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 璐,金兆怀
(1.东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130117;2.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110034)
辽宁省是新中国最早的重化工业基地,作为粗放型经济发展的牺牲品,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资源环境、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加快振兴与加快富民的“三大双重压力”,这些矛盾迫切需要化解,本文对辽宁省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对促进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崛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重化工业基地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主导精神结合重化工业基地自身的特点及所在区域重化工业的发展阶段所确定的,是指通过区域内重化工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长期持续的工业增长及其结构变化,实现高度发展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促进区域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将区域内经济增长限定在资源和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之上,达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状态[1]。
重化工业基地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实现重化工业基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能力,也是实现既定目标的基本保障。本文认为重化工业基地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概念可归纳为:“按照重化工业基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要求,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能力,它以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前提,以重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以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能力为保障,以提高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宗旨”。
本文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在遵循重化工业基地经济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基础上,结合辽宁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际状况,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所设立。由于辽宁省的比较优势在重化工业,应通过重化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的全面优化升级,因此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将重化工业可持续发展、新型工业化的理念纳入到评价指标体系中[2]。综上所述,辽宁省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必须遵循整体性与层次性、科学性与现实性、独立性与协调性、动态性与稳定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上述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从数据的可获性和能够基本反映研究需要的角度出发,辽宁省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辽宁省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运用的线性综合指数法是对经济可持续能力和系统协调状况的评判,此方法恰当地体现了各子系统之间的本质联系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是解决复杂系统中多层次,多目标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的较好方法[3]。评价步骤如下:(1)指标评价标准的确定:尽量采用已有的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参考中国及辽宁省“十二五”规划中相关指标的发展规划目标;(2)各指标值无量纲化处理:去除各指标单位及量纲;(3)评价模型的建立:评价模型为LZSi=ΣAj×Qj(式中:LZSi代表第i年的综合指数值;Aj代表第j个子系统的指数值;Qj代表第j个子系统的权重,其中j为1-6、i代表1996—2010年);(4)权重的确定: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相结合的方式。
根据上述评价过程,计算1996—2010年的辽宁省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各子系统指数值及综合指数值,见表2:
表2 辽宁省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各子系统及综合指数值
依据前文所述的指标评价标准的确定方法,对辽宁省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指数分成五个档次,分别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很弱(0<LZS≤0.2)、偏弱(0.2<LZS≤0.4)、中等(0.4<LZS≤0.6)、较好(0.6<LZS≤0.8)、很好(0.8<LZS≤1)。
对照表2和评价标准可知,1996—2000年辽宁省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属于偏弱水平,2001—2003年属于中等偏下水平,2004—2009年属于中等偏上水平,2010年达到较好等级。
1996—2010年综合指数整体呈平稳较快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3.89%。其中,1996—1999年,呈波动性缓慢增长态势,此阶段正值我国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初期,从政策宏观调控到产业政策的制定均处于探索阶段,辽宁省处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国有企业难以适应市场变化,生产经营困难,各项经济发展指标在全国的位次呈后移之势,工人失业状况严重,以阜新市为代表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生存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困境[4]。1999—2004年,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快速增强,年均增长率为7.76%,此阶段辽宁省已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桎梏中摆脱出来,逐步走上了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工业经济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尤其在2003年国家正式启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计划之后,中央出台的扶植政策产生了巨大的政策效应和投资效应,提高了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的聚集能力,各子系统指标增幅较大。2004—2010年,综合指数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年均增长率为2.07%,此阶段尽管受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实现了不低于振兴以来以及东部地区水平,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循环经济和生态省建设成效显著,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民生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5]。
经济子系统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说明经济在规模、结构、水平和效益方面日趋合理和增强;资源子系统指数不断波动,反映出长期以来以重化工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对资源损耗的现实;环境子系统指数上升幅度较大,反映辽宁省在环境治理、污染排放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人口子系统呈不明显波动上升态势,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口规模和结构呈合理化发展;社会子系统平稳上升,科教文卫、社会保障及公众设施建设不断增强;科技子系统上升幅度较小,但科技资源投入及成果产出数量逐年增多,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选取1996、2003、2008、2010年为典型代表年份,分析各子系统对综合指数的贡献率。从整体上看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指数的贡献率比重最大的是经济子系统,其次为资源子系统,说明综合指数主要取决于经济和资源两个子系统的指标值。但经济子系统和资源子系统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表明经济子系统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已经上升到一定高度,经济发展正面临着增长方式转变、优化结构的关键时期;资源子系统贡献率逐年下降,表明日益枯竭的资源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降低,另一方面也说明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于资源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此外,环境子系统贡献率总体上升幅度较大,人口、社会、科技子系统贡献率总体呈小幅上升趋势,对辽宁省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6]。
通过对辽宁省1996—2010年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1996—2010年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渐增强,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辽宁省所采取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是可行的,但资源子系统的缓慢波动性上升,说明经济发展一直以资源消耗为代价,且综合指数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应针对辽宁省现状、继续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辽宁省经济可持续发展。
2.重化工业占主体的经济结构不会在短期改变,辽宁省要谋求如何在重化工业主导经济发展的格局里与节能降耗、减少污染协同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辽宁省应有计划地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增长,尽可能调整重化工业高耗能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相对清洁的、低耗能的装备制造业、电子工业、计算机软件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及各类轻工业,努力提高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加大对污染排放的监管力度[7]。此外,还应大力开发高效、环保的新能源,鼓励企业采取循环经济和低碳化的发展模式。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已成为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瓶颈,辽宁省应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对制造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作用,提升二者的互动性。强化人才建设,巩固教育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尤其在先进制造、新材料、精细化工等在国内具有较强优势的领域积极推进原始创新,获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抢占世界科技制高点,走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之路。继续推进沈阳经济区、沿海经济带和辽西北三大板块的建设,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与内陆腹地优势互补和良性互动,为辽宁省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注入新的增长点[8]。
[1]刘思华.经济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7-9.
[2]姜作勇.辽宁[十二五]发展战略研究[M].辽海出版社,2010:333.
[3]王博.衡水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D].吉林大学,2007:80.
[4]王询.辽宁工业经济发展的轨迹及反思[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4):26-31.
[5]毕德利.辽宁省发展绿色经济的战略政策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10(6):148-152.
[6]刘怡君,王丽,牛文元.中国城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的脱钩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1):71-77.
[7]宋晓巍,金兆怀.东北地区出口商品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69-72.
[8]王知非.关于辽宁三大区域互动发展的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