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健
(南通高等师范学校办公室,江苏 南通 226006)
所谓起点,是指开始的地点或时间。探讨小学教师的培养起点问题,主要是探讨小学教师从何时开始培养更为适宜的问题。应该说,这是一个异常复杂的命题,因为从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历程来说,起点难言一致且难以界定,比如:一些“天生”就适合当教师的人,其来到世界的那一天就是“培养”的起点;另外,基于历史和国际的视野,小学教师的培养起点随着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变迁具有变动性和差异性,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本文主要立足国内,立足现实,在制度化的教师教育体系框架内,对小学教师培养起点问题进行探讨。
目前的小学教师培养,有两种起点:一是初中毕业起点(以下简称初中起点),即招收初中毕业生进行职前培养;二是高中毕业起点(以下简称高中起点),即招收高中毕业生进行职前培养。究竟哪种起点更适宜进行职前培养,这原本不是个问题。长期以来,初中起点、定向培养、中师教育已形成稳定模式,对这样的制度设计和安排,没有人提出过异议。自上世纪末以来,随着中师建制的基本取消,教师教育体系的逐步变更,高等院校登上了小学教师培养的舞台,伴随这一现象的产生,有的省市和高校延续小学教师培养的传统,仍然选择初中毕业生作为招生对象和培养起点,有的省市和高校则是根据招收高中毕业生的习惯做法,开始了小学教育专业的布局和试点工作,还有少数的省市和高校则是两种对象共存,于是,初中起点还是高中起点,成了一个绕不过去、必须面对、需认真探讨的问题。
进行初中起点、高中起点哪个更为适宜的研讨,很有可能陷入这样一番我们通常可以看到的纷争: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双方观点或利益的代表者站在自身的角度自圆其说,似乎都有道理,似乎谁都不能说服谁,最终不了了之。其实双方并没有展开真正的交锋,因为双方讨论问题没有找到应该找到的核心基点,这样的讨论自然就会没有意义和效率。目前,可以拿来讨论这个问题的基点可能有这样几个:
历史。我国制度化师范教育形成以后的绝大多数时间内,都是以初中毕业生作为小学教师候选人的选拔对象。应该说,百年中师所创设的辉煌、所培养的优秀小学教师群体、所形成的成熟的小学教师培养模式,与初中起点这一特质紧密联系在一起,难以割裂。因此,对百年中师办学业绩赞誉有加的许多教育行政官员和教育专家、受惠于中师教育的各类人才、缔造辉煌事业并对此有深厚感情的原中师工作者,大多倾向于遵从历史的轨迹,赞同以初中毕业作为小学教师培养的起点。其理由大致是:改革不能割裂历史,成熟的培养模式不应推翻,可以根据新时期的特点和要求,延伸培养的学制,重建培养的机构,但不应该改变业已被证明成功的小学教师的培养起点。
国际经验。从分化走向整合是欧美许多发达国家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中小学教师培养的共同路径。所谓分化,是指中小学教师分开培养,其特征主要通过学历的高低和培养机构的区别来体现;所谓整合,主要是以小学教师教育水平的提升为主要线索和标志,学历提升到与中学教师同样的高度,培养机构统一由高校来担纲,其特征就是凡是接受高等教育都从高中毕业起始,中小学教师培养采用统一的培养起点。因此,许多国际潮流的信奉和追寻者、以高中起点学生为传统接受对象并开始承担小学教师培养任务的高校专家,大多倾向于追随国际潮流,赞同以高中毕业生作为小学教师培养的起点。其理由很简单:既然国外那么多国家都采用这一模式,努力与国际接轨的我国似乎没有必要继续保留初中起点这一做法。
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是为了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根据宪法和教育法而制定的法规,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1998年8月29日通过,自 1999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第十六条表述为“高等学历教育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第十八条表述为“高等教育由高等学校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实施。”