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の思想』两个汉译本的“起始规范”考察
——作为描写翻译研究的案例

2013-02-15 20:41:28罗萃萃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译本日语译者

李 峰,罗萃萃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1100)

『日本の思想』两个汉译本的“起始规范”考察
——作为描写翻译研究的案例

李 峰,罗萃萃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1100)

运用图里的描写翻译理论,以译入语文本为中心,分别从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对『日本の思想』的两个汉译本的“起始规范”进行描写翻译研究,重建译者在翻译时的决策,以考察两个版本的译者在不同的翻译时代、不同的翻译目的下所做出的翻译决策是更注重“适当性”还是更注重“可接受性”。经过该文的初步分析可以得知,宋吴译本译者更倾向于适应目的语语言和文化规范;区刘译本译者更倾向于忠实地遵循原语语言文化规范。

『日本の思想』;起始规范;语言;文化

一、引言

以吉蒂恩·图里(G.Toury)为代表的翻译理论研究者所提出的描写翻译理论在学术界引起极大反响,许多翻译研究者开始了对描写翻译研究理论孜孜不倦的研究。该理论将研究的重点不再仅仅局限于语言对译层面,而将译本放在更广泛的社会宏观角度,对影响译者翻译决策的各种规范进行研究。运用描写翻译理论对不同译本进行考察更是描写翻译研究发展的趋势,但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方面,理论与译本相结合的描写翻译研究较少,对翻译规范的描写研究则更少。

因为『日本の思想』是丸山真男的经典名篇,其对日本近代思想史上的各种重大问题,如天皇制、思想的杂居性、传统与现代化、革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所涉及的既有政治层面的内容,也有社会文化层面的内容,范围非常广泛,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具有代表性。所以,本文即以丸山真男的经典名篇『日本の思想』的两个汉译本,即宋益民、吴晓林的1991年版《日本的思想》(以下简称“宋吴译”)和区建英、刘岳兵的2009年版《日本的思想》(以下简称“区刘译”)为例,从描写翻译研究的角度对两个汉译本的“起始规范”进行考察,以对译者的决策进行描写研究,从而丰富图里描写翻译理论的内容,为图里阐明一系列法则和规范描述翻译研究需要的一系列“法则”的最终目的提供素材,为日语著作汉译时的翻译决策提供参考。

二、描写翻译理论与“起始规范”

1.描写翻译理论

描写翻译发端于上世纪50年代、形成于70年代末,是以目的语文本为取向的学科。所谓描写翻译就是将翻译置于政治、意识形态、经济、文化中,把与翻译相关的社会文化因素纳入研究范围之中,并不关心直译意译,只从宏观角度研究翻译。图里把翻译当做“文化事实”(cultural facts),以译语为中心密切联系实际,描述解释在目的语文化内翻译行为,以寻找理论法则。其任务是对翻译活动在人类经验世界中所呈现出的状况进行描述,而非像以前的翻译研究那样制定一些翻译规则让译者遵守。

2.翻译规范与“起始规范”

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已有一些学者提出了“规范(norms)”概念。列维(Jiri Levy)认为,翻译是一个决策过程,译者从文本的选择到句子结构、措辞、标点甚至拼写,都面临着众多抉择的可能性,而每一个既定的抉择又会影响其后的取舍。此后,波波维奇指出,除了纯粹的主观意愿之外,译者必须面临原语文本和译语文本两套规范或习俗的制约,翻译实际上是在规范制约下的抉择活动。图里借鉴和发展了列维和波波维奇的观点,认为翻译从本质上来说是社会行为,是两种语言文化的转化活动,因而它受到各种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就构成了翻译规范。

图里指出,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译者通常受到三类规范的制约:预备规范(preliminary norms)、起始规范(initial norms)、操作规范(operational norms)。其中,“起始规范”决定译者对翻译的总体倾向,一种是向原语语言和文化的靠拢,另一种则是服从于目的语语言和文化的规范,图里将这两极的前者称为“适当性”(adequacy),即译者尽量忠实的保留原文的各种参数,后者称为“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即寻求最大限度地使译文适应目的语的语言和文化规范。图里认为,“起始规范”是其他具体规范的统领,在“逻辑上和时序上均较其他规范享有更大的优先权”(Toury,1995:59),即在研究其他翻译规范之前,首先需要对“起始规范”进行研究,以清楚译者的总体倾向。

