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琼
(东莞理工学院 经济贸易系,广东东莞 523808)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讨论时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而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综合国力竞争中,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知识产权是关键。我们必须大力推动我国的知识产权工作,以知识产权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发挥知识产权的支撑引领作用。
通过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化中期的转变,虽然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层次较低、效率不高,但受路径依赖的影响,全社会没有达成对知识产权这种创新工具的重要性的共识,缺乏推进知识产权工作的动力,在思想上还存在一些误区:一是没有把知识产权管理放到转变经营模式、产业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来。一些地方把产业转型升级仅理解为引进大项目、大企业,不注重对现有经济发展潜力的挖掘,没有认识到知识产权对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作用。一些企业没有认识到知识产权工作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使自己的经营蕴藏了极大的风险:影响深远的“王老吉”商标之争就暴露了缺乏自主品牌的企业在市场上的尴尬地位。二是误认为推进知识产权会损害以模仿为主的地方经济的发展,没有认识到知识产权对经济良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对知识产权工作有抵触情绪。三是对目前保护知识产权的措施存在不信任感,缺乏推进知识产权的动力。
近年来,通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我国知识产权综合能力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效,但是总的来说知识产权结构不合理,层次较低。表1、表2是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两个统计表。
从表1、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是企业专利申请以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技术为主,两者的申请量、授权量和有效量分别为67.1%、81.6%和74.6%;发明专利的比例较低,两者的申请量、授权量和有效量分别仅为32.9%、18.4%和25.4%。二是非职务发明比例较高,职务发明比例较低,1985年~2011年的非职务发明占49.7%,职务发明占50.3%。三是国际专利申请水平较差。国内的申请量、授权量和有效量分别为86.5%、87.9%和84.1%,国外的申请量、授权量和有效量分别为13.5%、12.1%和15.9%。
在知识产权的管理中,行政执法力度和执法手段是影响知识产权管理效率的 直接因素。长期以来,受管理机构建设、队伍建设和技术建设等执法条件的影响,普遍存在行政执法力度不够、执法手段薄弱的问题。
表1 我国国内外三种专利受理/授权/有效累计状况(1985.4—2011.12)
*有效量:报告期末处于专利权维持状态的案卷数量。统计范围为: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与申请量和授权量不同,有效量是存量数据而非流量数据[注]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知识产权局2011年专利统计年报》,2012年6月。。
表2 我国国内职务、非职务发明创造专利受理量(1985.4—2011.12)
表3 广东省主要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执法人员情况
注:数据截至2005年10月[1]。
1.政出多门、交叉管理。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与知识产权行政有关的部门有工商行政管理、新闻出版(版权)、知识产权、海关总署等;与知识产权司法有关的部门有公安、法院等。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存在政出多门、交叉管理的现象,很难进行协调和统一战略部署,有些事情几个部门争着管,有些事情则没人管,严重制约了知识产权管理的效率。
2.配备不足,执法能力受限。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受经费以及重视程度的影响,广东省主要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执法人员配备严重不足,特别是知识产权系统的执法人数严重不足。广东全省知识产权系统的执法人数仅144人,平均每个城市不足3.3人,根本无法满足日益增多的执法需求,与广东知识产权大省的地位严重不匹配。由于人手严重不足,在处理案件时力度和时效性较差,不能对侵权方产生威慑力,而且无法形成常规性的规范的执法检查制度,运动式的检查方法运用较多。
3.执法手段有待改善和提高。一是很多部门在受理知识产权投诉时,要求投诉方自己取证,使很多投诉方被迫放弃投诉;二是不重视知识产权预警机制的建设,不能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在我国作为申报和管理知识产权的主体——企业,其创新手段普遍低下,缺乏推进知识产权工作的能力。一是缺乏对知识产权的总体战略规划,没有形成实施知识产权的全过程管理:存在重申报数量、轻申报质量,重申报成功率、轻申报内容,重申报前中期管理、轻后期管理等现象。以广东省东莞市为例,该市为了推进知识产权工作的进步,推出了一系列奖励措施,使该市的知识产权申报率和成功率大大提升,但部分企业存在为了申报而申报、为了奖励而申报的现象,缺乏知识产权的全过程管理。二是人才储备不能形成对知识产权工作的支撑,普遍存在知识产权人才缺乏的问题。
多年以来,人们大多从技术或法律的角度分析知识产权问题,把知识产权工作划分到技术或法律的范畴,忽视了知识产权其实是关系到如何提高经济效率的经济问题,是关系到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长远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问题。我国目前已进入工业化中期,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要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推进经济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科技为着力点,推进知识产权工作。只有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的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才能更有利于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使其更有效地支撑产业转型升级。
