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小明 (浙江省瑞安市五中)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语文教师作为语文新课程的开发者,其使命是为学生的体验学习提供充足而有价值的语文课程资源。教师只有成为“反思性实践者”,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理念,才能开发出可行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实行有效的语文教学。
“反思教学”应该是教师的教学方式,更应该是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它能改进教师的教学,更能丰富教师的生命意义,体现教学与人生内在的意义。
当教授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时,我曾以“用一句话评论一组表现战争创伤的图片”开始导入,以“索科洛夫的泪贯穿全文,请找出令你最有感触的一处读一读并说说感想”作为问题探究驱动,最后又看了几幅图片加强印象。一节课下来,学生对战争罪恶与战争中人的命运的思考不够深刻。我随即反思了课堂步骤和学生的探讨情况,觉得学生动情有余、哲思不足的主要原因应该是最后缺少一个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的问题驱动。于是,我在最后环节代之以“为什么小说题目不叫‘索科洛夫的遭遇’而叫‘一个人的遭遇’”的问题,结果学生对“人物形象典型性”“人的最低的自然需要与现实的难得的矛盾”等方面的思考深刻了许多,学生的回答也使我感受到他们对社会和生活的思考的多层次性以及不同价值观在碰撞融合中不断激浊扬清的过程性。
反思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于反思教学活动本身。反思本身就具有创造冲动和快乐,教师在反思教学中更能感到快乐,体验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课堂是复杂的、不确定的,每一堂好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有效教学关怀的是学生的“有效学习”,很少考虑教师个人的发展、教师自己的梦想和快乐。反思教学除了考虑学生的有效学习,也应致力于教师自身的感受和需要。
语文反思教学是对某种语文观念和语文实践方式的批判性考察,是对过去的成就和问题的回头审视,是以一种研究、探讨、思虑的心态投入工作与生活的教学形式。每位教师的教学行为总是能从自己的教学理念中找到原由,而这种教学理念难免会受到习惯性思维的影响。因此,反思教学强调改变教师自身“内隐”的教学理念,转变相关的教学行为。
局限于习惯性思维和个人狭隘经验中的语文教师难免会沉湎于自己已有的成就,满足于自己先前使用过的语文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造成种种习惯性偏见。这些习惯性偏见一旦被固定下来,思维的创造性和反思性就被无可奈何地排挤出来。不自觉的惧怕改变的心理也驱使我们采取防卫的态度,不仅排斥新理念,甚至阻碍我们对新课程和新世界的观察。
语文反思教学要求教师养成一种“兼容”的态度,包容学生和其他语文教师的观念和看法。语文反思教学应提倡学生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逐步养成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
(1)改进语文教学。反思教学不应只满足于对语文教学问题的理解。教师对自己的语文教学行为和语文教学理念进行反思后,要进一步拿出解决问题、改进教学的办法。比如针对“学生上课无精打采”的问题,语文教师应该做出反思。如果问题出在学生那里,需要引导学生自己解决自己的矛盾;如果问题在于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陈旧老套,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那么,教师就应当在教学理念和行为上做整体性的、根本性的调整,在重视语文课堂的激趣性、时效性、方法多样性、思想深刻性、小结新颖性等方面下工夫。
(2)改进教师本身的生活。教师的真正价值在于用自己的智慧点亮他人的思维。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反思与创造中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在反思与创造中改变自己的职业生存方式,使自己和学生一道过有意义的生活。以往的教育往往只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进步,忽略了教师本身作为个体的进步和感受。正是在创造性生活的意义上人们意识到反思的重要,反思教学就是让教师过反思的生活、创造的生活。反思教学是教师由无意义的“非反思的生活”转入有意义的“琢磨的生活”和“谋划的生活”。
新《课标》强调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创造性和批判性。但是,随着制度的出现和完善,人的这种批判意识日渐淡薄。反思教学的一个任务就是要唤醒人的这种批判性。
首先,反思教学需要对原有制度及固有理念进行批判和重建。社会是不断发展的,那些陈旧且不合时宜的教育制度和理念理应得到更新。比如教授《项链》一课时,教学参考书只侧重对玛蒂尔德资产阶级虚荣心的批判,缺少对其诚实、坚毅性格的肯定与褒扬,缺少对人性由错位到复位的观照。照本宣科上起课来必然是言不顺、理不正、气不通。可是总有那么一些人缺少反思,缺少批判,一味地去执行。反思教学提倡批判,这里的“批判性”并不是无事生非、浑身长刺地向政治和权力挑衅,它只是在个人与限制的关系问题上提出了另一种解释。反思教学的批判意识主要是鼓励人们保持一种积极的“超越限制”的生活态度,进而倡导一种超越限制的“新生活”理念和“新生活”哲学。
其次,反思教学需要对教师传统角色的定位进行矫正和补充。反思教学肯定和重视教师作为一个研究者、创造者的角色意义,提倡在反思教师传统形象的基础上重新设计教师的角色,使教师进入一种不断探索批判和创造的教学方式。教师个人若不接受一种新的生活理念,建构一套新的生活哲学,“反思教学”或“教师成为研究者”就只能是纸上谈兵。从这个意义上说,改变教师的生活方式不仅是反思教学的一个成果,更是一个关键性前提。没有教师生活方式的改变,就不可能有反思教学的发生。
就备课而言,反思教学意味着:前一节课或者更早的时候,课堂里发生了什么语文教学事件?这与什么问题相关?别人曾经遇到并解决过类似的问题吗?别人是怎样解决的?我能否借鉴别人的想法或做法?这个问题是否涉及“语文教学理论”问题?我的备课是否隐含了某种“知识结构”?我怎样保持与突破某种“教学结构”?
就上课而言,反思教学意味着:课堂里发生了什么语文教学事件?我应该怎样去解决应对这些语文教学事件,这样应对合理吗?我该怎样调整原先的教学方案?
就评课而言,反思教学意味着:刚才教室里发生的教学事件暗示了什么?再遇到类似问题该怎样处理?评课时可以提出“成功”的地方,也需要提出“教学遗憾”,但评课不是定性批判或等级评定,重要的是针对成功的或遗憾的教学事件,提出那些隐藏在教学事件背后的具有象征性、隐喻性的教学理念。更重要的是能够根据这些有效教学理念,重新设计教学。
在真正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在实行“国家课程”时总会遇到一些困难。有些学生会在学习时感到困难,而有些学生在学习时虽不感觉吃力但缺乏基本的兴趣,这两者导致学生学习懈怠,同时导致教师教育的迷惘和无奈。真实而深层的教学问题的化解,总是牵涉到课程的变动,“校本课程”的设立问题也就摆在了反思型的语文教师面前。“校本课程”的实质是将选择教学主体和教学材料的权力还给教师,也将这种权力还给了学生。学生因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语文教师因此可以按照自己擅长的教学方式教自己擅长的“专题”。
参考资料:
1.肖刚《有效教学理论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2001年硕士学位论文。
2.李臣《活动课程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
3.黎世法《异步教学论》,湖北教育出版社。
4.王立力《语文教学创新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