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威
翟汝文(1076-1141)是两宋之际一位重要作家,其四六文成就突出,与汪藻、孙觌齐名。《四库总目提要》说:“汝文好古淹博,深通篆籀……所为文章尚有熙宁元祐遗风。史称其为中书舍人时,外制典雅,一时称之,盖当北宋之季,如汪藻、孙觌皆以四六著名,惟汝文能与之颉颃。”[1]2096
翟汝文四六,成就最突出的,是其所撰制诰。《直斋书录解题》:“汝文制诰古雅,多用全句,气格浑厚,近世罕及。”[2]526《中吴纪闻》卷五云:“公文章甚古,所作制诰,皆用《尚书》体,天下至今称之。”[3]2899所谓“尚书体”,是指翟汝文在其所作制诰中,有意摹仿《尚书》文章的古雅质朴的行文风格,呈现出典雅敦穆的特色。
从文章学的角度来看,公文的出现和发展与《尚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刘勰《文心雕龙·宗经》说:“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4]22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认为“《书》之体例有六:曰典,曰谟,曰训,曰诰,曰誓,曰命,是称六体。然其中有《禹贡》,颇似记,余则概为训下与告上之词,犹后世之诏令与奏议也。”[5]350后世之制诰其实起源于《尚书》之诰命诸作。由于《尚书》中那些凝重丰实、态度严肃的诰誓命训,很能表现王者之言的庄重威严,加之隆盛的经学一直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宗经征圣”的观念一直占据着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主流,后代作家在制诰创作中以《尚书》的文风为典范,追求与模仿《尚书》古雅的行文风格便不奇怪了。《文选》卷三十五所选潘勗《册魏公九锡文》,便是一篇经典的学习《尚书》的制文。翟汝文也对《尚书》之文极为推崇,他在担任替皇帝起草诏书之职的中书舍人时所上的《谢除中书舍人表》中,称颂《尚书》之文“昔尧言布天下之广,由传诵以至今;《周书》诰群下之详,以烦悉而行远”,且表明自己掌诰命之职时,当“体训辞之深厚,期配昔人;师雅、颂之温纯,以章洪烈”[6]卷五,向《尚书》之训辞和《诗经》雅、颂之文的深厚温纯学习。
翟汝文制诰多为命官、授官之作。命官制诰,一般先对所任之人的道德品行加以推崇,对该官以往的政绩予以颂扬,然后激励鞭策所命之官在新的职位上建功创绩,告诫其勤政爱民,善施惠政。这种以君王的身份以上对下的训诫的文体可从《尚书》中的诸篇劝诫训诫之文中找到源头。这些训辞,古朴艰涩,透出君王对臣下的谆谆教诲与殷切期望,如《蔡仲之命》中周成王对蔡仲的教诲“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为善不同,同归于治;为恶不同,同归于乱。尔其戒哉!”[7]453翟汝文在所作加官制中便学习和模仿了《尚书》训诫之文的文风,如《直秘阁京西运使王璹除集贤殿修撰知平江府制》:“昔先王处民瘠土,惟民劳乃好义,罔有佚欲。肆于东南,浮于震泽,惟吴会厥壤丰殖,厥赋倍蓰,民从骄奢,狃于旧俗。朕咨度外庸,赋政以己,俾咸有革心。尔服我王事,忱有显绩,用分土南服。其胥训小民,式从尔政,治无康好,旧习惟良,显哉。”[6]卷二先述先王为政之道,接着介绍所任之地的情况,再次叙述王璹此前的政绩,最后告诫王璹应依先王之道理民。以一种对话的方式完成上对下的任务交待和训诫,短短百余字交待了诸多问题,正是继承了《尚书》言简意赅,不枝不蔓的文风和古朴的语言特色。
《尚书》之文颇能彰显帝王的威严,如《盘庚》篇:“今予告汝:不易!永敬大恤,无胥绝远!汝分猷念以相从,各设中于乃心。乃有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宄,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7]239这一段语气急切,言辞锐利,情绪激扬,气魄逼人,尽显王者风范。这一点正好符合制诰之体代王者言,体现王者尊严和崇高地位的需求。翟汝文之“《尚书》体”制诰也颇能表现这一点,如《徽猷阁待制庞恭孙知成都府制》:“蠢尔戎羌,藉其疆境,使为外守,以扞固吾圉,必有干城而制其腹心。载稽显庸,可无异数?具官某历试于外,实劳厥初。往城蛮方,以宣王略,不有御侮,孰威不庭!岂惟暴露经营之勤,实赖抚绥安集之力。锡尔延阁,殿于坤维,尚系壮猷,以靖疆场。”[6]卷二痛斥了侵犯边境的戎羌,让庞恭孙“往城蛮方,以宣王略”,御侮立威,王者浩然之气透出纸背。
加官与授职不仅只针对宋统治范围内的官员臣民,对朝拜臣服于宋的附属国的国王也会加以册封,通过加官表示对其的归附的认可接纳,对其忠心的酬报、慰勉,以胶固两国关系,增进互信。宋朝虽军事力量孱弱,但仍以繁荣的经济、先进的文化成为周边少数民族最为仰慕的国度,他们或甘愿归附,或进表纳贡。翟汝文诏书很好地渲染了这些周边小国仰慕华风、眷重大宋的心态和举止,很好地宣示了国威,表现了宋王朝尊崇的地位。如《占城国王杨卜麻迭明堂加恩制》:“崇德报功,朕则靡遐遗之间;向风慕义,尔其坚内附之诚。往对宠恩,永绥厚禄。”[6]卷一翟汝文《真腊国王金裒宾深明堂加恩制》中:“翕受蕃禧,以丕厘上帝之命;大赉率土,用不遗小国之臣。”[6]卷一一联之所以受人推崇,也在于它突显了宋朝巍巍在上的中心地位。
