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立华,谷玉良
(华中师范大学 社会学系,湖北 武汉 430079)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问卷调查法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入户调查时,经常会出现较高的拒访率,导致不得不临时替换样本。
出现拒访率高、调查成功率低的主要原因:一方面,调查对象对社会调查的作用和功能持怀疑的态度。当调查无法满足调查对象“有用”的预期时,就会导致他们对调查持消极的态度,从而不愿意接受调查。另一方面,重复调查导致调查对象在了解调查目的的基础上表现出认知疲劳,从而对调查敷衍了事。高拒访率容易使调查员积极性受挫,主要表现在:
首先,较高的拒访率容易使访问员产生挫败感。遇到态度不好的调查对象摔门拒绝,甚至恶言相向,此时访问员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其次,调查员解决社会问题的出发点的理想色彩与无法解决问题的现实之间的张力往往导致其积极性受挫。访问员与研究者的出发点都是希望自己的研究和调查能够解决一定的社会问题,一旦现实的困境出现或者难以达到预期,就会产生失落感。
第三,调查对象的敷衍态度容易使访问员产生挫折感。被访者自己对于“潜在风险”的构建和对于“个体责任”的想象,不同程度地进行“表态式”的表述,尽可能地给出主流社会所“期望的回答”,结果使调查失真,直接影响了调查的科学性,从而使调查员对调查产生怀疑、失去兴趣。
关于问卷调查缺点,一般在信度和效度上容易受人诟病。包括:理论与方法论的错位、问卷设计的缺陷、资料收集方式的僵化,以及在调查过程中主客体双方“人”的因素缺陷及其相互影响造成收集的资料的失真等等。其中理论与方法错位、问卷设计缺陷等问题在调查前是可以严格进行控制和把握的,但调查过程中人的因素却并不容易控制。围绕这一问题,众多问卷调查方法研究将目光聚焦于如何整合问卷调查过程中的主客体因素以及双方的互动与配合,但是,如果调查对象拒绝访问,那么这一切都无从谈起。调查对象的积极配合很大程度上决定问卷调查的成功与否以及资料收集的真实性。
我们认为解决高拒访率、提高调查员的积极性,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提高社会科学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理解,尤其是社会科学研究者本人要加大与调查对象的接触力度。在问卷调查中,常见的现象是社会科学研究者本人并不参与调查,而是聘请或者分配相关人员进行实地问卷调查,研究者做的只是将收集来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科学研究。研究者与自己的研究对象之间的距离导致双方对调查的各种“误解”。当然,鉴于有些调查的性质特殊,研究者本人对问卷调查实践可能根本无法亲力亲为,但调查开始前对调查地点和调查对象的调研理解仍然是必要的,如何建立与他们的联系和沟通是后续访问和调查的关键。
第二,规范调查市场,坚决抵制各种形式的缺乏规范的调查对调查对象过度的“认知剥夺”。目前,各种名义的市场调查、政府调查和低层次的学术问卷调查鱼目混杂。这些种类繁多的调查导致调查对象对社会科学调查的认识产生混乱,而各种调查对调查对象重复性的过度“认知剥夺”又导致调查对象保护隐私的警惕性提高,从而给正规的社会科学研究调查带来了困难。
第三,作为访问员,在调查的过程中要端正自己的态度,以不卑不吭的精神展开调查。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简称“CGSS调查”)过程中,由于访问员大都是在读学生,在面临调查对象拒访的情况时,访问员有时候会主动诉苦:“这是老师派给我们的任务,不完成不行,请您配合我们一下吧!”以此争取调查对象的同情。这种作法无疑是对社会科学研究与研究对象之间正常关系的一种破坏。因此,要从端正访问员的调查态度入手,树立他们对社会科学研究的信心,从而建立与调查对象之间健康的关系。
第四,加强对作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大众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意识教育。通过宣传和教育,增进其对社会调查和科学研究目的和社会意义的了解,拉近社会科学研究及其相关人员与研究对象之间的距离,增进相互理解。在充分尊重调查对象各种权利的同时,强化其参与社会科学研究的义务感。
第五,在强调调查对象参与、配合社会科学研究义务的同时,也要强化社会科学研究及其研究者自身的使命感和义务感。社会科学研究解决问题的出发点要与研究对象“有用”的实用主义进行紧密契合。从本质上来说,社会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就是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在调查的过程中,向调查对象解释清楚调查目的和功能是社会科学研究者的义务,同时也是调查对象的知情权利。
(原文7 000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