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金 英,张 灵 仙,蒋 联 海
校企合作是增强职业学校发展活力、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法宝,是实现职业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性问题是校企合作的前提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校企合作能否成功。本文对杭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和相关企业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问题开展全面、深入的调查,通过掌握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的现状,总结分析制约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的因素,提出增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的对策措施,从而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深度发展,提升杭州市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增强其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
校企合作的主体是学校与企业。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选择杭州市市区及七县、市共38所中等职业学校和65家企业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的选择充分考虑了学校的区域性、办学主体的差异性,企业所属性质及其产业分布格局,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本次调研内容包括对中等职业学校和企业两部分,学校部分包括:学校校企合作现状、合作形式、合作模式、在合作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和原因、还需改进的对策等。企业部分包括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意愿、影响因素、合作模式、合作内容、合作建议等。
此次调研发放学校问卷38份,回收问卷32份,有效问卷30份,回收率为84.21%,问卷有效率为93.75%;发放企业问卷65份,回收问卷57份,有效问卷55份,回收率为87.69%,有效率为96.49%。
从学校方来看,针对“您认为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的合作态度如何?”的回答是:比较愿意占56%、非常愿意占17%、因专业而异占17%、不太愿意占10%、不愿意占0%(如图1所示);从企业方来看,针对“企业是否应该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回答是:应该占57%、可以考虑占41%、不应该占2%(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学校方和企业方的意见比较一致,将近1/4的学校认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表现得不够积极,而有41%的企业认为,可以考虑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这表明: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是有基础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图1 学校认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意愿情况
图2 企业认为其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态度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原因在于:94.1%的企业是为了满足企业劳动力需求、80.4%的企业是为了优先选用优秀毕业生、58.8%是为了缩短新员工适用期、47.1%是为了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提升职工素质占、承担社会责任占25.3%、提高企业的社会声誉占17.6%、通过此举获得政府对企业额外支持占7.8%、慈善行为占5.9%(如图3所示)。可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主要是出于自身用人需求角度考虑的。
从学校方来看,学校认为,目前影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的因素如下:政府缺乏相关政策引导占83.3%、缺乏系统保障机制占60%、企业利益得不到保证占46.7%、缺乏合作机制占46.7%、学校配套达不到校企合作的要求占36.7%、缺乏合作平台占33.3%、学校培养人才不符合企业需求占16.7%、企业不愿意参与占10%(如图4所示);从企业方来看,企业认为,影响其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的因素如下:政府缺少优惠政策占80.4%、缺乏校企合作平台占39.2%、缺乏合作的保障机制占37.3%、缺乏合作运作机制占37.3%、企业因参与人才培养损失经济利益占35.3%、缺乏校企合作机制占25.2%、学校缺乏主动性占5.9%(如图5所示)。可见,学校和企业双方在缺乏政府相关政策引导、缺乏保障机制和合作机制、企业利益得不到保证这几方面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另外,学校认为,自身实训配套设施和学校培养人才达不到企业要求也是影响企业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图3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原因
图4 学校认为影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的因素
