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教化效果的层次分析

2013-02-19 01:29于淑凤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教化思想道德道理

于淑凤

(北华大学师范分院,吉林 吉林市 132000)

大学生承担着国家和民族兴旺发展的重托,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当前我国高校必须认真履行的责任,高校必须在传授给学生们文化知识的同时塑造好学生的道德品质,使之成为德能双馨的人才。分析实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教化效果的层次,在于进一步增强高校对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认识,增强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主观能动性、预期计划性,能够遵循大学生道德认知过程也即教化效果的规律性来实施和调适教育活动,达成更好的教育效果。

一、道理的信服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对大学生输出的是社会主流价值观所认同的道理,道理是从实践中总结和归纳而来的,形式上抽象,实际上是可“物化”的。大学生尚处于道德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生成期,对于学校灌输的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内容有的是按接收书本知识来被动接受的,有的是按个人的认知水平来能动接受的。被动接受的是在死记硬背,能动接受的既可能是在正确的认知基础上的能动接收,又可能是在被动基础上的能动接受。这其中的能动接受需要“物化”的媒介来实现。何为“物化”媒介,即是可以想象的可以联系起来做出理性判断的道理。

曾有学者在研究和分析个体道德认知问题中,提出“个体认知的自觉形态”这个概念,其含义即指个人的道德认知不是在孤立的形态下形成的,“往往表现为历史实践中形成的社会共识”,是因为有了以往的实践经验的参照。这种观点应该被接纳,因为受教育者从施教者的灌输式教育中得到的是较为抽象的道理,受教育者需要从听到和被强化认知的途径走进启动思维、消化理解、理性内化阶段,以至于形成自己的道德概念。否则,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将游离于施教者的教育目的,教育者施教的道理并不会被受教育者所接受。

从当前我国大学生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反映看,盲目的接受、理性的认同、观念上排斥三种状态同在。因为在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和认知上有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真空”地带,使之将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游离于学校教育的道理。具体问题如:认为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所灌输的道理只不过是在“讲课”,必须听和记,这样做的结果是出于应付考试的需要,并未将学校的教诲和自己的“做人”结合起来,及至淡漠学校给予的思想道德教育,将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等同于文化课的知识教育,道理浮在口头上,留在记忆中,显现于考试卷上,但是,并没有和言行实际表现挂起钩来。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出现,道德的道理和规范明白,但在具体事物的道德认知与分析上会出现偏差,继而出现知行背离。

二、情感的合拍

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怎样,首先要看其道德情感,即,若对某种品质的道德内容富有积极的情感,便会与之在道德意识的层面合拍,对某种品质的道德内容富有消极的情感,便会与之在道德意识层面排斥。

合拍的道德情感与排斥的道德情感从哪里来?当然是从做出道德判断的个体的道德体验的经验中来,正所谓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的道理。大学生对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不会盲目的接受,因为他们在道德认知上尽管还处于不成熟时期,但是他们已具有一定的道德体验实践,形成了一定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当然,这样的判断和能力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在接受学校的思想道德理论灌输的同时,他们的道德情感会投入其中,会将自己对某种道理和某种道德关系遇到的行为爱憎好恶的情感作为标尺来衡量,即能以自己的情感衡量某种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合理性,从中对合拍的道理愉悦接纳,对相排斥的道理不予可否;或是通过个人情感对应接受的道理进行辨识,以个人的情绪倾向来接受或排斥个人对某种道德义务的认识和实践;个体的道德情感对所要接受的道理具有信号的暗示作用,在外部的道理灌输于主体之后,主体乐于接受,在情感上的表现是积极的,愿意接受教诲,形成和增强教育者施加的道德认识,否则在情感上的表现就会是消极的,甚至于是抵触的。

从当前大学生道德情感的状况看,既有和学校教育合拍共振之处,也有着与学校教育不合拍的问题。合拍共振之处是主流的和主要方面的,如热爱国家、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生命、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方面的责任情感、风险情感等。但是,当这些道德情感具体化到某件事、某一方面的具体行为时,在道德情感上会偏离原则性的方向,出现不和谐之处,如自私情感、自由情感、义气情感、拜物情感、攀比情感等会障碍其道德情感,会出现大方向上的思想和行为的判断标准在自我感觉的左右下“走形”。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情感的不合拍下进入个体认知的目标自我化和取向功利化。