第十九条表述为“高级中等教育毕业或者具有同等学力的,经考试合格,由实施相应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录取,取得专科生或者本科生入学资格。”基于以上的条款分析,初中毕业生尚不具备“高级中等教育毕业或者具有同等学力”,尚未经过大家认可的高考筛选,不能直接被高等学校录取,高等教育必须由具备资质的高等学校或机构来实施,否则就是违背了社会公平和法令法规。前些年,许多省市的中师进行初中起点、五年制学制、大专学历小学教师的培养试点,其培养机构资质、学生学籍注册、省市间学历互认等都遇到过尴尬和质疑。因此,一些教育法规的制订者、管理者、实施者和研究者,反对或不倾向进行初中起点的小学教师培养。其理由是:初中起点的教育还是中等教育的范畴,尚没有资格进入高校学习,高校录取初中毕业生于理不合,于法不通。
进行初中起点、高中起点哪个更为适宜的研讨,以上的基点都可以成立,但笔者认为,这些都不是核心基点。历史当然不可以割裂,但尊重历史并非照搬历史,如果我们拿不出传统做法必须坚持的无可辩驳的理由,历史当然可以改写;国际经验当然应该借鉴,但国际经验是否就是正确趋势,是否一定适合中国土壤,则应具体分析,何况,近年来因为对中小学教师各自专业特性的体察,不少国家的中小学教师培养又出现了新的分化趋势。前些年,我国激进地推进教师教育体系改革,对国际潮流跟风、盲从,“这些改革的后果是什么呢?说得极端一些、激进一些是削弱了师范教育体系,降低了教师专业化水平,其中损失最大的是小学教师。”[1];教育法规当然应该遵守,但这种遵守并非机械的执行。湖南进行的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学生入学后前2年按中职学生注册学籍,学习基础文化课程;2年期满参加当年普通高校招生对口升学考试,考试成绩达到省当年划定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升入本科层次学习4年。”[2]这样的制度设计不仅没有违背高等教育法规,而且因其有可能产生的高效,反而是对高等教育法规的切实遵奉。
笔者认为,探讨这个问题的核心基点应该是小学教师专业特性和小学教师培养规律,也就是说,坚持初中起点还是选择高中起点,要看哪种做法更适宜培养小学教师,更符合小学教师专业特性和培养规律,更富有实效。脱离了这一核心基点,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就会没有价值与意义,更谈不上有什么效率可言。
从我国目前的研究来看,无论基于理论成果还是实践成果,都倾向于以初中毕业作为起点来培养小学教师,认为这样的模式更有依据,更有成效。
上海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院长惠中教授在《教师教育新视野——本科学历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初探》一书中,对高中生源接受专科师范教育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描述,主要观点如下:一是生源素质差。由于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度较低,普遍呈现报考人数少、调剂志愿多、录取分数低、选择余地小的现象;二是应试痕迹浓。由于高考压力,选拔是高中教学的重心,尤其是文理分流教育,使学生偏科现象突出,学习方法死板,艺术教育几乎空白,学生的艺术修养、实践能力、语言表达、组织活动能力等方面都较中师生差;三是可塑性不大。高中毕业生的身心年龄特征及残酷的选拔教育压力,已使他们鲜有“童心”,在教师职业素质方面的可塑性已经很小,一些技能类项目,如钢琴、绘画、普通话及写字等的训练收效甚微。如对中师生来说很容易通过的普通话二级乙等水平测试,到了高中生那儿就变成很困难的一件事;四是教师情意缺乏。高中生源对报考小学教育专业的思想准备不足,对今后从事的工作认识不够,致使专业思想没有中师生巩固,适应能力差,不善沟通和交流,控班能力不强,教学自信心下降。[3]
江苏教育学院黄正平研究员撰文认为,选择初中起点,有利于吸引优秀初中毕业生报考小学教育专业;有利于培养小学教师职业角色和职业技能;有利于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小学教师。[4]
延边大学师范分院何洪涛先生从小学教师专业特性和素质要求的角度,分析了初、高中毕业生生理、心理条件与小学教师培养的适切程度,认为“从高中毕业生作为起点培养小学教师最不利的因素是其生理条件和心理条件都已经失去了培养小学教师最佳的可塑期。”,“从培养小学教师的特性上看,以初中毕业生作为起点更科学,不论是中等师范层次的小学教师培养,还是专科、本科层次小学教师的培养,规律是一致的。”[5]
