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一三二三”育人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2013-02-01 14:27范文明喻善平
职教通讯 2013年20期
关键词:技能中职职业

范文明,喻善平

四川省射洪职业中专校于1983年由普通高中改办而成。办职教三十年来,学校由省重升国重,先后荣获“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称号。原四川省委书记张学忠两次来校视察并欣然题词:“农训基地、致富摇篮”。学校是教育部确定的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学校之一,是中央财政资助的电工电子、数控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学校。目前,学校以“国示”项目建设为契机,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提高质量和办出特色等方面加大了力度,特别是在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提出了“一三二三”育人模式,即建成一个资源共享平台,实施“知识+技能+实习”三主线培养,实行“双证书”制,探索初中、中职、高职“三段式”衔接机制,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促进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和职业鉴定等功能的整合,并在实现教育现代化,推动“教学做”合一、实现“双证书”目标、支持学生可持续发展上作了探索,从而有力地提升了育人质量,大大增强了吸引力。[1]

一、建成一个资源共享平台,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

时至当下,人类已经步入以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时代。为了适应当代职高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育人质量,让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促进职业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和跨越式发展,射洪职业中专投资600余万元初步建成数字化校园。构建了万兆校园网,建有90个具有交互功能的数字教室,建有功能齐全、运行流畅和便捷高效的学校管理信息系统;有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网络教学平台和试题库;计算机数量基本上能满足教育、教学以及管理需要。从而能有效地增进信息交流与共享,支持知识建构与创新,全面提升了教学、实训、科研、管理、服务方面的信息化水平,更新了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十分有利于培养适合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合格人才。

在建设数字化校园的过程中,学校加大力度培训教职员工,除抽调骨干参加省培、国培外,坚持了以校本培训与自主学习为主的方式,多数教职员工在操作数字化设备方面能得心应手。为了提升数字化教学水平,学校决定分四步走:(1)实现简单的多媒体教学。要求教师能将书本、教材和传统课堂教学搬上计算机屏幕;(2)利用外部资源,提高多媒体教学水平。即是充分利用已有的教育教研外部资源,通过链接、购买或下载,充实丰富数据库。同时,发动全校教师将自己平时收集开发的课件、文字资料、视听资源上传到数据库,方便文化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筛选、组合及利用;(3)开展创新型教学资源建设,优化教学过程。根据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的要求,适时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辅资料,从而建立知识点积件库,将素材资源变为主题资源。并充分利用网络课件、媒体资源和互动性资源,将搜集的优质课程资源、仿真教学软件有效整合到教学过程中;(4)积极开展网络课程建设,逐步实施网络教学。到2013年底,力争把骨干专业的核心课程建设成网络课程,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通过教学资源体系建设,使之成为不断扩充的开放式教学资源系统和社会服务平台。利用电子白板教学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方便快捷地访问各种信息化教学资源,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呈现出了媒介丰富的精彩课堂。即使学生在他乡外地顶岗实习,也能够通过网络视频,通过与教师的互动及时解决实践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目前,多数教师正从第三步走向第四步。

为了分期达成上述阶段目标,学校对教学、管理及技术人员加强了培训与考核,并颁发相应等级资格证书。开展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和虚拟实训室信息技术应用成果评比,并将之纳入职称评定、名师评选的主要参考条件。

在实际操作中,已经利用初步建成的校园数字化平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班会课时,采用校园网络,在数据库中搜寻一些网络视频资源和图片文字信息,以PPT、视频播放和Flash动画形式形象直观地呈现,以鲜活的实例进行教育引导,潜移默化,远胜过去千言万语的说教。在教学中,从网络上获取大量的、动态的、即时的、新鲜的信息,进行备课辅导,摆脱了过去资源匮乏,一本教参翻了又翻的尴尬,上课时也根据需要,结合电子白板与校园网络,适时点播视频放映课件,少去了一支粉笔一本书的单调乏味。同时,还引导学生或根据自身学习实际,使用电脑终端服务,在数据库中搜索名师课堂或操作流程视频,自学、重修某些内容;或者通过讨论,对上课时的一些疑难进行研讨,弄清知识点;或进行作业交流,使用现代技术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能力。此外还鼓励学生通过校园信息平台,进行网上阅读或书写日志、微博,释放心情,陶冶性情,提升自己的品位。这些做法不仅是对传统教育教学形式的补充,更打破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和育人模式,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探究的新模式,培养出了一批具有高度信息素养、良好创新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的新型人才。

