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顾:美国对中国人的种族歧视

2013-03-12 09:44:02
现代阅读 2013年3期
关键词:排华美国国会法案

1882年,在日益高涨的排华情绪影响下,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排华法案,在10年时间内禁止华人劳工进入美国,同时重申1868年《蒲安臣条约》中的一项条款,禁止已在美国居住的中国人加入美国国籍。

在20世纪头几十年,美国又出现了两次“排华”浪潮。第一次浪潮导致美国国会在1902年和1904年通过了两项法案,使那些原本不受“排华法案”影响的商人和学生,甚至外交官都受到牵连。第二次浪潮出现于1924年,彼时美国国会试图弥补“排华法”中的“漏洞”。这一主要针对日本移民的法案被中国人称为“第二次排外法案”,因为它也给华人带来很大伤害。自19世纪80年代初开始,“排华法案”成为美国针对华人长达60年的官方政策的法律基石,直到1943年美国和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结为盟国才被废除。

伴随歧视性法律的是中国人在美国公众眼中肮脏和狡狯的负面形象。负面形象的生成可追溯至美国商人、传教士和官员开始与中华帝国接触的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些美国人共同得出一些概括性、模式化的结论,对美国的公众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被描述成一个政治专制和社会停滞的国家,中国人被说成是不诚实和不卫生的。

大多数早期到美国的中国移民是珠江三角洲的贫苦农民。他们于19世纪中期到美国,正值美国南北方激烈地辩论奴隶制的优劣。中国农民看似永久仆人,很容易被当成受攻击的靶子,也因此得到了“苦力”的称呼。当时也正值“科学的种族主义”大受追捧,种族作为一种类别被概念化和得到认可。美国内战以后,在工业化迅速发展的激励下,美国人开始比以往更加热切地追求进步和自由,而中国却成为这些理念的反面代表。

在20世纪头几十年,大众娱乐、特别是迅速发展的电影工业进一步加强和放大了中国人神秘、古怪、落后和不诚实的形象。1915年前后好莱坞电影就开始表现中国和中国人,他们的形象大多是丑陋和负面的。直到20世纪30年代,带有同情色彩的中国人形象才开始出现。美国大众文化中最著名的中国人形象是“傅满洲博士”,他蓄着长辫子和长指甲,身穿黑色长袍,是个有文化、具有神秘色彩和极大破坏力的反面人物。街头小报、短篇故事、小说、话剧也都对制造“黄祸形象”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时的中国留学生对中国人在美国公众中的负面看法十分清楚。一位学生说,辛亥革命之后美国报纸和杂志上的漫画和插图中的“支那人”仍然拖着长辫。他嘲讽地评论道:“如果我们不是对欣赏美国新闻人的高级美术训练有素,我们可能连画中的自己都认不出来……美国编辑想的是,中国人一定得有一根辫子,它就像一支箭一样竖立在中国人的脑袋顶上,就连地球引力都奈何它不得。”

妇女缠足是美国人眼中的另一个固定的中国人形象,一名留学生在一次教堂举行的讲座上看到一位归国的美国传教士放的幻灯片,其中一张是“一个中国老年妇女裸露的小脚。它被置于一块白布上,被放大了好几倍”。这位学生评论说:“这些从中国回来的传教士通常向大众展示的是来自‘被教化国度的陋习敝规……在场的美国妇女莫不大惊失色……而我则深感美国大众教育的魔力。我宁可没有大众教育,也比这类歪曲和误导的要好。”

直到1925年,仍有中国留学生发出这样的感慨:“在美国人的下意识中,‘中国人是黄牙、长辫和其他一些不雅的东西。”

(摘自北京大学出版社《为中国寻找现代之路:中国留学生在美国〈1900~1927〉》 作者:[美]叶维丽 译者:周子平)

猜你喜欢
排华美国国会法案
Industrial Revolution
警惕借疫情“排华”
南风窗(2020年5期)2020-03-02 02:28:48
美国禁止询问犯罪记录法案的立法与实践
反歧视评论(2019年0期)2019-12-09 08:52:18
蒙古国社会“排华”没那么夸张
环球时报(2016-10-21)2016-10-21 08:09:25
浅析印度尼西亚独立后的排华原因
戏剧之家(2016年15期)2016-08-15 20:54:01
美参议院未能通过控枪法案
人民周刊(2016年13期)2016-07-25 15:16:19
日本强推新安保法案说明了什么
学习月刊(2015年19期)2015-07-09 03:38:30
梁诚护侨活动研究
冷战后美国国会与台湾问题
剑南文学(2014年2期)2014-08-26 10:41:28
放大与稀释:国会与美国贸易保护主义
教学与研究(2009年5期)2009-07-27 07: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