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爱霞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现代意义上的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开启了其创建发展的历程。在此期间,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获得了蓬勃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为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与此同时,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也暴露出若干问题和困境:(1)办学理念滞后。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发展中存在的首要问题即是办学理念滞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这主要表现为开放理念的“缺场”、人本理念的缺失、服务理念的匮乏及“计划”理念的桎梏。(2)办学重点模糊。在究竟以学历教育还是非学历继续教育作为办学重点上,目前,很多办学机构定位摇摆不定、模糊不清,不少普通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实质是有其名而无其实,纵使广播电视大学也遭遇了“应该继续以培养高等学历教育毕业生为主要使命,还是应该转而以提供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机会和服务为主要任务”[1]之类的困惑。(3)发展模式失当。一段时间以来,重规模扩张而轻质量提高、重外延发展而轻内涵建设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致使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发展道路坎坷波折,并制约着其稳定和可持续发展。(4)管理体制僵化。近年来,我国着手建立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此举总体上说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统得太死、包得过多、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局面尚未得到彻底改观,管理体制僵化仍是束缚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发展的一大瓶颈。(5)发展机制不畅。当前,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等不够畅顺也是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急需破解的“痼疾”,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的发展机制创新可谓任重而道远。(6)办学手段落后。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的信息化进程还相对滞缓,一些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函授(夜大)教育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改造举步维艰。广播电视大学等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远程开放教育、探索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和终身教育体系等方面,尚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
应该说,上述问题和困境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阻碍了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在社会全方位转型的今天,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亦只有谋求转型与创新,才能真正克服自身发展中的积弊,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发展至今天,既拥有诸如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等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遭遇到多重现实挑战:(1)市场经济的挑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面临着资源配置手段、竞争性运行机制以及法制保障等诸多挑战。(2)开放社会的挑战。我国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的转型必然会对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的发展形成冲击和挑战,这集中体现为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不应该也不可能再实行关门办学、封闭办学,而应在办学目标、办学对象、办学体制、办学形式等方面实行对内和对外的双向开放。(3)异质社会的挑战。在整个社会由单一走向多样、从同质趋向异质的大环境下,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多元异质的特征尚未充分彰显,多元化、异质性仍应成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的不懈追求。(4)信息化的挑战。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能否顺应信息化的大潮,在教学和管理等方面加强信息化建设,改善信息化办学条件,提升信息化办学水平,是摆在其面前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5)全球化的挑战。面对全球化这把“双刃剑”,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需要认清其双重效应,并努力做到趋利避害。(6)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挑战。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在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发挥了不可低估的历史作用。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也对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的办学功能、办学重心等形成了一定挑战。
贝克(K.N.Beck)在回顾与总结成人教育机构的发展历程时曾指出:“压力下的创新与重组可能成为机构生存的需要。”[3]同理,在外部社会的挑战和压力下,或者说为应对外部社会的挑战和压力,转型与创新也成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的迫切需要和期待。