数字化平台的建成与成功运转,让学生置身其间,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并在积极参与中改变了学习方式,调动了多种感官,基本上解决了学生由厌学到乐学的问题,极大提高了教学与实训的有效性。学生上课打瞌睡的现象少了,流失率降到历年来的最低点。连续四年参加市技能大赛,获团体总分第一名,组织学生参加高职单招和中职对口高考,今年160人上本科线和高职单招录取,取得了全市第一的好成绩。

同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互动与教师的指导帮助,学生对数字化操作由接触→感知→模仿→练习,形成了技能的熟练与协调,既掌握了专业技能,又掌握了数字化技术,锻炼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存发展能力。

二、实施“知识+技能+实习”三主线培养,改革传统的育人模式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职生三年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结合各专业实际,开展市场调研,通过对行业、企业调研分析,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把中职生三年六学期的教学课程分为三大类:(1)知识类课程,主要包括文化基础知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2)技能类课程,主要是专业的专业技能课程;(3)实习类课程,主要包括专业的见习、企业实践、对口实习和顶岗实习。三大类课程的课时大体相当,即各占三年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左右。三大类的课程的安排,根据课程的先后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安排在三年六个学期中。例如,在实习类课程方面,提出了“一识二塑三专四选”的实习要求。一识,即认识专业。二塑,即塑造学生职业素养。三专,即专业对口实习。四选,即学生选择升学或就业(顶岗实习)。如数控技术专业,第一类为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德育、体育、计算机等)。第二类为专业课,专业课分为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专业基础课开设“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等课程;专业核心技能课开设有“普通车床加工技术”、“机械零件手工制作与测量”、“数控车床(铣)操作与加工技术”、“机床维修电工”、“机械CAD”、“机械CAM”等课程。根据行业、企业调研分析与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建议,开设了两个专业化的方向,学生从二年级下学期起开始实行方向性选课,投入到数控车工或数控铣工为专业方向的学习与实训中。为了保证专业课教学质量,该专业教师下功夫构建了“二一四”专业课程模式,编写了7本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教材,其中4本已列入国家规划教材。第三类为实习课:新生开校进行为期一周的专业思想教育,组织学生到县内相应企业见习等,激发对职业、专业的感性认识,坚定学习信心,即“一识”。第二学期末至第三学期初(含寒暑假),学生到企业实践四个月,体会挣钱艰辛,培养吃苦耐劳精神,体验企业文化,适应企业管理,提高职业素养,即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团队意识,即“二塑”。第四、五学期学生学习专业技能课后,组织到县内联办企业专业对口实习各两周,增强专业技能,适应工作岗位,开展技能鉴定,即“三专”。第六学期学生选择升学或就业,就业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一学期,学校派老师到企业管理,强化技能,实现学生到技术工人身份的转换,即“四选”。该专业三类课程的课时分别为:公共基础课1157学时,专业课1222学时,企业见习与实习1320学时,约各占三分之一。

(一)理清知识与技能的关系,在学会技能中掌握知识

在备课与教学实训过程中,学校通过研讨指导教师认识“知识+技能+实习”的三主线培养不是机械割裂的,而是相铺相成的。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能更有效的学习专业知识。学好了专业知识,是形成专业技能的前提与基础。知识脱离技能毕竟是空洞的苍白无力的知识,技能脱离知识是简单的技能,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既赋于学生“谋生”的职业技能,又积聚了学生终身学习的后劲。[2]另外,培养了专业技能,学生找到了专业感觉,享受了专业魅力带来的愉悦与感动。在知识与技能的互动中,产生良性循环,达到技能习得与知识构建的和谐双赢的教学目标。

