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化 移,柳 燕
日本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于明治维新时期。在形成初期,日本大力学习西方职业教育经验和方法,加大职业教育立法和投资力度,迅速建成多层次、多类型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随着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国家对职业教育先后进行了三次大的改革,从而形成了今天适应日本经济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入21世纪,我国虽然加大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力度,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技术应用型人才,但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通过借鉴和吸收日本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和方法,以期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日本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形成到今天,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为适应劳动力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国家不断地对职业教育体系进行改革和完善。从整体上来看,日本的职业教育体系比较规范、完整,多种办学模式并存、教育与培训并举,企业培训占主导地位。现行的职业教育体系包括学校内的职业教育、企业内的职业训练和公共职业训练三大部分。其中,职业学校教育由文部省管辖,企业内的职业训练和公共职业训练由劳动省管辖。
学校内进行的职业教育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其中,中等职业教育有职业高中、综合高中职业科、各种学校、专修学校;高等职业教育有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其中,职业高中只开设职业科,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为3年,学生毕业后一般直接就业,成为初级技术人员和技工。“各种学校”是对授以一技之长的各类学校的总称。各种学校规模小,大多是私立的,招收初中毕业生,学习年限1-3年。从1976年起,一部分各种学校升格为专修学校,开设有三种课程:高等课程、专门课程和一般课程;每种课程招收学生的要求和修业年限不一样;专业设置多样化。
日本高等职业教育中的短期大学创建于1950年。此后,不断发展壮大,成为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短期大学以私立为主,修业年限2-3年,由于所设专业偏重人文类,女生占绝大部分,为社会培养中级技术人才。1961年,创办了高等专门学校来满足日本社会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高等专门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五年制,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根本目标;课程设置合理,既有相当的专业课程,又有适量的公共课程。专门学校为完善日本高等教育、构建普通教育与职业高等教育双轨体系、实现终身学习社会的目标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日本企业内的职业培训系统十分发达,是日本职业教育中最具特色的教育形式。绝大部分的大型企业都有相当完备培训体系用来培养新招员工及提高老员工的素质,贯穿于职工初进企业到退休的整个过程,为促进日本教育的终身化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日本企业内的职业训练体系比较完备,初、中、高级三个级别。根据员工的层次选择不同的培训级别。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可以用“在生产中教育,在教育中生产”来形容它,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同时也是学校职业教育的一个补充。职业培训不仅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还重视职工的道德教育,用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来熏陶员工,增强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工作热情。
公共职业训练也是日本具有特色的职业教育形式,简单地说,就是社会上办的职业教育。日本的职业训练制度最初是作为解决失业问题的对策制定出来的。公共职业训练主要有五种类型:养成训练、提高训练、能力再开发训练、对残疾人的职业训练和对职业训练指导员的训练。各种培训由国家和都、道、府、县设置的公共职业培训机构举办。
公共职业训练的目的在于“发展工人必要的职业能力,促进工人职业的安定和地位的提高,发展社会经济”。公共职业训练培训标准统一、行政体系健全、训练经费充足、训练机构众多、注重师资培养和科学研究,作为学校内和企业内职业教育的补充,对日本职业教育乃至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日本推行“教育立国”,尤其重视与产业界联系密切的职业教育,经过不断地尝试与完善,形成了一套具有日本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笔者将日本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日本每一次职业教育的改革都伴随着立法的实施和改进。1872年,日本颁布了近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学制》,对职业教育中的专门学校作了专门规定,这是首次以法令的形式对职业教育加以规范,体现出日本发展职业教育的愿望,并朝着适合国情方向发展。随着职业教育的成熟,日本又不断地修改立法来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20世纪初,日本修改了《实业学校令》,《工业学校规程》等一系列规程,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加强道德教育。二战后到70年代,日本职业教育立法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大规模的改革。期间创立了一批短期大学,并制定了高等专科学校、短期大学、专修学校的设置标准,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技术型人才培养。除了对学校设置一些法律法规之外,也重视对职教师资、职教经费和有关职业训练的立法。21世纪,为适应时代的变化和教育的新发展,日本制定了《二十一世纪教育新生计划》,将职业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
日本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力度一直很大。公立职业院校的经费来源基本都是政府拨款。1990-2003年国家给予职业学校的投资从2002357百万日元增加到2959287百万日元。除政府对经费大力投入外,还鼓励民间团体和个人捐款,同时采取法规规定企业承担一部分教育经费。在企业内的职业培训中,企业对员工的职业培训的投入非常大。根据2008年日本雇佣能力开发研讨会对教育培训市场资金投入的推算,在总计投入的1兆7500亿日元中,企业投入8800亿日元,占全部的50.3%,比财政投入多40个百分点左右,比个人投入多10个百分点。
日本推行多种模式办学,有学校内的职业教育、企业内的职业训练和公共职业训练,形成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学校内的职业教育一般是培养刚毕业想继续升学的学生;日本劳动者强大的职业精神很大程度来源于学校内的职业教育。企业内的职业训练则是从新员工到退休员工各种类型、各层次的员工的培训;企业培训特别受日本的重视,把人的培养视为生产竞争的关键。在推行终身教育的背景下,日本企业开展了工人教育、技术人员教育、管理人员教育和领导人员的教育;教育内容分为智能教育、技能教育、感性教育,并根据这些内容分别实施独特的教育方法。公共职业训练培养工人必要的、企业需要的职业能力。日本的这些办学模式,各自承担着为国家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以后,为了使学校培养出更符合产业界需求的人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产学合作的教育制度,使产学结合制度化,培养出更能适应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人才。日本的“产学合作”包括高中和大学同产业界的合作。
高中阶段的“产学合作”主要是定时制高中和函授制高中同企业的合作,合作形式多样,学员在对方所学的课程,产业界和学校互相承认。大学阶段的“产学合作”的形式也很多,如产业界向学校投资、企业和大学在人员上互相沟通和交流等。“产学合作”既利用了产业界的技术力量和实训场地,还发挥了学校老师的作用,从而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效率,同时,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更能适应企业的需要,实现产业界和学校的互利、共赢。