创建于19世纪中叶的国外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在其发展与变革的进程中,呈现出如下特点:(1)日趋多样的办学类型。国外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类型相对多元,既有独立的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也有附属于大学、学院、各种远距离教育组织、社区组织、工商企业、劳工组织、宗教机构、专业和行业协会等的成人高等办学机构;既有赢利性办学机构,也有非赢利性办学机构;既有传统学校型态的办学机构,也有空中学校和非学校型态的办学机构。(2)个性鲜明的办学特色。从创办之初,国外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即呈现出比较鲜明的特色。一方面,表现在与普通高等教育办学机构相比,国外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在办学目的、办学形式、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及评价标准等方面都具有自身特色;另一方面,不同国家、地区和类型的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也多基于自身的特点和需求而风格各异。(3)质量为重的发展模式。在推进办学机构数量扩大的同时,国外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更切实把办学质量视为机构发展的“生命”和“灵魂”,积极通过优化师资配置、重视课程建设、完善教学手段等措施保障和提升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4)高度自治的管理特征。不论是私立还是公立的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都具有较大的自主权。在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内部,诸如大学或学院的继续教育学院,也基本都能实行自主管理。(5)灵活应变的办学策略。随着社会政治、经济、人口以及科技的发展变迁,多数国外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都能在规模及形式等方面适时而变,以更好地因应社会和成人自身发展的需求。
综上,国外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起步较早,发展也已相对成熟。认真研究国外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借鉴参照国外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的先发经验,积极利用“后发展效应”中的“后发展优势”,主动实行转型与创新的战略决策,加快自我更新、完善的历史进程,乃是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的理性之举。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的转型与创新,不只是摆脱自身发展困境的唯一出路、应对外部挑战的迫切期待和借鉴国外经验的理智抉择,也是相关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理论启迪的正确答案。特别是,组织变革理论、系统科学理论、生态科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为我们揭示了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转型与创新的内在必然性和客观必要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近几十年来,人类社会组织经历了巨大变迁,这就要求组织管理工作和组织形式必须及时进行变革和创新,从而提高组织的效能,由此,组织变革理论得以产生并快速发展。在组织变革理论视野中,现代组织是一个开放的、运动的系统。在某种意义上,所有的组织都处在一个变化的环境中,而且其本身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变革性成为组织特质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组织变革理论,组织变革的内容主要包括任务、结构、技术、人员等变量,并且,它们是互相牵制的,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发生变化,都可能诱发其他变量的变化。组织变革理论告诉我们,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使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面临的挑战与契机并存。因此,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必须理性地认识自身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并做出积极的变革回应。此外,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的变革与创新应是一个涉及多重因素的系统工程,需要多角度、全方位地推进。
系统科学中的系统论、耗散结构和协同理论在物理学、化学、社会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也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的转型与创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系统论的观点审视,系统的整体性、关联性、平衡性等特点都决定了转型与创新已成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要。比如,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我国社会大系统所发生的转型与变革,也迟早会对其产生影响,并需要其做出相应变革。从耗散结构和协同理论审析,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应该是一个与外界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开放系统,其转型与创新是内外部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以及相互协同的必然。另外,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既应关注“线性”、“平衡”状态和过程,更应放眼“非线性”、“非平衡”状态和过程。例如,在继续推进传统成人高等学校发展的同时,亦应加强开放大学、社区学院、企业大学等远离平衡态的非传统学校形态办学机构建设。
自1917年格瑞尔(J.Grinell)最早在生态学中使用生态位概念至今,生态位已逐步演变为生态学中的一个基本理论,并形成了生态位分离理论、生态位扩充理论、生态位协调理论、生态位优化理论等分支理论。其中,生态位分离理论的要点是,在一个特定环境下生存的物种如何合理地利用资源,避免竞争排斥,实现物种间的共生。生态位扩充理论是指物种为了利用好其周围的资源,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最终实现生态位态势的增加。生态位协调理论主要强调物种在生态系统内的某一特定条件下能够彼此合作或相互依存,从而促进物种间彼此生态位的独特性与稳定发展。生态位优化理论主要强调物种首先必须发挥其自身优势以及存在的潜在优势,通过对影响物种生态位的“环境因子”的整顿和改善,从而优化自身的生态位。从生态位角度来看,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也是一个层次类型纵横交错、错落有致的“生态系统”。因此,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应该也可以借鉴或遵循生态位分离、扩充、协调和优化原理,减少生态位的重叠以及防止生态位错位,通过把握重点不断创新来寻求、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构筑其核心竞争力,唯此,才能真正形成并拥有最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生态位。
[1]丁兴富.从超级巨型大学到一流开放大学——中国广播电视大学30年发展历程回顾与未来展望[J].开放教育研究,2009(5):13.
[2]何爱霞.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的嬗变及趋向[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4):26.
[3]Kenneth N.Beck.A Historical Analysis of an Adult Education Institution[J].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1969(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