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章林(湖北省鄂州市第一中学)
“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这是金代元好问的一句诗。若把它拿到作文教学中来,可改为“作文写了从教看,巧把‘金针’度与人。”如何使学生行文如穿针引线般上下翻飞,穿梭自如呢?我认为需要三枚神奇的“金针”——“妙语连珠”“朝花即拾”“曲径通幽”。
“家是冬天的暖炉,家是春天的希望,家是温暖的怀抱,家是最美的天堂……”清亮的声音回荡在教室里,这是每天语文课之前的“妙语连珠”时间。从初一开始,我就十分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中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每次语文课之前的“妙语连珠”时间,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将自己欣赏的美文、佳句大声朗读出来,与大家分享,更有学生奉上原创作品,赢来满堂喝彩。
“不动笔墨不读书”,除了欣赏妙词佳句,摘录是必不可少的。学生人手一本“妙语连珠集”,每每阅读古今诗词、中外名著、经典美文等,便撷取其精华,摘录其中。打一个比方说,积累词句犹如“布云”,现在的“布云”是为将来的“下雨”作准备。积累妙词佳句,是作文前不断酝酿、蓄势的过程,以待作文时的一触即发,信手拈来。有了这样一个积累,学生作文时便可得心应手地调遣储备的词句将其转化成自己的语言。于是,“笔下生辉”不再是梦想,变得像呼吸一样自然。
“夜深人静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阔别二十年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象,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境。”这是讲完《藤野先生》后,我给学生布置的一个随文练笔。
这种随机进行的小练笔好处很多。首先,理解和运用相得益彰,在理解课文语言的基础上加以运用,运用又深化了理解,二者水乳交融,互相促进。其次,课文为练笔提供了现成的素材。学生认为没有内容可写,一直是作文训练的一个难点。这种小练笔以课文内容为素材,因为是在对课文内容充分理解消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很容易加以运用,既降低了练笔的难度,又提高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可谓一举两得。借用鲁迅先生散文集《朝花夕拾》之名,这种随着教学进程、结合学生实际开展的形式多样的随文练笔,就叫“朝花即拾”。即兴练笔,这只是其一。
还有一个练笔的途径就是写“百字新事”,也就是写日记。日记是学生思想自由驰骋的小天地,是其心情变化的“晴雨表”,是直率的流露与个性的张扬。但把日记当做作业布置,常常成了学生的负担。我要求学生轻轻松松写“百字新事”,启发学生贵在支持,不必天天写,一周写二至三次即可;形式可不拘一格,不受文体、布局谋篇等条条框框的限制,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百字左右;杜绝为完成任务而无病呻吟现象,更不欢迎那种“剪刀加糨糊”之类东拼西凑的文章,强调真情实感;引导学生多关注生活中的人和事,关注社会热点话题,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朝花即拾”,美好的文章从生活中来。
“读了你的作文,老师仿佛看到了你那颗纯真的心。生活中的风风雨雨算不了什么,走出困境,阳光依然灿烂,春风依然和煦,生活依然美好,愿你成为莽莽林海中一株生机勃勃的树。”这是我为一篇题为《点亮心灵的灯》的作文所写的评语。
传统的作文评语,注重的是对文章的立意、结构、语言等方面的指导。但是,这种“一览无遗”的生硬的评语,并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趣。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做真人。”求真离不开真实的情感,指导学生作文,只有融入浓浓的情感,才会让学生在老师面前畅所欲言。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作文是写给老师看的,学生的心扉是否向老师打开,取决于他们对老师是否信任。语文是一门情意性学科,要写好作文,作者的情感和态度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感情投放了,即使文笔差的学生也能写出比较规范的文章,而那些本来就会写的学生更是真情流露、字字珠玑。因此,写评语时如果更注重加强与学生的感情交流,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师可以写体验性评语。这种评语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习作而写,应该是一篇读后感,是一种体验,是一座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师生之间心贴心的桥梁;可以写欣赏性评语,用一种充满鉴赏的眼光去阅读每一篇习作,用极富激励性的语言去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让学生不再感觉到手中的笔是那样的沉重,让学生时时有获得成功的喜悦;可以写疏导性评语,带着强烈的责任心,真诚教学生做人,让他们认识自己、认识这个世界。
这样的评语,是心与心的交流、心与心的碰撞,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消除了学生畏难的情绪。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了提高。我想,这也是一种“曲径通幽”吧。
积累、练笔、评笔,就是我作文教学实践中的三枚“金针”。巧施“金针”的过程,让我深深体会到,作文不单单是语言的堆砌、文字的组合,更是真性情的流露。我们教作文,也不单是要指导学生写作的技巧,更应该触动学生的心灵,在他们的心中培植真、善、美的幼苗,让他们渐渐学会欣赏,学会分享,学会赞美,学会感恩。这样,我们的作文教学才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