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淄博职业学院,山东 淄博255000)
承担五年一贯制模式培养任务的学校有3类:专科学校、高职院校(职业技术学院)和中专学校。招收对象为应届初中毕业生,学制5年。学生入学后实施一体化的五年一贯制教学计划,由于尚没有匹配对应的教材,最初一般选用的是本科护理专业教材作为参考教材实施教学。
此模式是指完成3年中职学习后的中专、职高、技校毕业生(称“三校生”),通过单独组织的对口升学考试,到专业对口的高职高专院校学习3年。对口升学考试一般由高职院校所在地的省、直辖市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命题、考试和评卷。考试科目为“3+x”,“3”指语文、数学、外语,“x”指专业综合考试,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两部分。“x”部分的出题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遴选高职院校教师,根据招生特点及培养要求组织单独命题、考试和评卷。
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根据自身专业教学需要设置考试科目,自行命题、考试、评卷、组织面试并自行录取。选拔综合素质高和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特殊才能的优秀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
高职教育要求学生具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普通文化水平及中级水平的职业知识与技能两方面的素质,以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中职毕业生具有一定的职业知识,专业素养较好,专业思想比较稳定,能够较快地适应高职教育。高职教育应以中职毕业生为主要生源,以体现其职业性特点。然而2006年教育部明文规定高职对口招收中职应届毕业生和五年制招生的比例限定在5%~10%以内,这使得中职几乎成为终结性的“断头”教育,成为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生源基本上横向偏移到职教体系外的普通高中生源,大多是普通高考分数较低的非第一志愿报考高职的人群,多数对高职教育具有抵触情绪,且不具备职业技能与职业知识,难以适应高职院校实施的职业技术教育[1]。
高职教育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与中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体系相对独立,没能建立起技能型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衔接。中职教育偏重于对学生操作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存在着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现象,只要求学生应该怎样做,学生却不知道为什么应该这样做,培养出的学生很难适应高职教育更广、更深的理论学习,达不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课程体系不衔接主要体现在专业课内容重复、文化基础课之间脱节等课程衔接问题上,没有在真正意义上达到中高职的实质性、内涵式衔接。中职教育缺乏为学生持续发展打基础的远见,导致部分经过中职教育进入高职学习的护理专业学生在高职院校受教育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一些学生感觉在高职学习中存在“吃老本”现象,而另外一些学生则又存在“力不从心”等现象。由于社会对职业教育和普通高教的习惯性偏见,高职教育课程设置乃至一些中职教育课程设置发生向普高升学要求复归的情况。中高职文化基础课程设置原则的差异,导致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文化素质偏低。同时,通过“对口招生”,高职的生源越来越多地来自中职,中高职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往往重复,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高职教育缺乏与临床护理紧密联系的课程设置,使高职“迷失自我”,不能形成高职的特色,出现“高职不高”的现象。在实习训练与专业技能培养方面,高职与中职理应体现出层次内涵上的差异,然而在实际情况中,不少高职院校技能训练定位低,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后,有些实践训练项目与中职相差不大,存在重复训练现象。可见,中高职护理专业课程衔接问题已成为提升中职教育质量、创立高职教育品牌的关键点[2]。
由于报考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不均衡,采用统一录取、统一教学的方式往往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很难完成专业培养目标。因此,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应实施分类衔接的方式,即中专学生、职高学生各自有单独的衔接体系,各自分列出衔接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根据中专学生、职高学生在校学习的课程情况,制订对应的课程标准和技能实训标准,使之有效衔接内容和内涵,以兼顾不同生源素质培养目标的实现[1]。
中职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医疗卫生保健行业,培养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知识水平、良好职业道德,掌握护理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从事护理保健工作的初、中级实用型人才。而高职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医疗卫生保健行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护理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在医疗卫生保健和服务机构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健康保健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护理专门人才。要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衔接,应做到以下3点:首先,应明确中职与高职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其次,中等职业教育应充分体现“双目标性”,即完成中等职业教育本身的“就业”目标外,还应该增加职业教育的“升学”任务;再次,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坚持以中等职业教育为基础,依据中职学生的文化、专业技能功底,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专业技术和实践技能水平,真正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衔接,努力推行“双证制”,采取阶梯递进的形式,即中职教育要求的护理学资格证书定位于初级,高职教育应定位于中级以上,使高职教学在理论、知识与技能3条主线上都比中职上一个台阶,使毕业生具有更高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中高职衔接的核心问题是课程的衔接,职业教育作为定向教育,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的衔接更为重要。与中职合作制订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扩展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文化基础课程注意中高职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中职阶段注重基础素质教育,高职阶段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全面培养,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为达到中职生就业和升学两个目标,在中职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可采用“宽基础、活模块”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既有一定的基础理论,又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如中职护理专业删减了化学、物理、政治课程,增加了语文、英语课程的深度,在提升学生素质的同时利于备考高职。在高职课程设置上用“因材施教、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如把高职护理专业的护理伦理与法规、护士人文修养、护理管理学、护理心理学进行整合,即特殊职业素质教育,使高职教育既有针对性,又减少了与中职教育的重复,节约了教学时间,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采用两段式教学方式,可将中职护理教育作为专业第一阶段的基础教育,完成护理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升入高职后进行专业第二阶段学习,加强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和深化专业理论教育,以岗位任务为引领,开展技术含量高、复杂程度大、综合素质强的技能实训项目,使高职培养的学生具有更精湛的职业技能、更强的适应能力[1]。
针对中职生源和普通高考生源进入高职层次学习的学情差异,采取分层教学模式,通过采取项目化、模块化教学,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使不同类型的生源通过高职阶段的学习,最终达到共同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创新高职招生工作方式,拓宽中职毕业生升学渠道,中高职学校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做好课程衔接,最终建立多元合作的人才培养“立交桥”,实现中高职教育全面衔接。
3.4.1 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 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中职阶段进行初级培训,获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阶段进行中级、高级培训,获得中级、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3.4.2 师资队伍的衔接 引进人才、加强培训、提升素质,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数量。教师既是“教师”又是医院的“护士、护师”,使中高职学校拥有一支合格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3.4.3 其他方面的衔接 加强实习实训的基础设施建设,适当调整学制,把中职原来的“2+1”变为“1.5+1+0.5”,利于资格证书考试的复习准备,也利于中职升高职的考前准备,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1]李晓松.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9):1075-1077.
[2]刘端海,谷道宗.中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立交桥构建的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2011,20(5):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