凑巧的是,以上三位学者都有中师教育、高师教育的经历,亲身体验了从中师、五年制师范(师专)、师大(教院)培养小学教师的全过程,实践经验丰富,理论素养厚实。江苏教育学院和延边大学师范分院目前都有两种培养起点的小学教育专业。基于这样的经历和研究条件,应该说上述研究结论是客观可信的。
从实践成效来看,高中起点的小学教师培养在上世纪90年代的试验阶段,因为试点学校和招生人数少,各方面重点打造,生源素质和培养质量都较为理想,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向“大众”的转变,五年制高师、师专、师院、师大、非师范高校、综合性大学等纷纷“占据”小学教师教育的“高地”,小学教师培养进入“群雄逐鹿”时代,高中起点小学教师培养便逐渐显露出它的不足和颓势。近年来,一些高师院校、非师范高校、综合性大学因为报考人数、生源质量、培养质量问题纷纷缩减小学教育专业的招生规模。许多用人单位在使用、比较初中起点师范生和高中起点师范生的基础上,发出了“高师毕业生为何站不稳三尺讲台”的困惑和感慨;许多小学校长反映,现在本科毕业的小学老师反而不如中师毕业生那样适应小学教育[6]。认为现在不少大学本科的师范毕业生(高中起点)难以胜任岗位,敬业精神和教学技能都欠缺,上不好课、带不好班。他们非常怀念以前的中师毕业生,师德好、技能好,有上进心,还非常稳定。[7]在许多地方组织的新教师招考中,初中起点的五年制和“5 +2”师范毕业生与高中起点的本、专科师范毕业生相比,在岗位竞争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江苏等地举办的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和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一等奖的获得者大都是初中起点的五年制师范或“5 +2”模式培养出来的师范毕业生,也是有力的证明。
许多专家认为,小学教师适宜早期培养。顾明远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谈到:“我认为,幼儿园、小学教师还应该以师专为主,招收初中毕业生”,“他们年龄小,可塑性大,可以培养掌握艺术技能的适合幼儿和小学儿童教育的教师。”[8]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结论来看,小学教师培养宜从初中毕业生开始,但这样的结论是否能一直支持初中起点的观点,进而使我们停止探索和追求,奉行唯一的模式呢?
笔者从事初中起点的小学教师培养已有27年,对这项事业充满了感情,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教育尤其是教师教育的发展背景下,笔者认同录用初中毕业生作为小学教师培养对象更为适宜的观点。但是,我们不能受本位观点的影响,不能抱着僵化的思维来对待这场争论。从深化讨论和研究的角度而言,笔者有这样几个基本观点:
一是要进一步研究小学教师专业特性和培养规律。如前所说,小学教师专业特性和培养规律是探讨这个问题的核心基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小学教师专业特性是建构小学教师培养体系、模式的基石和逻辑起点,缺乏对小学教师专业特性的深度研究和准确把握,我们永远都走不到正确的路上。[9]选择初中起点还是高中起点来培养小学教师,必须在准确把握小学教师专业特性的基础上进行,否则,探讨便会缺乏意义,也缺乏说服力。另外,过去许多被认为行之有效的培养初中起点小学教师的做法,如提前招生、严格管理、重专业情意、重技能训练、重实践体验等,还只是停留在经验层面,有必要提炼总结,上升到规律层面。目前,小学教师专业特性和培养规律问题已经引起许多专家和实践工作者的重视,也出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总的来说,研究还欠深入,结论还欠明确,落实到实践中还有一大段路要走,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
