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

2013-02-15 08:40冯大彪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阶级马克思主义思想

冯大彪

(1.北京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3;2.内蒙古科技大学 马克主义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

“‘意识形态’一词的出现源自西方近代哲学家对社会意识与现实关系特,别是与现实政治关系的分析研究,至今在国外仍未形成统一的界说。”[1]受西方各种意识形态学说的影响,国内有些人对意识形态问题缺少明晰而客观的认识。为正本清源,需要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阐明其基本立场与主张。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内涵

1.意识形态源于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是意识形态产生的根本原因。“分工起初只是性行为方面的分工,后来是由于天赋(例如体力)、需要、偶然性等等才自发地或‘自然形成’分工。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现实地想象:它是和现存实践的意识不同的某种东西;它不用想象某种现实的东西就能现实地想象某种东西。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2,p82]分工之所以是意识形态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分工促进了私有制的产生。“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达方式,对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2,p84]私有制的出现,又导致社会逐渐分化为不同的阶级。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域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它贯穿着文明的全部历史直至现在(反谷物法同盟)”[2,p104]。“分工的进一步扩大是生产和交往的分离,是商人这一特殊阶级的形成。”[2,p107]自从私有制产生后,人类历史上出现了奴隶与奴隶主、农民与地主、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等不同的阶级,由于各个阶级的地位不同,就出现了一个阶级占有另一个阶级的劳动的现象,阶级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也就在所难免,在这种矛盾还未发生激化的时候,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就成为了调节这种矛盾的思想武器,社会的稳定需要这种意识形态的调控。

2.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利益的集中表达。统治阶级的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因为他们是社会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和主宰者,奴隶社会的奴隶主、封建社会的地主、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家,他们掌握了当时社会绝大多数的财富和至高无上的权力。“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2,p98]“就是说,他们还作为思维着的人,作为思想的生产者进行统治,他们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而这就意味着他们的思想是一个时代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例如,在某一国家的某个时期,王权、贵族和资产阶级为夺取统治而争斗,因而,在那里统治是分享的,那里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就会是关于分权的学说,于是分权就被宣布为‘永恒的规律’。”[2,p99]然后,统治阶级往往会运用国家机器来确保其存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3.意识形态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中具有一定的虚假性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如果把统治阶级的思想与统治阶级分离开来,就会发现统治阶级的思想似乎是代表着社会的共同利益。“例如,在贵族统治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概念是荣誉、忠诚,等等,而在资产阶级统治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概念则是自由、平等,等等。总之,统治阶级自己为自己编造出诸如此类的幻想。”[2,p100]统治阶级编造这些谎言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占统治地位的将是越来越抽象的思想,即越来越具有普遍性形式的思想。因为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2,p100]这种带有虚假性的意识形态只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只要阶级的统治完全不再是社会制度的形式,也就是说,只要不再有必要把特殊利益说成是普遍利益,或者把‘普遍的东西’说成是占统治地位的东西,那么,一定阶级的统治似乎只是某种思想的统治这整个假象当然就会自行消失。”[2,p101]也就是说,随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的消亡,意识形态的假象也会随之而消失。

4.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公共性

与以往的意识形态不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公共性。“所谓意识形态的公共性品质, 是指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政治思想和理论信念体系, 应当获得一定政治共同体当中全体公众的普遍的认同和切实的践行。”[3]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之所以具有公共性,是因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p42]。“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是过去支配现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是现在支配过去。”[4,p46]这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劳动只是资本家实现资本增值的手段,工人从事的是一种异化的劳动,工人的劳动仅仅是谋生的手段,他们在劳动过程中感受不到快乐和幸福,相反劳动对于他们来讲,是一种肉体和精神上摧残,工人本身只能得到畸形的发展。而共产主义则要改变这种现状。“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4,p45]“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4,p45]只有消灭私有制,实现公有制,才能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使工人从物的奴役中摆脱出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促使每个人都能自由而又全面地发展。