在用典使事方面,为与高古的文风相配合,翟汝文制诰在援事为证的时候,往往追述上古先王,“昔”、“古者”、“三代”、“先王”是其制诏中最常出现的词汇。汝文制诰用典集中于上古商周,极少用汉以后典,试举几例,“故伯夷用典礼以折民,皋陶用刑以教祗德”;(《忠惠集》卷二《王孝开封府仪曹掾制》)“昔周王左右奉璋,皆得髦士;鲁侯献囚与馘,亦实在泮”(《忠惠集》卷三《国子博士李皓祠部员外郎太学录张汝霖工部员外郎制》);“朕闻《大雅》之德,锡类为善;《春秋》之义,自贵者始”(《忠惠集》卷四《继母张氏制》)。伯夷、皋陶、周王、鲁侯都是上古和春秋时代的人物,《春秋》、《诗经》都是春秋时代的典籍。这些上古春秋时代的典故与古朴聱牙词汇相配合,相得益彰,是构成翟汝文制诰古雅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翟汝文制诰能极似《尚书》,原因在于他在为文中对《尚书》语言文辞的刻意学习与模仿。这种学习与模仿体现在:
杨万里在《诚斋诗话》中举出了一则翟汝文对《尚书》原句化用的例子,“至翟公巽行麻制云:‘古我先王,惟图任旧人共政;咸有一德,克左右厥辟宅师。’则前二语熟而后二语突兀矣。”[8]5946这种化用在翟汝文制诰中颇为多见,如《工部侍郎除节度制》中“咨汝在廷,听予明命”[6]卷一一句,以命令的口吻让下臣静穆听命,皇帝高高在上的威严得到了很好的表现。从《尚书》中《汤诰》:“嗟!尔万方有众,明听予一人诰”[7]199,和《盘庚》“明听朕言,无荒失朕命”[7]235中便能找到源头。
丰富的语气词是《尚书》的一大特色,《尧典》中有“吁、都、咨、於、哉、乎、咨、俞”等多种语气词,《无逸》中每段前都以“呜呼”开篇。通过语气词的灵活运用,增强了语言的感情色彩,使文句更具气势和表现力。翟汝文制诰也喜欢用《尚书》中之“呜呼”、“哉”、“乎”等语气词,《汝州防御使知客省事钱愕除枢密都承旨中亮大夫赵希古知客省事左武郎朱孝庄签书东上合门制》:“呜呼,戒哉!弗慎厥初,其艰有终。”[6]卷二《马咸除大理少卿制》:“尔以明恕,进助司寇。呜呼,戒哉!哲人惟刑,无疆之休,可。”[6]卷二一系列的语气词将君王的语重心长的循循教导生动地表现无遗,刻画出了君王仁善和蔼的形象。再比如《朱惕开封府兵曹系开封尹王诏特荐制》:“大道之行,人以公举,昔祁奚能举善于晋,称其子不为党;韩献子受赵孟之举戮,其仆不为过。岂非公于为国,而无事于姑息者乎?”[6]卷二引训据典,一再嘱咐,“乎”的使用使得皇帝对臣属的殷殷关切之情,浓浓期望之意,溢于言表。
《尚书》中之记言之文,常使用“朕”、“予”、“尔”、“汝”等代词,以一种古朴直接地方式记录谈话内容,如《盘庚》“汝不忧朕心之攸困”[7]236、“则惟汝从自作弗靖,非予有咎。”[7]231翟汝文之制诰也刻意使用这些代词来营造君臣对话的效果。《陈觉民起复陕西运使制》:“汝执亲之丧,笃于守礼……汝学于古,则尝闻之矣。祗服朕命,以显乃亲。”[6]卷二“尔”、“汝”等代词的使用,使制诰以一种君臣对话的形式来完成任务的交代,使读诏书之臣感觉君王的嘱托如在耳傍,这种真切情感的表露,无形中拉近了君臣间的距离,形成了君臣间诚挚的交流,使诏书的内容更容易为臣下所接受。
倒装句是我国古文字中一种常见的语法的现象,《尚书》中也极为常见,突出地体现在“惟”字句上,将宾语前置,用虚词表示强调,如《蔡仲之命》:“皇天无亲,惟德是辅”[7]453、《召诰》:“惟王受命,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7]394,《忠惠集》中这种句式也极多,如《王璹除京西运使制》:“惟兹官师,百执委任”[6]卷二、《朝请大夫韩持知卫州制》:“汝实其言,岂惟民是赖,朕实嘉汝。”[6]卷二
综上,翟汝文的制诰在语言及语法运用方面对《尚书》进行了广泛地学习模仿,形成了诘屈聱牙、古雅典重的文章风格,在宋代诸多四六作家中独树一帜。
[1]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龚明之.中吴纪闻[A]//宋元笔记小说大观[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5]鲁迅.鲁迅全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6]翟汝文.忠惠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李学勤.尚书正义[A]//十三经注疏[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8]杨万里.诚斋诗话[M]//吴文治,等.宋诗话全编[C].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