二是要对初中起点的培养优势实施战略保护。既然初中起点的培养模式在理论上得到了众多专家的支持,在成效上得到了长期实践的认证,我们就不应该以所谓的“改革创新”之名轻言放弃。但是,现实的情形却是初中起点的培养优势正在以可怕的态势迅速消失,具体表现在:一是生源质量严重下滑。以前是最优秀的初中毕业生报考师范,现在因为高校扩招、师范生培养收费、教师教育体系盲目开放等原因,师范已难以“招安”优秀学子的“雄心”;二是培养学校日渐衰微。在我国,初中起点的小学教师一直由中师和五年制高师培养,随着小学教师学历提升、教师教育体系调整、管理重心逐渐上移,各类高校、高中起点成为小学教师培养的主体和主流,中师和五年制高师因为办学层次低、管辖权一般在地级市及由此引发的多种因素,遭遇关、停、并、转的命运,幸存下来的已是为数不多,且只能尴尬地苟活。三是话语权力正在丧失。不管是初中起点还是承担初中起点的培养学校,由于越来越被置于边缘化的非主流境地,话语权正在丧失。面对这一窘境,许多有识之士忧心忡忡,“今天来反思,如果当初不是一刀切地取消中师,而是渐进式的,保留中师的建制,延长中师的学习年限,可能会比现在这种状况好得多。我国师范教育建立一百多年来,各地建立了一批中等师范,如长沙一师、南通师范、保定师范等,都有上百年的历史,培养了大批革命工作者和教师,今天毁于一旦,实在感到可惜。”[10]逝者已逝,来者可追。我们应该动用各种智慧来保护、抢救优质的五年制高师资源,保护并坚持业已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初中起点的培养模式。当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五年制高师有它自身的不足,其中最主要的是办学层次较低,学术水平不高,适应不了小学教师本科培养的趋势。因此,保护是基础,保护之后的建设才是关键。
三是要为高中起点的小学教师培养试点预留空间。高中起点的小学教师培养质量不佳有着非常复杂的原因。从生源质量上说,至少有这样几个因素使得高中起点的小学教育专业招生质量受到影响:第一是追求时尚、发展、个性、享受越来越成为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小学教师职业的社会责任以及奉献爱心的劳动特点,使得趋于理性的高中毕业生较少把小学教师作为自己首选的目标职业;第二是小学教师的经济、学术地位尚未达到理想的境地,教育生态不佳,专业声誉不高,使得许多优秀学子视小学教师职业为畏途;第三是师范院校的招生批次相对滞后,录取门槛相对较低。从培养取向上说,许多师专、师院、师大和其他高校尚没有确立为小学培养师资的宗旨,他们举办小学教育专业,并非对培养合格小学教师感兴趣,而是热心于让学生报考研究生,拓展专业门类,提高综合化程度,在这种导向下,教师教育的质量是难以保证的。从培养模式上说,高等师范院校原本以培养中学教师为已任,进行高中起点小学教师培养工作的试点时间不长,缺乏师资、经验和机制,不可避免会出现“小学教师中学化”的倾向,其重学术性轻师范性、重理论性轻实践性的痼疾,对于小学教师专业特性及其培养规律是一种巨大伤害;另外,前文所说的高中毕业生可塑性低、学习能力与方法僵化、语言、书写技能差、艺术素养空白、阳光心态缺乏等等不足,除了其年龄特征制约外,与当今许多高中的教育不遵从人的发展规律,片面追求分数,摧残人的身心息息相关,因此,一定程度上,高中起点的小学教师培养质量不佳,高中教育难辞其咎,高等师范实际上在为偏离了正确轨道的高中教育“埋单”。如果通过若干年的整治,教育的生态优化了,教师的声誉提高了,专业的地位提升了,培养的模式成熟了,高中的教育改善了,高中起点的小学教师培养质量会不会呈现出令人欣喜的改观,这是值得期待的。
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怀有仰望星空的心态,应该生成开放的态度和观点,应该鼓励两种模式的进一步探索,应该为这场争论预留足够的时空。
[1][6][10]顾明远.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反思[J].教师教育研究,2006,(6):4.
[2]http://www.hnedu.cn:8080/web/0/public/201005/10092658686.shtml.
[3]惠中.教师教育新视野——本科学历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初探[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4]黄正平.“5 +2”: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有效模式[J].教师教育研究,2008,(1):29.
[5]何洪涛.关于小学教师本科培养招生对象的讨论[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8):11.
[7]李益众.高师毕业生为何站不稳三尺讲台[N].中国教育报,2007-05-21(2).
[8]顾明远.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反思[J].教师教育研究,2006,(6):5.
[9]潘健.小学教师培养模式:问题与抉择[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