日本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制定和管理职业资格和技能认定,职业资格可以通过资格鉴定考试和免试认定。不同省、厅管理的职业资格取得方法、考试资格、免试认定条件都不相同,其职业资格名称也不一样。在各种职业资格认定中,学历、实际工作经历、拥有其他资格、参加职业培训起着主要的作用。另外,日本的职业能力评价制度也有很大的影响力,而技能鉴定制度是职业能力评价制度的核心;劳动省在国家的人力资源发展任务分工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在日本企业中,职业资格证书犹如毕业生的一个“通行证”。因此,日本职业教育把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作为学生努力学习的一个推动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一方面可以促进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就业和提高技术人才的水准和服务品质。
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晚,从1999年后才开始大规模快速发展,虽已经历多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研究者说过,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职业教育模式的形成,都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模式、福利制度、产业结构、就业情况、文化等社会要素有着极为复杂和密切的联系,而我国现有的职业教育体系与当前社会特征不是很相契合。职业教育存在层次缺失、中高职定位不清、阶段不完整、纵横衔接不畅、职前职后难以一体化等问题,影响我国职业教育的进步。通过分析日本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现状和特点,结合我国实际,笔者总结了几点启示。
我国企业本位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先天不足,后天营养不良”,学校本位职业教育在我国占主体地位,加上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职业流动性大,行业、企业不太可能承担主要的职业教育责任,这时政府应该发挥主体作用。政府不但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还要鼓励有能力的个人及团体支持职业院校的发展,同时也要在政策上给予支持。职业教育为国家培养实用人才,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为国家创造财富、增加财政收入;同时,职业教育的发展也需要国家投入一定的经费来支撑。例如,为职业院校培养优质的师资,建立实训基地,提供更多的国家奖助学金,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等,来吸引更多的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国家尤其要重视对贫困地区的经费支持,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区域协调发展。
“十一五”以来,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繁荣经济的一项重要举措,要求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国家虽然重视职业教育,但是没有系统的职业教育法规体系来作为保障,在政策上,仍缺乏相应的国家职业教育制度。要解决职业教育重大体制建设的问题,必须要有一整套完整的国家制度用以支撑。目前,我国还未形成支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完整的国家制度。我国应将教育与培训整合,采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促进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整合,技能证书与专业证书整合,完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规范职业资格认定制度。建立一套以法规为基础、具有强制性、规范性、操作性和保障性的国家层面的制度和政策。
职业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类型,不以学科为导向,主要应面向岗位群,面向生产一线培养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所培养的专业人才能够将工程方案或图纸转化为产品,是技术实时型和操作型人才。根据我国的市场需求,在人才培养类型上,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的人才应当是“专深型”的,而不是目前的“普通型”。但在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定位不够清晰,尤其表现为中高职培养目标不明确。随着经济的发展,根据“职业带”理论,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分工在发生变化,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做相应的调整。①要明确中高职的培养目标,结合市场需求和自身特点来设置专业和课程。
职业教育的特点是面向产业、面向市场,直接为经济发展服务,然而我国职业教育在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问题上难以协调。如何处理好产、学、研这三方面的关系,是现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校企合作办学在我国很多高职院校都实行,并有相当的成效,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但是,由于起步比较晚,与国外相比,我国校企合作仍处于较低水平。为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我国应借鉴外国成功经验,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办学的力度。在政策上建立激励机制,让企业深入参与职业学校办学过程,形成互动、双赢的校企合作体制,使“学校学习”与“职场学习”真正紧密结合起来。政府的桥梁作用是产学研合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政府通过政策对产业加以扶持,积极促进大学、职业院校与企业建立共同研究制度。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发表了题为《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自此,终身教育理论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思想潮流,各国把终身教育作为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和教育的改革方向。2005年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建立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的‘立交桥’,使职业教育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促进学习型社会建立。”我国在构建终身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教育体系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双重制约,面临一些难题,存在结构缺陷、制度环境和运行机制不健全、调控手段不够等问题。
吸收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将终身教育理念融入高职教育体系,是21世纪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我国绝大部分高等职业教育只限于专科层次,学制为2-3年,没有本科以上的职业教育。专科高职学生想继续学习,只能升入普通本科院校而放弃职业教育,造成职业教育规模的缩小。缺少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来衔接目前的高职教育,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一个突出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考虑在现有的高职教育体系中建立终身学习的机制;发展多层次、多类型的高等职业教育,实行弹性学习制度;发展本科甚至研究生学历的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把职业教育看成是支撑其经济发展的坚强柱石。吸收日本职业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吸收不是照搬其模式,而是要了解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分析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日本的经验做出适当的取舍来进行借鉴。
注释:
① 职业带”理论以工业职业领域为例,将工业技术人才应具有的知识结构和操作技能结构用一个连续的“职业带”来表示。(胡永信,白义.借鉴“职业带”理论设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J].教育与职业,2007.)
[1]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333-334.
[2]张玉琴.中日职业教育区域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2005:254-257.
[3]桑凤平.日本职业教育促进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其借鉴[J].教育研究,2012(6).
[4]石伟平,徐国庆.世界职业教育体系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