在专业课教学的具体操作上,将教学实训过程变通为生产过程,实现“做中学,做中教”,完成“做学教合一”。一方面,取舍和精选“最有价值”的服务于掌握技能“必须、够用”的知识来学习,即在“任务驱动”过程中与工作过程密切相关的知识,本着“精要好懂”的原则,或先懂后做,或先会后懂,或手脑并用,只要有利于有效完成学习与实训任务,便可适时采纳之;另一方面,针对部分学生厌学专业理论的实际情况,除了做相应相宜的思想工作外,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练习结合起来,先将某项专业技能划为一个个子项目,下达技能项目后,学生有了兴趣,在动手之前或动手之中,心中茫然,因而发现了“知”的不足,从而产生求知欲,在任务(项目)的驱动下学习相关理论,再进行有效的训练,在评讲纠错阶段,教师引导他们适当衔接某些专业理论知识或相关专业背景知识,更能启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入思考。

(二)有效完成实习课程,从根本上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三主线培养之一的实习课程,将实习时间占三年学时的三分之一,这样设置从根本上颠覆了“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中,能“促进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的整合交融,无论是工科类还是服务类专业,都加强了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不仅建好校中厂,开辟企业课程,更要建好校外实习基地。目前,学校与30多家县内外企业签订了联办协议,建设了25个实训基地。这样,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给学生提供了运用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的现场实习操作环境。有利于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育、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有利于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实现了“六合一”教学。特别是顶岗实习阶段,由于在企业里“做中学”,能将学校里的“消耗性实训”变为企业里的“生产性实训”,不仅降低了办学成本,而且还为家庭创收。同时,学生去企业岗位实训,情景教学,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这样的实习实训又容易产生临场感,在临场感中又容易激发学生的工作热情,且又能激发必须及时完成任务的紧迫感,使学生在勤奋、谦虚中锻炼执行能力,在不断施加的压力中迅速提升技能水平,又养成了服从安排、听从指挥、遵章守纪和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真正凸显了“育人育才”的效果。

(三)围绕“三主线”培养改革评价模式,重视能力与过程的考核

围绕“知识+技能+实习”的三主线培养,构建学校、行业、企业等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将以往注重考理论与技能的结果性评价,改革为既重结果又重过程的评价考核,即以能力为依据,参照企业用人标准评价学生;突出技能考核学生的学习,实行学分制,每个专业学生完成规定的学分方可毕业。三年的总学分由品行分(德育分)、学业分(文化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公共素质课、选修课)和实习分三部分组成,将三部分学分分解到每学年、每学期、每门课程。学生的德育学分由班主任根据学生品行来考核,学业学分由科任教师考试考核,实习学分由实习指导教师及企业师傅,根据学生工作纪律、工作质量和任务完成情况综合考核。

三、实行“双证书”制,确保育人目标实现

中职生在毕业时,一要取得中职毕业证书,二要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如中餐烹饪专业学生要取得“中式面点师”或“中式烹饪师”)。毕业证书不仅能证明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三年经历,而且能证明学生具有一定的思想与职业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及健康的身心素养。职业资格证书能证明持证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是求职就业的“入场券”,是一个人能否胜任某一职业的证明,“取证”是增强就业竞争力的手段。

以学生获得“双证书”为目标,根据行业、企业调研,确定教育教学与实训内容,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开好课程。学校在课程设置中不减少公共基础课的课时,专业课侧重于技能课,省去与培养技能关系不大的艰深冗余的理论知识课的课时。同时,要求德育课的教师引导学生将获得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作为人生发展目标纳入《职业生涯规划》一书的教学中,或用简图,或用表格,或用文字叙述,取职中三年为时段,以获职业资格初级证为近期目标;获职业资格中级证、中职毕业证为三年目标;升高职的获取高级证、大专文凭为五年目标;获技师、高级技师为就业以后呈现的长远目标。从而发挥取证的阶段目标的自我激励和自我监督作用,将“双证”体现的“知识改变命运,技能成就梦想”的理念加以量化,变成指向清楚明确的人生职业规划目标,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在校学习的有利条件,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充分发挥工学结合的优势,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有意识的培养专业兴趣,挖掘自身潜能,主动适应职业岗位需要,刻苦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自觉提高专业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学校要求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把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并且在专业核心技能课程的设置上加大课时比例,利用工学结合体现专业技能教学的针对性、操作性与实践性,促进学校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衔接统一,从而为学生顺利获得“双证书”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适应获取“双证书”的需要,特别是获取职业资格证的需要,除了采取“平时技能训练+课外选修班+技能大赛助推+企业技师进校指导”四管齐下的方式外,还改革了专业课程结构。如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开设了电子产品装配、维修电工、家电维修三个方向的课程,并在课程设置上加强了与职业工种的对接,如“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维修电工”对接维修电工初、中级;“电热电动器具原理与维修”、“电视机原理与维修”、“制冷设备原理与维修”对接家用电器维修工及制冷设备维修工或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初、中级。为了保证学生能考取上述等级证中的一至二个,从二年级开始,每期开展一次技能鉴定,上半年为5~6月,下半年为12月到次年1月。例如,2013年1月,射洪县职业中专校900余人次学生参加了11个工种的技能鉴定,其中电子专业10秋、11春、11秋年级学生选择无线电装接工、维修电工、制冷设备维修工三个工种中的一个参加了鉴定考试,合格率达98%,其中中级工比例达80%以上。

