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2013-03-27 13:06:15曹明月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儿童心理监护儿童

曹明月

(重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133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和城乡二元结构的逐步形成,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迫于生计涌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庞大而特殊的未成年群体——留守儿童。2013年5月10日,全国妇联发布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截至2010年,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达6102.55 万,占农村儿童的37.7%[1]。处于成长发育关键期的留守儿童由于与父母长期分离,亲情缺失,家庭教育弱化,他们不但在生活质量和成长环境上劣于受父母监护的儿童,而且还极易出现价值观的偏离和性格发展的异常。本文拟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位、学校管理的疏忽和社会支持的欠缺等方面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为视角提出一些对策。

一、留守儿童及其心理问题

(一)留守儿童的定义

对于留守儿童的关注其实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上官子木在1994年发表了一篇名为《“留守儿童”问题应引起重视》的文章,率先提出了“留守儿童”这一概念,呼吁全社会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此后随着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的快速增加和留守儿童问题的日益严重,社会各界才广泛关注这个特殊的、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弱势群体。

留守儿童(children unattended by parents/leftbehind children),主要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叶敬忠、王伊欢根据监护者的不同,将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分为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上代监护及同辈监护四种监护类型[2]。从各类留守儿童的人数分布来看,隔代监护是当前农村留守儿童中最为常见的监护方式。

(二)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稳定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于情感缺失的状态,容易产生性格方面的缺陷,表现出冷漠、内向、孤独、自卑等不利于建立良好同伴关系的人格特征。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会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致使留守儿童在情绪上变得对抗、排斥、厌恶、冷漠、疏远、怨恨、忧郁;在性格上变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人际交往出现障碍[3]。范方和桑标的研究显示,留守儿童由于其特殊的家庭环境形成了以下几种性格缺陷:(1)乐群性低,比较冷淡;(2)情绪不稳定,易心烦意乱,自控能力不强;(3)自卑拘谨,冷漠寡言;(4)比较圆滑世故,少年老成;(5)抑郁压抑,忧虑不安;(6)冲动任性,自制力差;( 7)紧张焦虑,心神不安[4]。黄艳苹和李玲的研究也表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非留守儿童差,主要表现在焦虑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等方面[5]。对留守儿童孤独感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任宁以浙江省金华、宁波、温州、杭州4 个具代表性地区的年龄在6 ~12 岁(小学阶段)农村留守儿童为样本,来调查他们的孤独感,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比非留守儿童要强烈得多[6]。在焦虑症状上,留守儿童的焦虑水平要明显地高于父母均在家的儿童。刘正奎等人对重庆、贵州两地的667 名中小学生(包括留守及非留守儿童)进行焦虑水平及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得到了证明[7]。目前,大多数有关留守儿童的实证研究都表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堪忧。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缺少父母的关爱——家庭教育的缺位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师,而家庭则是儿童早期社会化最重要的场所。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获得的,即通过观察并模仿他人的行为形成的。在家庭环境中,儿童可以通过观察父母的话语和行为来学习社会功能,并逐步将其习得的社会功能内化为自己的人格特质。父母对儿童表现出的角色期望会促使儿童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做出符合父母对其角色要求的正确行为[8]。可见,儿童成长的家庭环境是影响儿童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有研究表明: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亲子交往更多地表现出时间上的长期间断性、空间上的远距离性、交往的长期非面对面性和互动频率较低的特点[8],这种亲子交往的特点造成了留守儿童普遍缺少父母的关爱。何玲玲等在对广西昭平县走马乡新村留守儿童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联系很少,很少联系和从不联系的占留守儿童总数的75%,能经常打电话回家的通常也只关注孩子的学业状况和身体健康情况,很少有家长能与孩子真正地交心,知道孩子真正需要些什么[9]。留守儿童大多接受的是“隔代监护”,由于特殊的血缘关系,监护人往往只追求对孩子物质和生活上的满足,而相对缺少道德和心理上的关注和引导。再加上监护人本身文化水平相对低下,即便他们有心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无能力实施。正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和情感交流的弱化,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长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缺少教师的关注——学校管理的疏忽

由于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和专门性,因此对青少年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作为教师本应该创造和谐、温暖的集体环境来弥补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滞后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农村中小学教育一直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和过度的应试教育的倾向。他们往往只注重少数优等生的发展,对那些升学没有希望的“差生”则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而那些所谓的“差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而造成学习困难的留守儿童。另外,受传统的“双基教育”的教学目的观的影响,他们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甚至把知识的传授作为教育的唯一目标,而忽视了学生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忽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再加上农村中小学由于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大多实行的是大班教学,班级规模的庞大降低了师生交往的频率,教师很难顾及到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感情需求。在笔者和留守儿童的交流中得知,他们普遍都感觉和老师交流的机会很少,老师关心的还只是班上成绩好的同学,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得到老师关注的机会非常少,即便有交流也仅仅是学习方面的。另外由于教师编制的限制,在农村中小学还没有配备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教育,通常只是停留在道德疏导的层面上,很少从心理辅导的角度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三)缺少社会的支持——政策的不完善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也与社会这个大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为了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农民工子女可以在父母打工地就近入学的政策,但是面对高昂的择校费、赞助费,作为低收入群体的农民工也只能“望校兴叹”。再加上现行的高考制度还存在户籍要求,高考难脱户口的羁绊,外来人员子女虽能留在身边读书便于照顾,但在流入地难以参加高考,这种国家政策上的不支持很难从根本上改变留守儿童的命运。从地方政府部门来看,他们为了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还积极鼓励农民外出务工,并实施了相关的鼓励政策和措施,但对留守儿童问题却了解甚少,更没有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另外,农村社会教育极为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加之一些娱乐场所缺乏有效监管,在互联网、电视、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庸俗、暴力、色情等内容对缺乏父母关爱和监管的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由于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在社会上往往会遇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受一些孩子的歧视和教师的冷落等,这些社会偏见也会直接影响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视角下的对策分析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是研究人的需要结构的一种理论,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提出。马斯洛将人的基本需要划分为由低到高的五个层次,分别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满足程度与健康成正比。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任何需要的真正满足都有助于健康的发展。他把人缺少基本需要的满足的现象称之为“需要的剥夺”,人的基本需要如果被人为剥夺就会导致心理的病理状态。比如,生理需要被剥夺会使人疲劳无力;安全需要被剥夺会使人产生恐惧和焦虑;爱和归属需要被剥夺会使人产生攻击性行为或羞耻感;尊重的需要被剥夺会让人怀疑自己的价值和能力;自我实现需要被剥夺也会导致病理状态。[10]

