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建 霞
(济南职业学院 学报编辑部,山东 济南 250014)
探析20世纪50—60年代戴高乐的欧洲战略
孙 建 霞
(济南职业学院 学报编辑部,山东 济南 250014)
戴高乐在20世纪50年代出炉了他的欧洲战略,这有着现实的国内外原因。戴高乐欧洲战略的实质,就是要以法德合作为基础完成欧洲大陆的政治联盟,继而实现复兴大法国的梦想,其实施对法国、欧洲乃至世界格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戴高乐;欧洲战略;法国
戴高乐在20世纪50—60年代规划的欧洲战略,其实施不仅对法国,而且对欧洲乃至世界格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往学术界的研究注意到了对戴高乐欧洲战略的分析,但其分析都把欧洲战略置于戴高乐主义的宏观层面,从微观方面系统分析这一战略的少之又少,因此,本文尝试从微观方面系统分析这一战略。
(一)戴高乐欧洲战略的出台
戴高乐的欧洲战略是在二战后逐渐形成的。二战中,戴高乐亲眼目睹了法国大国地位的丧失,从那时起他就决心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重振法国昔日的雄风。但二战结束时,法国各政党混乱不堪,纷争不断,戴高乐空怀雄心壮志,却找不到施展拳脚的舞台,1946年,他被迫辞去了临时政府主席的职务。
在1958年再次执政前,戴高乐撰写《战争回忆录》,将其二战以来的战略思想进行了归纳。1959年,他在其回忆录的第三卷《拯救》中宣布了“我为祖国制定的庞大计划”,标志着其欧洲战略正式出炉。其主要内容是:(1)英国和美国要“在肩负缔造和平责任的国家中把我们贬为二等国地位。但是我要尽力制止他们这样做”。(2)“我要保证法国在西欧居于头等地位”。(3)我要“防止可能威胁法国安全的新日耳曼帝国的兴起”。(4)我要“同东方和西方国家进行合作,必要时与其中的一方结成决不有损于独立性的必要的联盟”。(5)我要“劝说沿莱茵河、阿尔卑斯山和比利纽斯山的国家联合起来,组成一个政治、经济和战略集团;使这个集团成为世界三大力量之一;必要时,它成为苏联和美国两个阵营之间的仲裁者”。他说:“自从1940年以来,我的一言一行都在为这些问题创造条件。现在法国站起来了,我一定尽力设法达到这些目的。”[1]
“我为祖国制定的庞大计划”实质上是戴高乐欧洲战略的自白书,其是以法德合作为基础形成的欧洲大陆的政治联盟,是实现复兴大法国的计划。
(二)戴高乐制定欧洲战略的原因
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欧洲衰落,美苏崛起,以美苏为代表的两大阵营在全球范围进行争斗,欧洲成为美苏争夺的焦点,形成了美国控制西欧、苏联控制东欧的对峙局面。美国为了抗衡苏联,积极对西欧进行经济和军事援助,希望把欧洲打造成对抗苏联的前沿阵地;西欧国家由于惧怕苏联的扩张甚至武力入侵,也只能把美国当作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在这种国际大背景下,马歇尔计划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应运而生。美国既想充当世界的霸主,也想成为西欧的主人,这是戴高乐最不愿看到也不能容忍的,在他的心目中,欧洲只能是“欧洲人的欧洲”,是不容他人染指的。为此,他想规划欧洲的蓝图,让法国在欧洲舞台上扮演一个无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因此,驱逐美国的霸权、规划欧洲战略就成为戴高乐外交战略的当务之急,这是戴高乐规划欧洲战略的外因。
法国虽然是二战的战胜国,但却没有得到什么实惠,反而因战争的拖拽使得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彻底丧失了数世纪以来所享有的大国地位。由于法国在二战中的沦陷,美国甚至都不把法国当作战胜国来看待,对于战后重大问题的规划和处理,法国不是遭到排斥,就是没有多少话语权,在国际舞台上的发言权被剥夺殆尽。到了20世纪50年代,法国的政治危机频仍;经济上由于饱受战争的摧残,只能依赖美国的援助;军事上深陷阿尔及利亚战争的泥潭中不能自拔。在内外交困之际,单靠法国一国之力,根本不足以与美苏抗衡,戴高乐意识到,只有整合欧洲的力量,形成以法国为主导的美苏之外的“第三种力量”,法国才能在美苏的夹缝中求得立足之地,这是戴高乐规划欧洲战略的内因。
(一)主张西欧联合
西欧联合是戴高乐欧洲战略的基石。他想要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激起法国的民族自信心,就不能不寻求合作和支持的力量。处于下坡态势的法国,单靠自己的力量根本无法实现复兴和强大,二战时与英美的不和谐关系使得戴高乐不可能对它们抱有希望,而美苏也绝不是他想去屈尊臣服的,因此,他提出了建立“从大西洋两岸到乌拉尔山脉”的“欧洲人的欧洲”的主张。在他看来,欧洲联合加强了其军事、政治和经济力量,从而使美国在欧洲的存在不那么必要。欧洲能够自立,美国会渐渐地从欧洲大陆撤退,这会使苏联感到安全,从而更愿意与欧洲人直接谈判。苏联对东欧的主导逐渐消除,欧洲大陆和德国在法国的领导下统一起来,就可以使西欧其他国家和法国从对美国和北约的依靠中解放出来,使它成为戴高乐所希望创立的独立的欧洲“第三种力量”的核心[2]。因此,西欧联合成为他民族复兴计划的重要方式,也成为他全球战略的首要内容。
