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辉
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对新加坡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职业教育体系分为理工学院(Polytechnic)和工艺教育学院两个层次,其中理工学院相当于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制3年,包括南洋理工学院、新加坡理工学院、义安理工学院、淡马锡理工学院、共和理工学院5所。[1]各理工学院的目标都是通过教育和训练,培养企业所需的专业人才,为新加坡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但是,5所理工学院又拥有各自鲜明的特色。笔者认为,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使其跻身世界高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行列,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领域都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从专业开发的角度看,新加坡的理工学院开设专业具有前瞻性,与经济发展预期和市场需求的联系程度更为密切。[2]新专业的开发是基于国家的经济发展需求,新加坡共有5所公办理工学院,每所理工学院新开设的专业都是以经济发展局的产业发展规划为依据,来开办新专业,并且根据未来三年该行业从业人员的数量预测,来制定相应的招生规模。
从专业建设的角度看,以南洋理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它们专业课程体系当中的许多教学项目是政府部门、行业领先企业的委托项目,这些项目涉及到专业领域内的领先乃至超前技术,项目的成果为政府部门、企业所运用。这种专业建设的思路真正体现了“专业引领行业发展”。
新加坡国土面积只有710.2平方公里,资源极度缺乏,这种国情使得新加坡各行各业非常重视资源的高效利用。基于这一国情,新加坡的各理工学院面积都不大,学生也不住校,这种节约资源的态度还体现在其独特的“双轨制”教学安排上:即某专业每一学年的课程都分成A、B两个独立的组合包,其对应的学生也被分成A、B两组,每一组修读不同的学科组合课程包,同时进行;一个学期后,两组学生交换学科组合课程进行学习。第二学年的学习也采用同样安排。第三学年是双重“双轨制”,第一学期,A组在校内学习专业方向课,B组做项目,而B组又分为B1组和B2组,B1组在校内做项目,B2组在校外做项目;第二个学期,两组对调,B组回校学习专业方向课,A组做项目,A组分为A1组和A2组,A1组在校内做项目,A2组在校外做项目。这种教学安排充分利用了教学场地、师资等教学资源。
新加坡的职业教育树立了“学生本位”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做中学、学中做”,真正实现“教、学、做、评”一体。新加坡的理工学院尽管在教学方法上各具特色,但是其教学的过程都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引导”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开拓,让学生先进行实践,再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究,倡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首先学会动手做,然后再慢慢弄懂其所以然。学生成为信息的构建者、评论者,在实践的过程中知道怎么做、找出怎么做,从而培养深入的、宽广的、反思的创造性思维,找到评论改进自我和同伴的方法。而教师则是信息的导航者,回答学生的提问和分析信息,引导学生发现怎么做,朝着评估自我和同伴迈进。
在三所理工学院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无论哪所理工学院在教学活动设计上的都是以“学情分析”为出发点,根据“Y”时代学生的特征,设计适应学生特征的教学模式,实现最好的教学效果。比较有特色的是南洋理工学院的“加聂九步法”和共和理工学院的“问题启发式教学法”。南洋理工学院的“加聂九步法”,用加聂的九个教学步骤提供学生学习积极性。第一步:引起学生注意;第二步:激发相关记忆;第三步:告知学习目标;第四步:呈现学习内容;第五步:提供引导;第六步:引发强化训练;第七步:提供反馈;第八步:评估学习成果;第九部:举一反三。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要求教师要进行深入的学情分析,抓住学生的心理,才能使“加聂九步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共和理工学院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倡导“问题启发式教学法”,一个学期15周5门课,每门课每周上一天课,一天一题。“一天一题”学习制如下:第一步:会议(一)(1小时);第二步:自由讨论时段(一)(45分钟);第三步:会议(二)(1小时);第四步:自由讨论时段(二)(2.5小时);第五步:会议(三)(2小时)。这种教学方法主要以问题为情境,启发学生协作、会话、探究和意义建构,对问题提出解答,从而实现学生知识和经验的自我积累。这种教学方法的关键在于每门课程15个问题的设计。共和理工学院每门课程都有课程开发团队,团队中的出题人必须是由熟悉课程内容、有相关企业工作经历,并且非常了解学生的教师担任,
新加坡的理工学院“双师型、学习型”队伍建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显著成效:(1)教师的选拔方面,重视教师的实践经历,新进教师必须有5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为此,学校从企业物色师资,引进业界精英,他们到学校工作后还保持着与相关企业的的密切联系,他们在校时教学、到企业时解难,是能力非凡的“双师”。(2)教师考核方面,重能力轻职称,对教师的考核以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为依据。(3)教师能力提升方面,通过建立终身进修制度,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学习。以南洋理工学院(NYP)为例,该校明确规定每个员工平均每年必须有25天的培训时间,其中很重要的形式之一就是到企业进行短期培训。通过这种定期的培训进修,不仅使得教师能够紧跟行业发展趋势,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提升业务能力;也造就了一支“学习型”教师队伍。[3](4)教师社会服务方面,教师通过定期去企业进修或是在校内做项目的方式,为企业或政府部门解决有关技术难题,进行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开发等。以南洋理工学院(NYP)为例,该校通过“教学工厂”这一平台,由教师与企业联合,共同进行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研究。通过这些项目,学校既有效服务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提升了教师自身的水平。