三、行为的自律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是培养他们具有适合于党和国家所需要的道德品行,这种道德品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行为规范,被教育者既需要在观念上接受和认同这一规范,更需要在行为上自觉按照这样的行为规范约束自己。那么,对于受教育者的大学生说来,无论是从理念的接受和养成上,还是从行为的自律上,都必须严格的按照这一行为规范去做,这样,才算高校实现了应该达成的教育目的。

一个人的自律能力源于心理结构的必然结果。人的心理结构仅从道德构成的意义说来,包含了道德意志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与道德信念等内涵。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思想道德方面的表现渗透于所有活动之中,思想道德养成状况有着惯性的表现,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发挥对大学生的教化、塑性的过程中,总会受到来自大学生本身的即有思想道德品质惯性的作用,这时,自律能力需要教育者施加强有力的外力作用来保证其方向,使得大学生的自律行为能够按照学校的要求去做,体现出高校对大学生开展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这说明,大学生思想道德的自律能力一方面是自己本身所具有的,另一方面则需要高校的给予和制约。高校决不能将学生在道德方面的自律能力的责任只看成是学生个人所具有的,还要看成是高校的责任,在向学生进行道理教化的同时,培养学生作道德规范的自律者,以严格的自律实现道德教化的效果。

我国目前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自律能力明显不足,如在理想和信念方面的时有迷茫,奋斗目标上的时有空虚,是非观念上的时有迷惑,接人待物上的时有不恭,生活取向上的时有崇洋,消费习惯上的时有铺张,个人情趣上的时有低俗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大学生的道德行为的自律能力不足,无论从个人约束能力方面看,还是从高校对其自律能力的培养上看,都显欠缺。

四、道德的养成

实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教化效果检验于大学生道德品行的养成,这一环节无疑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教化的目标所在。高校在自己全部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教化的活动中,让学生通过道理的灌输,观念的强化,情感的培育,行为的引领,自律能力的约束,得到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诲和塑造,纠正不良品行,淘汰不良习惯,形成道德习惯上的较为定型的思维定势和行为方式。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进步显现为一个从幼稚的不成熟的不定性的过程走向进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高校的教育发挥着引领、引力作用。那么,高校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化是通过怎样的形式作用于大学生的呢?

其一“两课”教学是大学生道德养成的主阵地。从当前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看,“两课“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两课”在高校正在越来越被重视,所有的高校都设置了这样的专门学科,有专业的教师和专门组织这方面教学的院或系的组织设置。各高校的“两课”课程有方案、有计划、有目标,有考评,“两课”按照所有学科的学生都必须接受教育的要求成为“公共课”。“两课”在我国高校的普及有力的加强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取得了相应的教学经验。但是,“两课”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包括教材的组织仍需不断调适,调适的目标是,从教材和课程内容上更切合国情需要,更有益于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需要,从教学方法上更适合于教化学生的需要,从教学效果上更能体现学生道德养成高水准的需要。

其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道德养成的检验环境。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培塑结果需要实践的锻炼和检验,而且,大学生在结束校园生活后。必定会投入社会实践中去,成为所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一分子。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都注意开辟和利用社会实践基地,让学生在与社会实践相接触的过程中接收实践的锻炼、磨合与考验。高校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认识国情和增进对社会与党的方针政策的了解和理解,亲身体验社会的需要,修正自己的价值观。有利于大学生学以致用,将习得的理论与实际联系在一起,将自己的知识与能力融为一体,激发进取精神。有利于培养创业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增强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有利于正确认识、评价设计、完善自我。有利于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与他人的沟通能力,在看到和汲取他人优点的基础上健全人格。有利于增强求真意识,培养协作精神。高校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化创设了检验和提高品质的环境。

其三校园文化是大学生道德养成的孵化载体。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育、社会实践教育,还将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起来,作为对课堂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的丰富和补充。校园文化对于学生说来更富有吸引力,因为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校园精神和文化氛围,学生就生活和体验于其中,潜在的渗透性、熏陶性、感染性无时无刻不在启迪和感召着学生。高校赋予校园文化于动感的具体的有声有色的学术、科研、文化、艺术、体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通过这些活动像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和激励。大学生正处于活力四射的青春期,校园文化活动对于他们来说充满了诱惑力,学校组织的所有有益活动都受到了大学生群体的欢迎,他们积极的投身于活动之中,从中收获大学校园生活的乐趣,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将学校对大学生倡扬的道德品行内化为个人的自觉行动。

猜你喜欢
教化思想道德道理
道理都懂,为什么过不好这一生?
儒家“礼乐教化”与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
不好听,却很有道理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加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推进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道理
从《大武》“乐”看戏剧教化人心之能效
智珠
评选“三好标兵” 创新思想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