5.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要与谬论作斗争

作为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自从问世以来就一直遭到反动政客和学者的歪曲和攻击。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他们所生活的时代,对社会上的一些反马克思主义和伪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深刻地批判,并且进一步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和立场。例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对反动的社会主义、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和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剖析[2,p295-305],指出他们所宣称的社会主义要么是利用无产阶级来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利益,要么只是不切合实际的幻想,他们那种或狰狞的或幼稚的面容已经昭然若揭。列宁在《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一文中指出,修正主义在哲学方面,“教授们‘回到康德那里去’”,主张新康德主义。实际上,他们只是用其理论“以酬报官家给的俸禄”[5,p13];修正主义在经济方面,声称“卡特尔和托拉斯大概会给资本主义提供根本消除危机的可能”[5,p14]。实际上,“卡特尔和托拉斯把生产联合起来了,但是大家都看到,它们同时又使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变本加厉,使无产阶级的生活更加没有保障,资本的压迫更加严重,从而使阶级矛盾尖锐到空前的程度”[5,p15]。修正主义在政治方面,宣称“政治自由、民主和普选权正在消灭阶级斗争的根据”。实际上,“在‘民主制的’资本主义的自由下,经济上的差别并没有缩小,而是日益扩大,日益加深。议会制度并没有消除最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作为阶级压迫机关的本质,而是不断暴露这种本质”[5,p16]。可见,无产阶级要想维护自己的意识形态,就必须要对各种看似合理的谬论进行深刻地批判,以正视听,否则,反动思想就会有可乘之机。

6.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需要从外部灌输

列宁指出:“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而社会主义学说则是从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理论、历史理论和经济理论中发展起来的。”[6,p317-318]如果工人的自发运动变成了工联主义,那么,“这就完全等于资产阶级民主派否认社会主义运动的独立自主权,从而也就否认它的生存权;这在实践上就是想把刚刚开始的工人运动变成自由派的尾巴。”[6,p305]所以,“社会主义意识是一种从外面灌输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去的东西,而不是一种从这个斗争中自发地产生出来的东西”[6,p326]。对于无产阶级政党而言,要对工人阶级进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工人阶级正是政治揭露的理想听众,因为他们首先需要而且最需要全面的和生动的政治知识,因为他们最能把这种知识变成积极的斗争,哪怕这种斗争不能产生任何‘显著结果’。”[6,p372]这样工人阶级才能从自发走向自觉,由自在阶级变成自为阶级。列宁还着眼于青年的培养,强调青年团的任务就是学习,“青年团和所有想走向共产主义的青年都应该学习共产主义”[7,p282],无产阶级政党既要着眼于当前的工人阶级,又要关注未来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为他们不会自发地产生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价值

1.反对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元化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还处在具有过渡性质的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年,我国通过“一化三改”,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奠定了工业化基础。从1956到1978年这段时间,我国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之后,我国对已有的经济制度进行了系统改革,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经济制度。

有人根据我国当前存在着多种经济形式的现实,抛出了指导思想应该多元化的错误论断。这种观点忽视了两个重要的事实。一是我国虽然有多种经济形式,但占有主体地位的是公有制经济;二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8,p222]具体来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实际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根据这两个基本事实,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作为集中反映无产阶级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就必然在中国社会占统治地位,就必然是指导思想。这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外历史证明,统治阶级的思想占统治地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我国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元化的指导思想,这是历史的选择。自从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国门,迫使清朝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我国进行军事侵略、经济掠夺、政治干涉和文化渗透,使我国逐渐地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他们的卑劣行径可谓是“恶贯满盈,罄竹难书”。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中华儿女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救亡图存的运动。但是,不管提倡“无处不均匀”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主张“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高呼“君主立宪”的戊戌变法,还是宣扬“三民主义”的辛亥革命,都没有取得成功。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前人革命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国情,通过认真地比较与分析之后,在众多主义中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取得改革开放的辉煌业绩。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已被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所证实。诚如邓小平所言,“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9,p382]。正像邓小平所预言的那样,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后,世界兴起了阅读《资本论》的热潮。英国著名学者伊格尔顿的著作《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畅销全球。马克思主义正以其博大无私的胸怀和力透纸背的理论,感召着无数追求真理、热爱真理的人们。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就必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去引领整个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实现人民民主专政,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2.批判反动的社会思潮,抵御西方“和平演变”图谋