(二)实施排美斥英
戴高乐的欧洲战略不仅排斥美国,而且也排斥本来在地理位置上属于欧洲,但却与美国有特殊关系的英国。他在1963年和1967年两次否决了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的申请,因为他和法国政府存在下列担忧。第一,担忧英国进入共同体的动机,担忧英国进入会改变共同市场的性质。他怀疑英国会从内部毁掉共同市场,使共同市场变为全球性质的组织,这个组织将强调美国利益,这反过来会导向一个含糊的大西洋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内,英国再次被赋予与美国对话的特权。第二,担忧英国加入会带来日后不可控制的局面。因法国加入共同体是为了在其中成为主导,进而成为欧洲的主导。而英国如果加入,凭借英国昔日的威望和实力,就会对戴高乐的设想构成威胁,特别是英美关系的微妙,更让戴高乐心存不安,所以,戴高乐是不会将隐患置于身边的。第三,他反对英国进入的根本原因在于英美的特殊关系。他对美英特殊关系一直讳莫如深,二战中维斯顿·丘吉尔对他讲的一句话使他一直记忆犹新:“您要知道,如果我们必须在您和罗斯福之间作一选择时,我总是选择罗斯福的。您还知道,当我必须在欧洲和大海之间做出选择时,我总是选择大海。”[3]49因此,戴高乐认为,一旦让英国加入共同体,英美之间的特殊关系就可能是英国成为美国打进欧洲的“特洛伊木马”,共同体就会成为一个由美国控制和领导的大西洋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将被淹没在其中。戴高乐想借助共同体完成他的大国复兴之梦,他的这个终极追求与美国战后想做世界霸主的想法是冲突的。美国凭借二战成为世界超级大国,为了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确立霸权,就要抑制苏联,涉足西欧联盟。美国想通过英国先行一步涉足共同体,借助英国来完成对西欧联盟的主导和遥控。这是戴高乐已经想到并力图阻挠的。他认为,如果英国加入了欧洲共同体,它是不会仅仅充当看客和听众的,它的目标理所当然就是欧洲共同体的主导权,并且英国还会将最有威慑力的美国引进来,这样就会动摇法国在欧洲共同体中的地位,最重要的,是会打破他所勾画的蓝图,切断他的法国复兴之路。正如他所说:“英国有朝一日将加入共同市场,但毫无疑问那时我将不在位了。”[4]
(三)坚持法德和解、法国主导
戴高乐西欧联合的思想是以法德和解为核心的。德国在法国外交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二战后,法国坚持将德国肢解成若干个小国,使之无力再次崛起对法国构成威胁。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宣告成立,两个德国成为现实,戴高乐的希望落空。在西德成为现实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并钳制德国是戴高乐的当务之急,因此,他选择了法德和解,通过和解将西德顺理成章地纳入欧洲联合的阵营,这样做既钳制了德国,又能对英美在西方世界的领导地位有所抗衡,这是法国最明智的选择。正如他所说的:“它必须成为有组织的国际合作的组成部分,这种合作,是我为整个欧洲大陆定下的目标。目前,联邦共和国必须在欧洲经济共同体内发挥自己的重要作用,必要时,在六国的政治合作中也起同样的作用。”[5]174所以,他接受了阿登纳的联邦德国,认为“阿登纳总理是两国人民之间取得协议,甚至有一天达成同盟的倡导者”。
戴高乐再次执政后,进一步加强了法德合作,并将法德和解推向高潮。戴高乐和阿登纳在欧洲和世界问题上达成谅解。戴高乐指出:“我们坚信,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法国间的密切合作将使欧洲成为建设世界的基础。”[3]31两人都认识到了法德和解对于两国都是大有裨益的,在法德和解的基础上推动欧洲联合将会对世界上的超级大国起到制衡作用。之后,从1958年9月14日两人第一次会晤到1962年,两人通信40多次,会晤15次……会谈总共100多小时[5]184。阿登纳选择了支持戴高乐主张的政治联盟方案,法德和解成为欧洲联合的核心。
在以法德和解为核心的西欧联合中,戴高乐希望法国占据主导地位。在他看来,西欧联合中的六国(法国、西德、意大利、荷兰、卢森堡和比利时),联邦德国分裂的政治局面使之无权问鼎西欧大陆的领导权,意大利战败国的面目使之无权领导一体化,荷兰、卢森堡和比利时等小国由于实力不足,又忙于国内的经济恢复或发展,既无权也无力担此重任。他认为法国面临着一种世界性的责任和义务,在这些责任和义务面前, “法国再一次在它的历史上意识到自己所负有的国家责任”,这个国家责任“适合它的才能、符合它的利益,并且和它的力量是相称的”[5]173。
(四)力主欧洲邦联式的政治联盟