企业要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主要担心的问题有:学生安全问题占84.3%、学生管理问题占84.3%、生产效益问题占35.3%、设备损耗问题占15.7%、实习劳动报酬占13.7%(如图6所示)。因此,企业希望学校能够做好学生的组织管理工作占88.2%、做好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工作占43.1%、并做好对企业师傅的经费补助工作占21.6%。可见: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和学生安全问题也是影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图6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主要担忧的问题
在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希望:首先,政府能提供资源共享平台占76.5%、人才互动平台占72.5%、信息沟通平台占70.1%、中介协调组织平台占27.5%;其次,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主要为:税收优惠占92.72%、按人头给予实习补贴经费占89.09%、为宣传企业形象提供帮助,给予相关荣誉称号占54.55%、以奖代补,补助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教育费用占52.73%(如图7所示)。这表明:绝大多数企业都注重经济方面的利益,如希望政府给予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按人口给予实习补贴经费,但同时,企业也希望政府能够为其做形象宣传这样的无形资本的重要性。
图7 企业希望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措施
199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是我国唯一一部规范职业教育的法律。其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方面的规定不够系统和完善,对企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大多停留在“鼓励”或“倡导”的一般性号召上。[1]具体而言,它对于企业参与职业学校办学的有关规定只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可以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和其他教育机构的教师担任兼职教师”;二是学生和教师实习方面,“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接纳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学生和教师实习”。企业接纳学生和教师实习仅仅是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最为基础的层面,而就是这种最基础层面的参与也没有做出明确的、可操作的硬性规定。至于更深层面的参与和合作,《职业教育法》并未做任何论述。尽管近几年也出台部分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措施,如《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税发[2007]42号),但终因缺乏政策宣传力度和执行优惠政策的烦琐手续等,无法真正得以兑现。
这一点,在调研结果中也得到了证实,学校认为,影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的最首要的因素就在于政府缺乏相关政策的引导、缺乏系统保障机制,且学校认为,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政府立法,规定企业必须参与职业教育,以奖代补,补助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教育费用等。而企业认为,影响企业参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积极性因素主要为政府缺少优惠政策、缺乏合作保障机制、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损失经济利益。企业也希望政府能够实施税收优惠、按人头给予实习补贴经费、以奖代补,补助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费用等。可见,学校方和企业方均希望政府能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和保障机制来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校企双方作为不同的利益体,从学校方来看,学校意在实现人才培养,合作主要想解决教学改革指导、为教师提供下企业锻炼的岗位和机会、实训设备不足、学生就业渠道等问题;而企业方来看,虽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动机主要有降低成本、招募员工、建立公共关系、社会公益服务等经济动机和非经济动机。[2]但其首要的任务必然是以赢利为目的,重在用工,与学校合作往往注重于用工层面。校企双方在这种目标取向上的不统一,直接导致了实习生轮岗难以实现,“顶岗实习”陷入“用工替代”的尴尬境地,企业师傅指导也因师傅自身有生产任务,不可能全身心为指导实习生而耽搁自己的生产,影响自身经济利益,从而导致了师傅的指导流于形式,缺乏责任与义务,最终影响了校企合作深入和效果。
从企业合作意愿角度看,半数以上企业都愿意在更深层次与学校开展合作。但是,现有学校与企业合作大多数只停留于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而其他企业愿意合作的项目如联合科技攻关解决技术难题、委托学校进行员工培训等项目尚未很好地开展起来,主要原因在于学校缺乏开发这些项目的潜能。从企业对职业教育人才需求的满意度来看,虽然有的地方企业里有过半的员工是职业学校毕业生,但从企业对这些毕业生的评价来看,满意的仅占了11%,而不满意的超过了满意的比例占13%,认为学生流失率高、思想波动大、随意跳槽现象突出、不能直接上岗,需要重新培训、怕吃苦等。可见,职业学校培养的技能人才质量与企业用人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科研技术方面也很少能为企业提供其真正需求的东西。这些应该是影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的最关键的因素。
“高素质”的职业教育师资是指师资的素质不仅包括良好的教学积累,而且包括良好的技能积累,即“双师型”教师。虽然一些学校能报出许多“双师型”教师的名单,但真正“实践型”的双师型教师甚少,不能满足教师在校企合作中既是教师又是师傅的角色要求,这已成为当前深入进行校企合作的“软肋”。