从20世纪的50年代开始,西方就企图通过思想渗透和分化瓦解两种途径对社会主义国家展开“和平演变”。当前,以“普世价值”论、“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为代表的西方社会思潮对我国民众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就是实践普世价值,是中国民主革命的继续”“普世价值的基础是人类共同的人性”[10],“民主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正统”[11],“市场与计划是水火不容的。”必须对这三种学说展开深入批判。

西方的普世价值学说,根本就做不到普世,因为他们所讲的民主、人权和自由,只不过是西方社会少数统治者的自由、民主和人权,是在践踏世界其他人民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西方国家往往以所谓的“人权高于主权”为由,肆意干涉他国内政,挑起区域矛盾和紧张局面。他们给南斯拉夫、伊拉克和利比亚,带来的不是民主、自由和人权,而是战争和灾难。新自由主义以私有化、自由化和市场化为基本主张,西方在我国宣传新自由主义,旨在摧毁我国公有制的基础,妄图使我国发生所谓的“颜色革命”。而实际上,“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再次证明,新自由主义具有不可克服的矛盾和缺陷,绝非适合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灵丹妙药’”[12]。民主社会主义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走的是资本主义改良的道路,他们试图建立一个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高福利和高税收的社会,这条道路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正如我国著名学者周新城所言“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民主社会主义是从社会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的桥梁”[13]。

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来看,这些理论的实质是资产阶级把自己阶级的利益说成是全世界共同的利益,具有很强的蛊惑性。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14,p194]因此,理论工作者要自觉地捍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和权威性,树立理论自觉,以抵御西方的“和平演变”。

3.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在信息化时代,各种思潮相互激荡,若不加以引导,社会民众尤其是青少年不会自发地产生社会主义意识。这就要求人们要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仅仅是要求受教育者知道我国的意识形态是什么,而且要使受教育者能够对其认同,并践行于自己的生活之中。要想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对于学校而言,应该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教育者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只有教育者对马克思主义深信不疑,才能有可能使受教育者相信马克思主义。教育者尤其是高校政治课教师,要广泛而深入地阅读马克思主义的原著。因为随着学习与研究的深入,教育者便会逐渐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知灼见与博大精深。正所谓“知之深,则爱之切。”其次,教育者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侧重宣传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政治观等内容,但也要直面社会现实与时事,关注受教育者的思想动向,教育者要在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过程中、在对受教育者原有思想的客观认识的基础上,论证和阐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若只注重应然的教育,而忽视实然的存在,那么就难以深入受教育者的心灵深处。最后,教育者要采取多种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和专题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归结起来,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分为理性和感性两种。理性的方式,强调的是逻辑性和理论性。感性的方式,强调的是形象性和感染性。理性是感性的向导,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与感性的结合,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当然,若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还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例如,“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15]。这些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是十分必要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能使我国的青少年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信仰,使其更能够产生一种强烈的理论自信,自觉地抵制各种伪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侵蚀与渗透,进而维护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

[1] 杨河.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与实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5(2):41-56.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刘鑫淼.试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公共性品质[J].长白学刊,2007(4):9-12.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列宁全集(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6] 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 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9]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 杜光.普世价值:一个时代性的重大课题[J].炎黄春秋,2009(1):4-7.

[11] 谢韬.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J].炎黄春秋,2007(2):1-8.

[12] 白雪秋,钟欣.西方新自由主义不是“灵丹妙药”[J].红旗文稿,2012(14):17-19.

[13] 周新城.我们为什么绝不搞民主社会主义?[J].中华魂,2012(7):19-25.

[14]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15]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1).

猜你喜欢
阶级马克思主义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还原真实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