其次,推进知识产权工作不仅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而且对于推动社会进步有重要意义。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只有建立了规范的市场机制,约束各个经济行为主体以诚实信用作为交易的原则和行为准则,才能更好地实现资源的配置和效率最大化。只有做到充分保护知识创造者、知识产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狠狠打击侵权者,才能有效发挥产权制度的保障功能,使更多的创新技术问世,才能使知识和技术有序地扩散和使用,降低交易费用,让更多的知识产权去占领市场。因此,推进知识产权工作不仅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 有利于对资源的合理化配置,有利于经济良性可持续发展,而且在社会树立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风尚,从而促进教育和科技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推动社会进步。
2013年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2008年6月颁布实施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确定的五年战略目标的实现之年。要解决企业对粗放式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作用,政府必须加强规划引导,完善体制环境。
第一,由于我国各级部门普遍追求政绩最大化,因此对政府业绩的考核评价体系将直接影响政府的工作重点和工作方式。目前,我国各级政府一般将每年的专利、商标的受理或授权作为重要的业绩考核指标,但对于其后续应用及可带来的经济效益缺乏科学的细化及量化考核。因此,必须完善知识产权考核评价体系,引导知识产权创造主体从注重知识产权数量向注重知识产权质量转变,促进提升知识产权价值。各级政府在对知识产权的鼓励政策上,要变全面撒网式的资助为奖优扶强,变政府单方面资助为政府、社会资金、企业多方面投入。第二,要加强知识产权法制建设,要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一方面要注意知识产权法制建设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要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知识产权法制体系,做好法律支撑工作。第三,要提高行政执法能力,建立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长效机制。政府要加大在知识产权保护上的投入,搞好机构建设、队伍建设和技术建设,少搞运动式的整治,踏踏实实地把日常工作做好。第四,在企业创新能力的培育上,可以与产业转型和升级策略相配合,支持和鼓励企业转变经营模式,从粗放型的外延增长模式转向集约型的内涵增长模式,走自主创新和自我品牌之路,努力提高企业的科技竞争力和品牌竞争力,提升专利申请和商标申请的数量和质量。第五,在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上,做好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沟通工作,推动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推动风险资本介入创新型企业、推动银行资本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等,提升创新型企业的实力,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
知识产权工作不仅需要政府的努力,更需要企业、行业协会和公众共同努力,形成全社会的合力,一起促进知识产权战略的推进。作为企业,要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尊重知识产权的法律效应。要真正全力投入到知识产权的战略制定、开发管理和经营使用管理工作中去。一方面要构筑“知识产权保护墙”,保护企业的合法知识产权权益;另一方面针对有关知识产权的诉讼和壁垒,积极应诉和反击,努力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行业协会要发挥其在行业自律、标准制定、信用体系建设、监督管理、协调沟通等方面的作用,规范业内行为,引领行业健康协调发展。同时政府应尽快建立科学有效的行业协会绩效考评体系,对考评绩效好的协会予以奖励和支持,以树立正确的政策导向,推动行业协会的健康快速发展。作为公众,在尊重知识产权的法律效应的基础上还应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要发挥其宣传和监督作用,形成全社会全方位的监督网络,使保护知识产权成为整个社会共同关心和维护的问题。只有全社会合力,才能把知识产权工作落到实处。
人才是制约知识产权工作推进的瓶颈,只有解决人才支撑问题,知识产权工作才有可能进步。第一要大力开展知识产权培训,加强知识产权的宣传普及工作。要立足知识产权,对政府机关和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中介机构服务人员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普及知识产权基本知识。第二要加大知识产权高级人才的培养。要贯彻国家知识产权局“百千万人才工程”要求,实施知识产权重点人才培养计划,要加大对知识产权人才的奖励力度,创造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创新氛围,充分调动人才的创新积极性。第三要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鼓励在高校开展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法等知识产权研究。要推动建立技术创新平台,发展产学研联盟,实现企业与国内外相关领域具有优势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联合与优势互补,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向企业转移,加快提升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参 考 文 献
[1] 阮富友,张鹏.关于建立广东省跨部门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协调运行机制的调研报告[ R/OL].http://www.gdei.gov.cn/zwgk/jmzk/gdjm/200603/200603/t20060329_48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