从目前情况来看,尽管对专业课教师进企业实践锻炼有明确要求,但实际操作过程中问题重重:(1)因涉及企业自身包括商业机密或利益等问题,决定了企业不可能接受教师深度介入企业;(2)教师自身技能水平与企业岗位要求仍有较大差距,企业为教师安排合适的岗位存在难度;(3)实习指导教师工作量大、数量偏少、质量偏低,也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导致实习指导教师缺乏动力,实习指导质量降低。
从校企合作的渠道调研来看,通过政府搭桥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的比例非常少,校企双方合作越来越倾向于个人情感层面的帮扶状态。学校生源供应情况和企业岗位需求信息不能在第一时间进行匹配,导致学校的需要企业不了解,企业的需求学校不明白。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还处在初级阶段,基本上靠学校自己的力量,通过私人关系与企业进行沟通,耗费精力比较大。对此,学校和企业也希望政府能够提供校企合作平台,每年召开校企合作推进会,促进校企双方信息互动、资源共享、人才互动。
目前,实习生管理难度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习生年龄。未满18周岁不能签订劳动合同,给管理带来难题;(2)实习协议书。全国没有统一协议书格式与内容要求,缺乏法律保障,学生与学校权益不能很好的维护;(3)实习生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4)实习生费用。实习生进入企业实习会产生各类费用,如保险费、体检费、劳动报酬补贴、工伤费等,这些费用由谁支付,按照什么标准支付等问题没有具体操作措施,也没有相关法规文件参照。而且,学校为了“顶岗”而“顶岗”,岗位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专业脱节,导致学生对顶岗实习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另外,某些合作企业管理不规范,没有按《劳动合同法》保障学生实习期间的权益,学生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无法接受,使得一些学生和家长对此产生怀疑,造成不良影响。
企业是否愿意参与职业教育,是否具有持久性,关键是激发企业自身的内在需求和主体意识。科学合理的利益激励机制,对于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具有重大意义和导向作用。
国家在法律和政策上的支持是校企合作的第一推动力。尤其是在目前校企合作还需要深化发展的时期,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领导、引导、指导和管理角色不可或缺。政府应当发挥行政职能,在资助、评估和统筹协调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1.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校企深度了解。调研显示,企业希望政府能够为校企合作提供信息沟通平台、资源共享平台、人才互动平台。因此,要搭建学校与企业平等对话,互利双赢的对话协作平台,强化部门协调,强化行业指导作用。浙江省应建立省政府层面的教育与行业企业对话协作机制,为校企双方提供信息沟通平台、资源共享平台和人才互动平台等,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搭建平台,最终提升我省校企合作的层次和水平。
2.制定资金扶持政策,推进政企校共同分担。一方面,政府要通过专项补助或长期贷款等形式给予企业在职业教育投入上必要的资金扶持;另一方面,政府要建立校企合作专项资金,主要资助企业的兼职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教材建设。此外,在现有的政策体制下,积极探索建立政府、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职业教育经费分担的机制。
3.制定相关激励政策,解决企业动力不足问题。要想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必须给予企业足够的经济刺激。在对企业希望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调研时,企业主要希望政府做如下事情:以奖代补,补助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费用;给予税收优惠;按人头给予实习补贴经费。因此,政府要加强经费、资源、信息的统筹,协调全局和局部利益、企业和学校利益,制定配套的优惠政策或激励性政策。如依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贡献大小,对其进行相应的政策照顾、税收倾斜和相关费用减免;完善职业学校校办产业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制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奖励政策等。
4.发挥政府公信力,保障各方利益。政府在校企合作中应当以领导的身份出现,充分扮演行政干预角色,积极发挥互动作用,有责任建立平台,制定相关利好政策,搞好服务,鼓励企业参与教育。如完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明确企业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法律责任;完善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中的管理与监督制度;出台规范实习生管理的文件;建立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评估机制;完善与落实市场法规,避免企业投入后人才的流失等。
5.建立相关协调服务机构,提高合作的长效性。校企合作的过程实质上是校企之间寻求各自利益的过程。合作者的选择,既可以通过双方商谈直接合作,也可通过中介服务机构来实现合作。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通过服务机构来实现合作更具有规范性、持久性,在法律上也有相应的保障。如建立校企合作的促进机构;建立职业教育合作委员会;建立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平台网络服务系统等。
6.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引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1)政府要加大对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企业进行表彰,为宣传企业形象提供帮助,给予相关荣誉称号;(2)政府要向企业宣传参与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从人力资源开发和储备需要、时代要求、社会责任、企业战略发展的高度,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自觉性和责任感;(3)要通过多种方式,宣传参与职业教育企业的成功经验、做法和受益情况,引导更多的企业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