戴高乐力主建立欧洲邦联式的政治联盟。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一直存在着联邦主义与邦联主义的争论,戴高乐主张欧洲一体化应该是政府间的合作,反对国家主权的让渡。但二战后的欧洲一体化是以超国家主义为主要特征的,所以,这引起了戴高乐的反对,他反对联邦式的一体化。对于舒曼倡议,他认为“他们是给我们一堆碎煤烂钢!”[6]他指出:“作为世界巨大希望的欧洲,不要使它变成一堆紊乱的‘联营机构’,而是使它变为一个若干国家组成的邦联。”他用邦联来对抗超国家主义的联邦,认为“邦联式的政府组织定期的会议,它支配着共同的机构,在政治、经济和军事范围内为他们的决议做准备工作;一个在各国内组织的协商会议,一种公民投票,目的是使人民都熟悉问题,并以欧洲广大群众的明确的决议作为联盟的基础”[3]16-17。
1958年重新执政的戴高乐决定支持欧洲的一体化,这让“欧洲派”怀疑他是否能真正按照规定遵守《罗马公约》,并履行法国的相应义务,特别是麦克米伦政府担忧,认为:“在广泛的基础上走向欧洲统一的任何实际步骤,现在完全取决于法国一家了。”[7]对此,戴高乐声明:“他将捍卫《罗马条约》并反对那些诋毁者。”[8]他领导法国政府为使共同体六国之间的经济联盟更为密切做出了贡献:团结其他成员国拒绝建立广泛的自由贸易区的方案,并实施《罗马条约》。在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的积极努力下,特别是在戴高乐的努力配合下,欧洲共同体得到了快速发展。
戴高乐支持欧洲一体化的原因如下:首先,他需要加入欧洲一体化来改善国内局面。法国当时处于全面危机的隘口。政治上,战后的殖民地开始诉求独立政权;经济上,国民经济处于萧条状态。对外策略上,欧洲一体化已经得到欧洲大陆国家的认同及美国的支持。如果戴高乐再坚持拒绝欧洲一体化,法国将会四面树敌、孤立无援。处于全面危机中的法国需要加入欧洲一体化来化解危机、积蓄力量。其次,他需要借助欧洲一体化来实现大国复兴的梦想。他想借助欧洲一体化来稳定政治局势,振兴法国经济,推动工农业的快速发展。最重要的是,他想借助加入欧洲一体化,确立法国在其中的核心地位和主导权,用法国思维去影响和控制一体化,使它淋漓尽致地为法国服务,使法国从综合性的危机中被解救出来,恢复元气,走向世界大国。
戴高乐支持欧洲一体化并不是对他倡导的政治联盟计划的否定。他所倡导的政治联盟,是主张将各国的政治、外交、防务问题进行定期的协商和讨论,这是使法国在政治联盟中成为主导国的关键性的一步。他为此乐此不疲地奔走呼吁,经过多年的游说,1962年4月,六国首脑会议决定成立的富歇委员会起草的计划经不断修改完善后规定:发展外交、防务和文化方面的共同政策;设立政府首脑或外长理事会、欧洲议会和欧洲政治委员会(由政府高级官员参加)[9]。但是,比、荷、卢等小国坚决主张只有英国加入它们才同意签订这个条约,它们担心法国会通过这个条约来掌控欧洲。如果英国加入,英美会成为一种威慑制衡法国的力量,欧洲不至于成为法国的欧洲。“在英国没有加入共同市场以前,决不签订这个条约”。[5]201戴高乐的政治联盟策略因这些小国的坚持陷入僵局。后来,他另辟蹊径,将自己的政治策略诉诸1963年1月22日签订的法德友好条约,将法德条约作为实现欧洲政治联盟计划的第一步。
戴高乐坚持欧洲邦联式的政治联盟,旨在通过这种政治联盟成为一种能抗衡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三种聚合力,在这种聚合力的组合中,法国是当仁不让的核心。这种方式是戴高乐选择的最简洁和最省力的大国复兴之路。
其一,戴高乐的欧洲战略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法国的独立自主,恢复了法国的大国地位。他的西欧联合主张使法国成为西欧联合中当之无愧的霸主,并且凭借西欧一体化制约了德国,把德国纳入自己的发展规划。后来又利用西欧联合与美苏进行周旋,使法国从中获利。
其二,戴高乐的欧洲战略对欧洲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二战后,欧洲作为世界政治中心的地位被打破,在这种情况下,欧洲联合起来便成为其在美苏争霸的夹缝中生存的最佳选择。戴高乐以西欧联合为基石的欧洲战略,对于战后欧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他倡导的建设“欧洲人的欧洲”,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使西欧朝着更为独立自主的方向发展。西欧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进行合作,在国际事务中用一个声音说话,从而使其整体实力越来越强。
其三,戴高乐的欧洲战略冲击了世界格局的两极形式,使其由两极格局渐次向多极化格局演变。他的初衷是以法国的利益为出发点的,但他在客观上动摇了美苏的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在西欧的领导之中,戴高乐首当其冲对两极格局进行撼动,这也为法国的外交另辟蹊径,走出了一条独立发展的戴高乐特色之路,同时对于东西方关系的发展和维护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戴高乐为了法国的大国复兴,敢于和美国碰撞,他特立独行,言他国所不敢言不能言之声,做他国不敢做不能做之事。他既同美国对抗,又同苏联缓和,其目的就是要使欧洲团结起来,成为美苏之外的“第三种力量”,从而促进了世界的多极化发展。