同时,学校学籍管理规定:学生在毕业前至少应取得3~4个工种的初、中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才能毕业,也才能由学校推荐安排工作;学校还规定,各班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比例应达95%,其中中级工应达60%以上。

四、探索“三段式”衔接,助推学生可持续发展

在构建新的育人模式中,探索建立一个初中、中职、高职“三段式”衔接机制。初中是中职的生源基地,如何引导初中毕业生选择就读中职,中职又是高职的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学生升入高职院校。为了彰显育人育才效果,在衔接中作了三个方面的实践探索。

(一)转变观念,让初中毕业生认识到适合自己成才的教育就是真正的优质教育

现实逻辑是这样的,初中毕业生与家长囿于科举文化的传统,一般倾向于读普高、重高,认为这才是优质教育,才能成才实现人生价值。对此,我校遵照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有关精神,推进普职渗透,拓展学生发展途径。主动与县内五所初中学校合作开展职业教育,共计26个班1300人。学校组织了教学骨干编撰了“flash动漫制作”、“社会礼仪”、“人生职业规划”三门课程内容,在初三第五学期每周开设四课时。派出业务水平高的教师去初中学校,兼任副班主任,接受初中学校的管理,帮助学生认识职业教育,了解就业形势,掌握基本的社会礼仪和计算机使用常识,特别是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学会设计人生,规划未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读普高、重高,研究型人才毕竟是极少数,社会需要的是大批技能型人才。无论是升普高、重高还是升职高,要根据自身的学习状况,兴趣爱好,家庭经济情况,选择适合自己成长的学校就读,选对了,努力了,自己成才了,即是享受了优质教育。

在学生转变观念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热爱职教并明智地选择适合自己成才的职业(专业),学校邀请初中领导、教师、初三学生代表来校参观。让初三学生到实训室既看、又听,还可以动手操作,感受专业特色、专业文化,激发兴趣。让学校的职教之光艺术团到定点合作学校演出,节目贴近职校生活、职教形势以及如何选择专业,从而有利于自己成才、奠定人生生存的基础等方面内容,促使学生在赏心悦目中认识职校,认识自我,完成“读适合自己的专业也是享受优质教育”的观念转变。由于在转变学生观念的职业教育中作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仅五个定点合作的初中校,一次便招收了700余人到我校就读各个专业,学习目的明确,专业思想稳定,收到了十分喜人的效果。学校还拓展了招生范围,到省外贵州省凯里市和云南省大关县宣传职教、宣传学校、组织招生,收到了良好效果。

(二)加强管理与调研,不让“衔接”走过场

对到合作学校上课的教师,每个校点组成一个教学小组,每个教学小组由组长负责组织职业教育课程的实施,加强职教课程的考试、考核及评比。教师在初中上好课的前提下,还在初中校担任1~3个班的副班主任工作,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做好学生的谈心活动和家长沟通,引导学生、家长认识职教,认识自我,规划好人生,设计好未来。每月学校召开一次上课教师会议,相互交流,共同研讨教学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学习提高。每一个校点提炼出一个闪光点,目的在于增强“衔接”的实效性。