职业学校作为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应切实了解当地企业的具体需要,研究并解决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只有帮助解决好企业所担心的现实问题,才能建立双方长期的合作关系。
1.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企业优质人力资源需求。从企业反馈的信息来看,学校目前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得到的评价并不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也不高,满意的仅占了11%。质量是生存之本,只有提高了质量,培养的人才能符合企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企业才有可能真正原意参与到职业学校办学中来。而人才培养质量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需要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明确培养目标、调整专业结构布局、改革教学理念、课程结构等方法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2.增强自身服务能力,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为企业提供更先进的科技服务是企业发展壮大的直接生产力。包括加强与科研单位联合,进行技术开发和式艺革新,技术服务和交流,也即要建立一个与企业合作的技术开发平台,以技术为校企合作的结合点,综合技术的研究、培训、推广和服务四个基本要素及其功能,融合校企内部相关技术资源,在应用于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学生技能的培养、以及课程体系的改革的同时,把技术成果转化为企业生产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3.做好学生实习管理工作,减少企业担忧。学校要切实做好学生的各项实习工作。根据专业需求建立学生见习实习、生产实习、定岗实习方案,特别是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是学校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成为社会人的角色转变期和适应期。因此,学校要重视学生第三年的实习管理工作,联合企业共同管理学生。
4.承担企业员工培训,降低培训成本。根据企业的组织特性,职业学校应清楚地认识企业的需求并考虑如何为企业做好服务,开展互利共赢的合作。[1]如在调查中了解到,多数企业还表示很希望学校为本企业员工提供培训。职业学校可以发挥学校资源优势,对企业在职员工进行对口培训,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也减轻了企业员工培训成本,符合企业经济利益。
5.加大宣传力度,满足企业长远利益。通过校企合作,宣传企业在合作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成长,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能力,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积极作用,既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又提升企业的良好形象,提升企业品牌的影响力,这个符合企业的长远利益。
1.企业应树立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责任心。职业教育中的合作教育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企业应该树立更长远的发展战略和高层次的价值观,帮助学生提高职业能力,尤其是大企业,应该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推动校企合作向更高的深度和广度发展。而当前,不少企业对人才培养成本还缺乏深刻、长远的认识,只想“伸手要人才”,很少或根本不想“参与培养自己所需的人才”,没有认识到企业是职业教育的直接受益者,企业有对职业教育投入的责任。随着浙江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技术结构从劳动密集型转移到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会更加明显,而且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更多的表现为人力资源上的竞争,这就需要企业注重对人才的投资。因此,企业应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这一问题。
2.企业要更多地参与合作教学。企业在合作教学中,不能简单地投入设备或提供实习岗位,而应更多地参与到教学各个领域,在使用学校提供的具有一定技术和技能的劳动者的同时,和学校一起帮助学生获得直接的职业实践经验、与用人单位一致的管理经验、明确的职业定向,使职业学校成为既是学校又是企业的生产型学校,使企业成为既是学校又是企业的学习型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为企业职工接受继续教育创造条件。
3.企业要建立和完善企业学生实习制度。目前,大部分企业出于节省人力成本的原因,对实习生的安置原则是哪些部门缺人,就将实习生分到哪里,而不能做到定期轮岗实习,管理性岗位的实习更无法落实。企业缺乏对学生负责的相应的实习生分配和管理计划;从企业自身而言,也需要建立和完善接收学生实习的相关制度,特别是对学生的实习管理和劳动保障等方面均应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和管理规范,确保该项工作能在企业顺利地进行。
[1]毕恩兴.强化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之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12(2):149.
[2]张凤娟,陈龙根,罗永彬.美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机与障碍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