其四,戴高乐的欧洲战略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它超出了法国的实际能力。20世纪50—60年代,法国充其量是个二流强国,其国力与美苏两国相差悬殊。戴高乐想要恢复法国昔日的显赫与辉煌,与美苏平起平坐,很明显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换言之,他的欧洲战略与其国力是不匹配的。或许,他是看到了“地平线以外的高峰”,但“脚下的土地”却绊住了他。[10]其次,它带有强权政治的色彩。戴高乐欧洲战略的实质是要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分享统治全世界的霸权,他的西欧联合是以法国为主导的,一味追求法国的利益,全然不顾其他中小国家的意志,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法国在西欧的孤立。
[1] 夏尔·戴高乐.战争回忆录:第三卷(拯救:1944—1946)[M]. 北京编译社,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1:2.
[2] Jeffrey Glen Giauque. Grand designs and visions of unity the Atlantic powers and the reorganization of Western Europe, 1955—1963[M].Berkeley: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2002:78.
[3] R·马西普.戴高乐与欧洲[M]. 复旦大学历史系世界史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4] Derek W.Urwin. The Community of Europe:A History of European Integration Since 1945[M].Harlow:Longman,1995:151.
[5] 夏尔·戴高乐.希望回忆录:第二卷[M].希望回忆录翻译组,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 让·莫内.欧洲第一公民——让·莫内回忆录[M].孙慧双,译.成都:成都出版社,1993:20.
[7] 哈罗德·麦克米伦.麦克米伦回忆录(四):乘风破浪[M]. 余航,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441-442.
[8] Richard Mcallister. From EC to EU:an historical and political survey[M].London:Great Britain,1997:19.
[9] 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1959—1963(断片四)[M].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译室,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218.
[10] 丁祖煜.戴高乐与阿登纳欧洲联合的战略与行动之比较[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4.
[责任编辑:王继洲]
AnalysisofDeGaullesEuropeanStrategyinthe1950s-1960s
SUN Jianxia
(EditorialDepartment,JinanVocationalCollege,Jinan,Shandong250014,China)
De Gaulle released his European strategy in the 1950s because of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The essence of De Gaulles European strategy is to complete the Continental political union based on Franco-German cooperation, and then to realize the great renaissance of French dream.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uropean strategy has had the profound influence to France, Europe and even the world pattern.
De Gaulle; European strategy; France
K565.5
A
1673-5595(2013)03-0054-04
2013-01-06
孙建霞(1977-),女,山东潍坊人,济南职业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