新加坡的理工学院普遍采用“无纸化教材”、“活页教材”,除了在图书馆中可以找到书外,其它的地方鲜有见到一本书的。以共和理工学院为例,该校的一个特点就是“无纸化校园”,一方面,学生上课时,都是自带笔记本电脑,老师根据每堂课所设定的问题及相关辅助性资料都会在网上挂出,学生在校园网页上去下载。另一方面,教师没有固定的教材,每门课程的教案由15个问题构成,同一门课程的问题由课程开发团队开发,课程负责人负责课程开发、实施、评价的策划与宏观调控;出题人由熟悉课程内容、并有相关工作经验、且充分了解学生的老师承担,负责出题;审题人负责对问题的审核。所以说,每门课程的教案由课程团队开发,教课的教师在实施之后,及时反馈,并不断完善与更新。这种没有“刚性教学内容”的教材,方便了老师更新教学计划、教案、教学内容,也保证学生学习了最前沿的知识,特别现在社会是信息化时代,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具有前沿性、实用性。当然学校也给予“无纸化”教学提供了方便,全校都覆盖无线网络,教室、图书馆、走道、食堂、楼梯间都覆盖了无线网络。真正做到了“无纸化”数字校园。
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特色,“以明天的技术,培训今天的人才,为未来服务”是新加坡职业教育发展的理念。当然,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之所以形成今天的特色,也与其国情以及国家的教育体系、教育制度有很大的关系。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模式不可复制,但可以借鉴,结合国情省情院情,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所形成的特色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至少有以下几点启示。
学校和教师都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采取应用型学习,实行“先用后懂,少讲多做,少教多学”的教学方法,倡导做中学、探究性学习、合作中学习、反思中学习,将实践与理论充分融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一种比较先进、实用的安排,其优点在于:(1)把同专业同年级学生分成了两组,提高了实训设备的利用率;(2)一个专业专任教师上下半年教的课程不变,减小了教师备课负担,却提升了教师对该课程的熟练程度;(3)课程结束后考试不及格的学生,下一学期可抽空到另一组听课或实验,为补考或重修带来方便,也减少了学校的负担;(4)由于第三年级同专业同年级学生分成了两组学习和实习,所以可以不间断、有规律地向企业或教学工厂提供见习学生,方便他们生产(工作)的连续性安排;(5)因为同一学年的两组课程组合间联系不多,可以方便地根据政府、企业需要调整教学计划而不必担心产生较大影响。
新加坡的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不仅在选拔人才时要求具有企业工作经验,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而且非常重视对教师的培训与深造,这种常态化的定期的培训与进修制度,成功打造了“学习型”教师队伍。我国高职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也正在朝着“双师型”教师队伍这一目标努力。我国高职可以借鉴新加坡师资培训的成功经验,结合各自实际,正确分析教师队伍的现状,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把重心加以调整,着力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学校一是要定期将专业课教师轮流送到企业特别是国际知名企业去实践,及时了解新技术的发展,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二是在经济上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参与项目的合作或自行开发;三是加大师资培训的力度,鼓励教师在职进修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四是定期在教学岗和项目岗上进行教师轮换,使教师扩宽知识面,努力提高教师技能水平。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为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一支笔、一本教材、一张试卷的教学模式,探索现代化教学模式和进行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数字化校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等现代教学手段与媒介实施现代化教学;另一方面,为促进现代化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有必要进行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譬如说:现代化的教室、无线网络覆盖的图书馆、食堂、走道等。
[1]王俊松.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及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10(10):90-93.
[2]李莉.新加坡职业教育特色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13-15.
[3]武咏梅.议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其借鉴意义[J].教育研究,2011(7):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