(二)对策分析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我们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儿童身上出现的心理问题一方面是与外在的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疏忽以及社会支持的欠缺有关,另一方面还和他们自身的需要特别是爱的需要的被剥夺有关。那么,我们如何从关注这群特殊群体的爱的需要的满足来切实解决其心理问题呢?

1. 加强亲子间的沟通,让孩子感受来自父母的关爱。

没有亲情的教育是一种残缺的教育,父母的关心与呵护是其他任何亲情都无法代替的。留守儿童的许多心理问题是由于他们缺少亲情关怀,情感需求得不到基本的满足造成的。我们应该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沟通的长效机制[11],弥补留守儿童的情感空白。

首先,父母要保持同留守儿童本人、留守儿童监护人以学校老师三者之间的联系,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留守子女的状况,特别是要了解子女的心理状况。通过写信、电话和定期回家等方式,与子女保持情感交流与互动,满足子女的情感需求。

其次,作为学校而言,也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帮助留守儿童和其父母进行联系。比如,专门开辟亲子联络电话,允许留守儿童一周打一次电话给父母。也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如写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等等。班主任老师也可以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开辟博客、QQ 空间等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的联系。

2. 加强学校的人本化管理,让孩子感受来自老师的期待。

学校要转变管理理念,改变以往以升学为首要目的的学校管理观念,变管理为服务,全面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承担起关爱留守儿童的职责。学校可以专门开辟“知心姐姐谈话室”,让留守儿童有倾诉的场所。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引进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开设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班主任老师可以通过定期家访加强同监护人及留守儿童本人的沟通,全面了解学生留守儿童的情况,对每位留守儿童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关注儿童的心理变化,给他们亲情与温暖。

教师还应对留守儿童进行满怀期望的激励,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在满足其爱的需要的同时还要注意其尊重需要的满足。 “期待效应”又叫“罗森塔尔效应”。这一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教师要鼓励留守儿童多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并注意发掘他们的优点,赏识他们的表现,认可他们的能力,期待他们的成功,这样,留守儿童也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3. 加强社会的支持,让孩子感受来自社会的温暖。

各级政府部门应该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目前一些农村中小学已经开始通过实行寄宿制来对留守儿童进行一定的监管。学校寄宿的集体生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同伴之间的交往,缓解留守儿童孤独自闭等心理障碍,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这一措施的实施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不过,政府部门应该加大投入,改善寄宿制学校的生活条件。

另外,各地区还可以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与教师“家长代管制”,也可以为非住校的留守儿童在当地寻找“代理妈妈”,通过这些方式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让留守儿童感觉到来自社会的温暖。当然,国家还应该调整人口管理制度,逐渐取消户籍差别,研究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同时,各级政府应该合理分担留守儿童的教育成本,取消所谓的择校费和借读费,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与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使留守孩子能够生活在父母身边,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

诚然,由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特殊需求,还不能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等衍生出的留守儿童的问题。但是,我们应当尽最大努力满足留守儿童最基本的情感需要,不能让他们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牺牲品。

[1]全国妇联课题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R].2013-05.

[2]叶敬忠,王伊欢.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与特点[J].人口学刊,2006(3):55-59.

[3]吴亚峻.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一项针对湘西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调查的思考[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12-113.

[4]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J].心理科学,2005,28(4):855-858.

[5]黄艳苹,李玲.不同留守类型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10):669-671.

[6]任宁.小学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现状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杂志,2008,16(7):754-756.

[7]刘正奎,高文斌,王婷,等.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的特点及影响因素[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2):177-182.

[8]赵莉莉,孙启帆.我国转型期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6(5):87-88.

[9]何玲玲,翟健峰.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9):426-432.

[10]郑希付.现代西方人格心理学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427-429.

[11]陈蓉.需要理论视野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探析[J].西昌学院学报,2010,22(2):112-115.

猜你喜欢
儿童心理监护儿童
爱与职责——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思考
中国德育(2022年18期)2022-10-14 09:22:42
护娃成长尽责监护 有法相伴安全为重
今日农业(2021年13期)2021-08-14 01:38:02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09:42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24
我国成年监护制度之探讨与展望
留守儿童
杂文选刊(2016年7期)2016-08-02 08:39:56
带养之实能否换来监护之名?
六一儿童
国内留守儿童心理弹性Meta分析
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