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颖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内蒙古 锡林浩特 026000)
卫生部统计资料表明,2009年我国卫生人员总量已达778万人,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1.39人。我国《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注册护士要从1.39/千人增加到2.07/千人(2015年),2020年要增加到3.14/千人;到2015年,注册护士要达到286万人,到2020年,注册护士要达到445万人。在具体措施中提出,大力培养与培训护理等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合理扩大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的医学教育规模,落实国家关于护士配备的相关标准,并作为医院评价的重要指标,加强专科护士和社区护士的培养,有助于改变我国医护比例失调的现状,并有助于解决护理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缩小同国际水平的差距。而陈旧的课程设置、单一的教学模式、双师型教师的匮乏等,已不适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这无疑给高职护理教育的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我院根据自身办学实际状况,确立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专业建设为出发点,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并与锡林郭勒盟医院等附属医院及教学医院开展深层次合作,共同探讨建立适应本地区发展需要的、工学结合的、特色鲜明的基于工作过程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职业特点分为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康复护理3个岗位就业群。按照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从初学到熟练的成长过程,培养学生“门诊护理”、“急救护理”、“病房护理”及“老年护理”等岗位的职业能力。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需求。如2010年,我院护理专业教学团队深入学生实习和就业医院进行专业调研,根据临床一线的具体工作岗位创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由校院双方共同研究制订了培养方案,以职业岗位技能提升为目标,按工作过程进行教学设计,校院深度合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根据护理专业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并结合高职生的认知特点和职业成长规律,分析学习领域,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根据职业岗位工作环境和对象的复杂程度、专业培养目标,制订了知识、能力和素质相结合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一条主线,两个重心,两个阶段,三个方向”的建设思路。“一条主线”,即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两个重心”,即人文素质、护理技能并重;“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前4个学期,按照专业培养要求,依托校内实训基地,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全面的基本素质。第二阶段即第5、6学期,主要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以毕业(顶岗)实习的形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形成综合实践能力,同时培养较高的职业素质,提前融入职业角色;“三个方向”,即把就业岗位定位在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康复护理3个方向,突出专业设置的针对性与适应性。通过校院合作、工学结合、项目导向、仿真性实训、顶岗实习等方式,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如工作过程,完成了岗位职业技术能力的训练,并获取了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逐步把学生培养成了能胜任专业岗位工作的高技能人才。
按照“职业能力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分析—学习领域—学习情境”的思路,完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及学习情境的设计工作[1]。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通过社会调研和人才需求分析,联合医院,聘请专家,以学生获得职业行动能力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职业活动为主体,构建知识、技能、态度有效融合的课程体系;以典型的工作任务、过程等为线索,确定课程整体结构。在建设中充分体现“两个过程、两个结合、两个核心”思想。“两个过程”即依据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按照护理主要岗位的工作任务,将取得执业资格证书融入其中,形成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的课程体系;通过分析岗位能力,构建实训体系;“两个结合”即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结合,执业能力养成与执业资格考试结合;“两个核心”即职业素质养成和职业技能培训。在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必要的文化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根据职业能力分析开发和设计各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都采用项目教学[2]。教学项目分为真实项目和单元项目,一门课程围绕一个真实项目或多个单元项目开展教学,教学内容打破理论知识加课程实验,以项目为导向[3],按照护理程序的“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5个工作过程来开展教学,让学生置身于模拟的“工作过程”中学习知识,并掌握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
课程的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导向教学,通过校企合作,每门课程成立一个课程小组,采用专兼结合,由教师和医院人员共同组成,结合不同工作环境下的典型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和校院双方的优势教学资源,设计出能够进行课程教学的单元项目和真实项目,并按项目的工作过程在校内专业实训室、仿真性实训基地开展教学。
为使学生敢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职业技能的训练,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推行“学中做,做中学”,进行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项目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
本专业推行课程评价体系改革,建立由形式多样化的课程考核形式组成的评价体系,通过多样的考核方式,实现对学生专业技能及岗位技能的合理性评价,激发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以及职业能力。
评价体系包括:笔试、实践技能考核、项目实施技能考核、岗位绩效考核、执业护士资格考核等多种考核方式。根据课程的不同特点,采用其中一种或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课程评价。
学生在医院中的顶岗实习,由医院与学校共同进行考核,这不仅加强了与实习基地医院的交流与合作,还促进了护理专业的发展。建立顶岗实习“四评价”机制,即校内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评价,医院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工作行为评价,医院对学生的医德医风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
为更好地体现高职课程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培养学生的专业岗位技能,与医院合作开发、共同编写教材和综合实训指南,引进医院项目资源,以医院真实项目为主线,与医院技术专家合作编写特色校本教材。
2.7.1 建立教学资源库 以突出培养学习自主性、资源共享性为原则,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实现资源共享。将护理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的试题库、典型案例库、电子课件、电子教案、教学录像等资料放上网,并推进虚拟网络实验平台、网上答疑、互动自主学习平台的建设,加强教学资源库建设,校院共同设计和开发教学、实训项目,共同编写实训指南。
2.7.2 建立实践性教学场所 加强与工作过程相近或相同的教学场所建设,引进医院标准和医院文化,使校内仿真性实训室更加接近医院工作环境,从而更好地开展以单元项目、真实项目为教单元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及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使学生在校内实训过程中受到医院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2.7.3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校院互聘机制,建立专兼结合的制度保障体系,注重专任教师到医院实践的有效性和制度化,确保专任教师每年下医院顶岗实践,医院全程参与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加大医院兼职教师与学院专任教师的比例。
改革教师评价机制,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偏向于实践教学能力,如情景教学设计或项目(案例)设计能力、指导学生完成“工作过程”的指导能力与态度、与其他教师共同配合完成教学目标的能力等。
通过以上“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的实践,我院护理专业的学生整体上基础理论扎实,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学生就业率逐年提高。2012年4月参加内蒙古自治区高等职业院校护理技能大赛,我院护理专业的4名参赛选手分别获得两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在全区名列第一名。201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护理技能大赛,我院代表内蒙古自治区的4名护理专业学生全部获得三等奖。这说明,我院护理专业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的确立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可确保高职教育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6(1):7-9.
[2]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序化的教育学解读[J].教育研究,2005(8):53-57.
[3]赵志群.论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的综合性课程开发[J].职教论坛,200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