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飞
(通化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吉林通化134002)
情绪健康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如何保持情绪的健康,如何有效应对或调节不良情绪等课题已成为诸多学者的关注焦点。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是指个体为适应内外环境要求及调整情绪困扰而做出的认知努力。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可以有效缓解情绪困扰或不良情绪给个体带来的压力,可以有效促进个体的情绪健康和心理健康。国内学者已就此展开诸多研究:如刘启刚(2007)研究发现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与大学生焦虑、抑郁以及生活事件、生活满意度等存在密切关联,并有重要中介作用。魏义梅(2008)研究发现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对于抑郁等不良情绪调节有积极的密切关系。
作为基础教育师资的重要储备力量、未来人民教师主要来源的高师生,更是面临诸多压力以及学习和就业等方面的困扰,更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准确了解和掌握高师生情绪调节策略尤其是认知策略的运用特点和情况,分析其对情绪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寻求提升高师生有效情绪应对水平和调节策略,促进高师生情绪健康发展,提升高师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是目前高师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着力点。
本研究采用随机整群分层抽样法,在吉林省三所省属高师院校,共抽取750名高师生被试,收回有效问卷712份,有效回收率为94.9%。被试具体分布见表1。
表1 :被试情况分布表
采用修订后的Garnefski,Kraaij和Spinhoven等编制的认知情绪调节问卷。该量表共含有36个项目,采用五级评分。问卷共分为九个维度,分别是自我责备、容忍接受、自我反思、积极关注、调整计划、积极重评、自我安慰、灾难化和责怪他人。本研究中量表的克伦巴赫α系数为0.90,分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介于0.78—0.89之间。
所得数据录入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运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主要有:描述统计、差异检验、方差分析、事后检验等。
全体被试在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上的得分情况见表2。
表2 被试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得分情况(N=712)
从上表可以看出,项目均分在理论均值之上的维度有七个,可以直观说明目前高师生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和使用上主要为内控型,而且以积极应对为主,得分最高的依次为:积极重评、调整计划、自我责备和积极关注。这显示了大部分高师生在遇到情绪困扰时多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和建设性的应对策略进行情绪调节。
以性别为自变量,以认知情绪调节问卷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不同性别学生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使用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见表3。
表3 不同性别学生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差异比较
由表3可知,高师生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只存在自我安慰维度的性别差异,为女生高于男生,其他维度均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
以年级为自变量,以学生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考察不同年级的学生是否存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上的差异,结果见表4。
由表可知,不同年级的高师生在容忍接受、调整计划、灾难化以及责怪他人等维度存在显著差异。经多事后重比较(LSD)发现:在容忍接受维度,大二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学生;在调整计划维度,大一学生显著高于大二学生;在灾难化以及责怪他人维度,大二、大三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学生。
以专业为自变量,以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考察不同专业的学生是否存在情绪调节策略各维度的差异,结果见表5。
表4 不同年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差异比较
由表5可知,不同专业的高师生在自我责备、容忍接受、调整计划、积极重评以及灾难化等维度存在显著差异。为进一步明确专业之间各维度的具体差异,进行事后多重比较(LSD),结果发现:在自我责备和容忍接受维度,理工类学生得分显著高于文史类学生;在调整计划和积极重评维度,艺体类学生的得分显著低于文史和理工类学生;在灾难化维度,艺体类学生得分显著高于文史与理工类学生。
