难生以助学贷款加临时困难补助为主要资助方式,一般困难生主要以勤工助学、奖学金为主要资助方式,特殊情况下对特殊学生实行免或减的资助方式的金字塔模型经济资助体系,从而提供更科学合理的资助。

(四)优化国家助学贷款,确立助学贷款的主体地位

国家助学贷款与其他资助渠道相比,最大的益处是能够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费,使学生在上学期间摆脱经济困境,把经济负担从求学期间转移到工作以后,保证了学生必需的学习时间、精力和生活质量,解决了其他资助方式存在的资助面窄及来源不稳定的问题,符合市场规律和教育规律,应该也完全可以成为资助体系中的主要成分。

(五)完善勤工助学机制

首先,拓宽领域,增加校内勤工助学岗位,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开发管理型、智力型、科技型等多元化、多层次的勤工助学岗位,提高勤工助学的层次;其次,组织学生利用业余时间,面向校内外进行诸如家教、家政服务、软件设计、计算机维修等多种有偿服务;发展稳定长期的校外勤工助学基地。如学校与社区合作,开通大学生社区服务小分队,在家教、家政、家电维修、装修设计等方面提供服务;与城区超市、商店合作,推荐学生参加商店营销、收银、管理工作;与企业合作,每年组织学生到企业参加专业实习,在实习期间学生不但可得到相应的报酬,专业知识也得到了巩固和提高。

[1]林贵忠,余国斌,刘洁珠,张鲁伟,文昌.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构建研究[J].科技信息,2008,(29).

[2]葛谢飞,钱晓田,汤美玲.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刍议[J].科技信息,2009,(13).

[3]裴九雄.网络信息化的大学生资助新模式[J].科技信息,2009,(20).

[4]宋平.新形势下高校特困生资助工作模式探讨[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1).

[5]廖传景.构建高校特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J].温州大学学报,2004,17 卷(6).

[6]何孟飞,李永生,刘兆明.建立健全助困政策体系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快速发展[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18).

[7]李春亭,路景菊.高校助困工作有效性实证研究[J].教育研究,2004,(6).

[8]李栓久.“助困育人”:高校扶贫模式探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177).

[9]张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184).

[10]蔡云飞.浅谈高校贫困生工作的几点思考[J].职教平台,2006,(10).

[11]王晓倩,潘俊.大学生助学模式新探:从经济助困到心灵助困[J].文教资料,2006,(10).

[12]易栋.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人性化的思考[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6).

[13]张立英,蔺晓贤.关于高校贫困生助困工作的几点思考[J].社科纵横,2007,(3).

[14]林港凡.对贫困生心理现状、心理教育的新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03).

猜你喜欢
助学资助家庭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关爱·帮扶·助学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为助学一诺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