三、两个汉译本的“起始规范”考察

因为译者的翻译决策带有译者较大的主观成分,所以需要从译者的抉择结果——译本之间的比较分析考察译者在翻译时的总体倾向,对“起始规范”进行重建。

1.语言层面

虽然日语中所使用的很多汉语词汇在字形和意义上有很多相近之处,但日语和汉语分属两个不同的语系,表达同一意义时所遵循的语言和文化上的规范自然也不同。因此,在日文著作的汉译过程中,根据翻译时代、翻译目的等的不同,对两套规范的选择也有差异。下文即通过『日本の思想』两个汉译本中的一些具体语言实例对两个汉译本的“起始规范”进行分析。

(1)一般词汇。

例1:原文本:無構造の「伝統」その(一)-思想継起の仕方(p11)

宋吴译:无结构的“传统”之一:思想继承的方法(p7)

区刘译:无构造的“传统”(一)——思想继起的方式(p11)

例2:原文本:無構造の「伝統」その(二)-思想受容のパターン(p13)

宋吴译:无结构的“传统”之二:接受思想的方式(p9)

区刘译:无构造的“传统”(二)——思想受容的方式(p14)

例3:原文本:……儒教や仏教や、それらと「習合」して発達した神道……(p21)

宋吴译:人们常常把儒教、佛教以及此两者“互学”而发展起来的神道……(p14)

区刘译:儒教、佛教以及与之相“习合”而发展的神道,……(p21)

例4:原文本:……「成上り社会」での地位と名誉にたいする反情と軽蔑に胚胎する……(p54)

宋吴译:……在“暴发户的社会”对地位、名誉的反感与轻蔑中萌发的……(p40)

区刘译:……加之胚胎于对如前所述“升官法及社会”的地位名誉的反感……(p56)

类似“继起”“受容”“习合”“胚胎于”的词汇是在汉语中基本上不使用的词汇。例如,“继起”“受容”所对应日语词汇的原意分别是“继承”、“接受”之意。而汉语中的“继起”只有“继续兴起”之意,仅在清袁赋正《睢阳袁氏家谱·序言》、章炳麟《文学说例》和郭沫若《中国史稿》①等少数著作中可见;“受容”在汉语中则没有这种用法。这两个词汇不仅在汉语中非常少见,而且含义也非常生僻,几乎不使用。宋吴译本将这两个日语词汇译成常用汉语词汇,充分适应了目的语的语言规范;区刘译本中,译者则直接借用了日语词汇作为中文词汇使用,尽量地忠实保留原文中的语言要素。

例5:原文本:無構造の「伝統」その(一)-思想継起の仕方(p11)

宋吴译:无结构的“传统”之一:思想继承的方法(p7)

区刘译:无构造的“传统”(一)——思想继起的方式(p11)

例6:原文本:イデオロギー暴露の早熟的登場(p17)

宋吴译:意识形态批判的过早登台(p12)

区刘译:意识形态揭露的早熟性登场(p18)

例7:原文本:……「固有信仰」以来の無限定的な抱擁性を継承していた。(p33)

宋吴译:……在潜意识里承袭了那个“固有信仰”以来的无止境的包容性。(p23)

区刘译:……在潜意识里继承了“固有信仰”以来的无限的拥抱性。(p34)

例8:原文本:……天皇制の製作者たちの苦心の存するところであった。(p39)

宋吴译:……这是天皇制炮制者们煞费苦心之所在。(p28)

区刘译:……这正是天皇制制定者的苦心所在。(p41)

类似“构造”、“早熟”、“拥抱”、“苦心”等词汇是在汉语中也使用的词汇,但其意义与日语所表达的意义有很大不同。例如,区刘译本中的“构造”“早熟”在汉语中比较常用,但其在汉语中所承载的含义与日语词汇「構造」「早熟」的含义则相当不同。“构造”“早熟”两词在汉语中的含义分别是“结构”、“①作物生长期短②待人处世方面成熟较早③儿童生理和心理上提早成熟”之意;日语中「構造」「早熟」的含义则分别是“结构”、“过早”之意。从以上词义的分析来看,虽然汉语中的“构造”和日语中「構造」均有“构造”之意,但直译成“(无)结构(的)……”的形式在汉语中则非常少见。同样,「早熟」所译成的“早熟性……”,在汉语中也非常少见。