在初中与中职衔接中,加强了调研,先是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和素质教育要求,根据学生思想实际,设计命题,激发学生思考,如“初中毕业在即,你明智的选择是什么?”、“如何选择适合自己成长的学校”、“如何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和职业?”、“如何选择适合人生发展的学习环境?”等等。然后,结合相关典型案例,加以引领,启迪,目的在于增强“衔接”的针对性。

初中生到了中职校,还有一个课程与学习方法的衔接,特别是我们摸清了部分初中生的文化知识基础,为职校从事语数外教学的教师提供编写教材、备课、备教材、备学生的依据,十分有利于制订有效的教学方案,或查漏补缺,加强基础,或改变教法,让学生乐于接受。

(三)注重中职与高职衔接,助推学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考虑到有些学生的父母有稳定的收入,而自身的学业基础较好,还有潜力可挖,升学把握大。学校采取了几种中高职衔接的模式:(1)五年一贯制。与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设中高职衔接专业班、试点班。在中职学习3年后,再接受高职教育2年,毕业后发给相应的中职和高职文凭;(2)搞对口升学。第二学年组织升学班,按国家对口升学要求开课,通过参加职教对口高考升入本科学院和高职院校学校;(3)单招。由于单招是职业学院单独组织考试,既有面试又有笔试,于是学校专门组班,在语数外与专业技能方面实行针对性培训;(4)自学助考模式。学校与电子科大和川师大合作办学,组建自学助考班。学生在学习中职课程的同时,抽晚自习、星期天、节假日学习电子科大或川师大自学助考课程。通过自学考试获得国家承认的专科文凭。近年来仅对口升高职达到本科录取线者,2009年有110人、2010年124人、2011年有116人、2012年101人、2013年考上本科和高职单招160人,居全省职业学校第一位。

中职教育偏重于通过实验或实践来了解、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着重体现“做什么”与“怎样做”?侧重对学生操作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高职教育则通过理论的学习和掌握来指导运用,重实践,强创新,着重体现“怎样做”与“为什么这样做”?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生发和锻炼创新能力,为人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中、高职衔接的实践中,为了避免中、高职教学内容与技能训练的重复,学校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及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共同探讨专业与产业的对接及就业岗位需求,据此确定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具备的知识、能力(技能)和素质结构,构建重基础、强应用的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所以,在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中,既注重了渐进性,又注重了层级性、递进性。这样,只有定位准确,才不至于浪费教育资源与学生的学习时间,避免了重复学习。

中、高职衔接时,在文化基础课教学中,根据就业与升学两个方面,分层定位,在升学班中加强了语文、数学、物理与英语的教学,适当加大力度,增加难度,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为升学服务、为终身学习或可持续发展服务。

在职业资格证书衔接上,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中职阶段进行初级、中级培训,获得初级、中级证。高职阶段重点进行中、高级培训,获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应该说,“三段式”衔接,其中初中与中职的衔接,有利于提高初中生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有利于转变观念,增强职校对初中生的吸引力,让学生成才少走弯路。而中、高职衔接,是为了鼓励学生求发展,即可持续发展,成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在发展中实现更好的生存。多年来,学校学生毕业时升学有路,就业有适合的岗位。其突出的办学业绩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与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两年来,通过对“国家示范校”的创建,射洪县职业中专校在实践“一三二三”育人模式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资源共享平台的建立,在操作上对教师的要求较高,还要不断加强对教师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培训,方能在教育教学管理之中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三主线”培养中,虽然颠覆了传统的育人模式,但还要进一步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开设好企业课程。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应加大管理力度,力争保质保量完成实习任务,不出安全事故。在探索“三段式”衔接的过程中,还应取得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调动初中学校的积极性,在初中第五学期增加职业课程,减少应试教育课程。但部分初中教师认为会影响学生的应试成绩,这就需要进一步转变初中学校领导与教师育人观,成才观,从而促进素质教育。另外,在课程标准、教材编写上也应注意衔接,同时,也盼望国家增加本科名额,真正畅通中高职衔接的立交桥,支持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1]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Z].教职成[2010]9号.

[2]张健.在“应用”中掌握“应知”[J].职教通讯,2012(36):卷首.

猜你喜欢
技能中职职业
新形势下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职业写作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我爱的职业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