(1)情绪调节主要是指个体在体验到特定情绪或遭遇一定生活事件时,为了更好地适应内外环境和促进自身健康和谐发展而采用的认知、行为等调整方式。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则是指个体对于情绪信息的认知整合与管理,主要是指当个体遭遇负性情绪影响或超出自身资源负担的生活事件时,个体所采取努力进行情绪调节的认知方法。通过高师生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各维度得分情况来看,目前高师生整体体使用较为积极性的、内控型的认知调节策略,表现出对于情绪的较好分析和控制能力以及对情绪调节有效性的信心,整体状况良好。具体来说,高师生常用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由高到低依次为:积极重评、调整计划、自我责备和积极关注。笔者认为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当前大学生大多为90后青年学生,均生活成长于新的时代背景下,受诸多新观念、新的价值取向以及新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的影响颇多,而且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他们有更多的个人内在心理需求,更加注重个体情绪体验,因为也更容易利用各种渠道去学习、掌握调节自身情绪的有效方法与策略。
表5 不同专业学生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差异比较
(2)在性别方面,高师生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只存在自我安慰维度的性别差异,为女生高于男生,其他维度均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这一研究结果与已有研究并不一致,Garnefski.N等学者的研究发现“成年女性始终比男性更经常地运用除自我责备之外的大多数调节策略,男性则通常会更多运用自我责备策略。”魏义梅博士曾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性别角色的期许以及人格特质的角度去阐释了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笔者也比较认同这种观点,一般来讲,女生情绪情感更为丰富和细腻、行为取向也更为内倾,因而相对于男生的粗犷、奔放与外倾行为而言,女生会使用更多的自我安慰策略。至于在其他认知策略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的可能原因是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他们的独立意识更强,接受新事物、学习理解能力也更为突出,所以大多数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利用各种途径和渠道去学习,进而运用多样化的方法与策略进行情绪调节,尤其是从个体内在成长需求和现实生活需要的角度出发,每个人都会积极采取策略来应对情绪困扰或生活事件带来的压力。
(3)年级方面,大一学生比大二学生使用更多的调整计划策略,大二学生比大一学生使用更多的容忍接受策略。而在非适应性策略的运用方面大二、大三学生相比大一学生则使用更多的灾难化与责怪他人策略。具体分析来说,大一学生由于刚刚进入到大学,对于大学学习生活的认识都还比较新鲜、充满憧憬和向往,对于自己能否顺利适应大学学习生活还存有一定的疑虑,因而当他们遇到挫折或情绪困扰时,往往最先选择考虑怎样去做和怎样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会从积极应对的角度去证明自己的适应力、自己对于大学生活的一种掌控力。而大二、大三学生由于已经较好地适应了大学学习生活,对于大学也有了更为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大多数学生已经渐渐地习惯于比较沉重专业课程学习、情感挫败、甚至是那些越来越近的毕业、择业、就业等现实问题,大一时的雄心壮志和万丈豪情已消磨殆尽。这时,他们在遭遇情绪困扰或生活事件时,更多的学生会考虑接受或依据经验重新组织事件所引起的情绪反应,或者就是过分强调经验的消极特征(以前的抗争或应对无效所导致的),更甚者就是把自己经历的事情怪罪于他人。
(4)专业差异方面,艺体类学生相较于文史类、理工类学生则更多的使用非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如灾难化、责怪他人等。文史类、理工类学生则使用更多的适应性调节策略,如调整计划和积极重评等。究其原因,可能是:艺体类学生由于其专业特点,抑或是个性特点,往往呈现出比较感性、率性的特点,处理问题也往往比较简单、直接,也更具有情绪性,较少考虑到事情的持续性或建设性处理方式,所以会更多使用灾难化、责怪他人等非适应性策略。至于理工类学生比文史类学生呈现更多的自我责备和容忍接受,则可能是理工类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行为方式所决定的,他们更理性、逻辑性和规范性更强,行事风格也更为刻板等因素所导致的。
总而言之,当前高师生普遍使用更为积极的、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这无疑是一个好的现象,然而在普遍性掩盖下,仍存在许多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密切关注的事实,尤其是对于艺体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关注,对于他们情绪调节方法的指导及培训更是一个非常必要又现实的问题。
[1] 刘启刚.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大学生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间的作用分析[J] .医学与社会,2007,8:48-49.
[2] 魏义梅.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与抑郁的关系[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8-70.
[3] 刘启刚,李飞.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大学生生活事件和生活满意度间的中介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4:397-398.
[4] Garnefski N,Kraaij V,Spinhoven P,etal.Cognitive regulation and Negative life events,emontional problem.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2001,30:1311-1327.
[5] Garnefski N,Kraaij V.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Questionnaire:Development of a short 18-item version(CERQ-short).PersIndivid Differ,2006,41:1045-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