以上所列举的汉语词汇是在两个译本中出现的、但在中文中非常少见或很少单独使用的词汇。对于这样的词汇,区刘译本本中的译者也是直接借用,而在宋吴译本中译者的处理方式则恰恰相反。从这几个词的在两个译本中处理方法的分析可以看出,宋吴译本译者倾向于直接借用原语言中的词汇,更忠实于原文本语言,“适当性”更强。而在区刘译本译本中,类似的处理则很少见,译者更倾向于最大限度地使用适应于目的语的语言,“可适应性”更强。

(2)特殊词汇。特殊词汇在原文文本中非常少,而且因为『日本の思想』原文篇幅较短,可以对这些较为特殊的词汇进行较为详尽的统计。通过译者对特殊词汇的翻译处理的考察,可以看出译者在翻译时的总体倾向。

例9:「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ヒストリ」→学术思想史→intellectual history、

「インテリジェンス」→学术→intelligence、

「サブジェクト」→主体→subject、

例10:History of western ideas→西方思想史→History of western ideas、

Geistesgeschichte→精神史→Geistesgeschichte、

『いきの構造』→《俊俏的结构》→《いきの構造》

universal brotherhood→四海皆兄弟→universal brotherhood②

在区刘译本中总共出现七个没有经过中文注释或翻译的英文和日文词汇。其中,例9中三个词汇分别来自于「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ヒストリ」、「インテリジェンス」、「サブジェクト」三个外来语。众所周知,外来语与和语词汇、汉字词汇等地位相同,是地地道道的日语单词,承载着相应的日语意义。在宋吴译本中译者则将这些词汇译成汉语词汇。与之相对,区刘译本的译者并没有对这些词汇进行翻译,而是将这些外来语词汇还原为相对应的英文词汇直接写入译本中。同样,例10中的四个词汇在原文本中就是使用的英文(日文)词汇,宋吴译本译者在翻译时则译成中文,在语言上充分遵循了目的语语言规范,而区刘译本译者在翻译时直接取原英文(日文)词汇,难免对读者的阅读造成障碍。尽管在整个『日本の思想』原文中,类似的词汇仅有有限的几个,但从两个版本译者的处理上可以得出译者在翻译时在“起始规范”上的选择:宋吴译本的译者则更倾向于目的语言;而区刘译本译者在翻译时更倾向于保留原语言中的某些词汇。

以上从语言层面对『日本の思想』的两个汉译本进行了考察。从以上的考察分析可以看出,宋吴译本译者在翻译时的语言选择上更倾向于适应于目的语语言规范,而区刘译本译者则更倾向原语语言规范,直接大量借用原文文本语言,忠实地保留原文的语言参数。

2.文化层面

『日本の思想』是一部学术著作,虽说与文学作品相比更注重行文、逻辑和论述的严谨性和客观性,但著作中也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两种语言里的文化要素。下面就通过其两个汉译本《日本的思想》的比较,来探寻“起始规范”。

例11:原文本:……ハイカラな外装のかげにどんなに深く無常観や「もののあわれ」(物の哀れ——笔者注)や固有信仰の幽冥観や儒教的倫理やによって……(p11)

宋吴译:……在时髦的外表下多么严重地受无常感、“怜爱”、固有信仰的幽冥观和儒教伦理所影响……(p7)

区刘译:……在追求时髦的外表下,实则深受无常观、“物哀”、固有信仰的幽冥观以及儒教伦理的左右(p11)

所谓「物の哀れ」,是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大家本居宜长提出的文学理念,是情感主观接触外界事物时,自然而然或情不自禁地产生的幽深玄静的情感。③可以说,这个词包含了太多的日本文化内涵,读者如果不是专门研究日本文化,很难理解该词所承载之意,要真正理解也只能通过查询专门辞典或文献来加以理解。在翻译处理上,宋吴译本的译者将该词译成“怜爱”,而所谓“怜爱”是“怜惜疼爱”之意,其所承载的文化内容与「物の哀れ」所承载的意义可谓天壤之别。

例12:原文本:……生活のなかに無常観や「うき世」(浮世)観の逃避意識があると、……(p16)④

宋吴译:……由于在生活中存在着无常感和如同“浮世”观的逃避意识……(p12)

区刘译:……像日本这样在生活中存在着无常感、“忧世”观等的逃避意识……(p17)

日语中的「うき世」(浮世)有“①无常之世②世间,人生③享乐世界”〔3〕之意。汉语中也有“浮世”一词,具有“①人间,人世②繁华放荡而又空虚的生活(佛教用语)”之意。虽然两个词的词义很相近,而且汉语中也有使用,所以既可以认为是译者遵循了原语文化规范,也可以认为是遵循了目的语文化规范。而区刘译本中,译者取“忧世”为汉译。“忧世”的含义与「うき世」(浮世)的含义出入非常大。虽说『日本の思想』是一部在逻辑、语言、意义等方面需要非常严谨的学术著作,但并不能说这种含义出入较大的翻译处理就是错的或不恰当的,反而说明译者在处理时充分考虑并遵循了目的语文化规范,使译文最大限度适应了目的语的文化规范,使译文更易于读者阅读。

本节通过例11、12两个例子,从文化层面对两个译本译者的“起始规范”进行了考察。综合两例来看,两个译本在文化层面上所遵循的规范并非是绝对的、是严格区分开来。这是因为译者的翻译会同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且译者的翻译决策带有较强的主观因素,译者无时无刻不在作着翻译决策。这也验证了“译者通常会在‘可接受性’与‘适当性’这两极之间进行调和妥协”这一点。

四、结论

描写翻译理论为讨论日语汉译本的翻译规范提供了崭新的视角。通过上文的综合分析表明,『日本の思想』两个汉译本的译者在“起始规范”的选择上虽说不是绝对的、截然分开的,但总体来看上倾向还是较为分明的:宋吴译本的译者是尽量地向目的语文化规范靠拢,最大限度地适用目的语文化、即汉语文化规范,“可接受性”更强;而区刘译本的译者是尽量忠实地保留原文各种参数,最大限度地向原语文化规范靠拢,“适当性”更强。这一结论为其他翻译规范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注释:

①http//baike.baidu.com/view/3231855.htm.

②以上词汇顺序为:原文本→宋吴译本→区刘译本.

③http://baike.baidu.com/view/654997.htm.

④例句出处:丸山真男(1961)『日本の思想』岩波书店;(1991)《日本的思想》宋益民、吴晓林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日本的思想》屈建英、刘岳兵译三联书店.

[1]Toury,G.(1985).‘A Rationale for Descriptive Translation’(江帆译).《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谢天振主编(2008)南开大学出版社.

[2]Toury,G.(1995).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3]广辞苑[M].第六版.东京:岩波书店,2008.

[4]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5]许钧,穆雷.翻译学概论[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9.

[6]郑延国.翻译方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7]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8]林克难.翻译研究:从规范走向描写[J].中国翻译,2001,22(6):43~45.

[9]赵宁.Gideon Toury翻译规范论介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 33(3).

[10]谭业升.论翻译文本对比分析的描写翻译学方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2)

[11]王鹏.描写翻译研究及其方法[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4).

(责任编辑:吕增艳)

H059

A

1008—7974(2013)01—0088—04

2011—10—15

李峰(1988-),山东胶州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罗萃萃(1959-),女,江苏南京人,副教授。

猜你喜欢
译本日语译者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2:32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5:38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西夏研究(2019年1期)2019-03-12 00:58:16
翻译中的“信”与“不信”——以《飘》的两个中文译本为例
关于日语中的“のた”和“の”的研究
文学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10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外语学刊(2014年6期)2014-04-18 09:11:33
从语义模糊性看日语委婉表达
外语学刊(2011年6期)2011-01-22 05:55:00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
外语学刊(2010年2期)2010-01-22 03: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