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彦
学校的发展,教师是关键。职业学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在新一轮的国示范创建,精品专业、精品课程等项目的验收中,占比越来越重。即使在地方性综合评估,或暑期招生宣传方面,具有一支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也是一个极大的亮点,既是体现“职教姓职”的有力依据,也是践行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发展策略的重要保障。
现在很多地区都要求职校生在毕业时拥有双证甚至多证,这就涉及到技能考核的问题,“双师型”教师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就是要求能够出色的完成一轮实习指导,包括从初级、中级再到高级的循环,只有能够出色的完成实习指导的任务,才能说是具备了合格“双师型”的基本素质。
在这项能力的要求上,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1)与专业理论课程的衔接。可以通过参与每学期初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参与校级或县市级专项课题研究、参与“五课二评”或“信息化”比赛的方式得以提高;(2)以指导工种的工考合格率为指标,作为教师考核的相关依据,使其在一定时期内能迅速了解该专业领域的教学与实训要领,掌握专业发展与课程体系、实训工种(项目)之间的关系。帮扶与塑造并举,为教师在基础层面上成为一名“双师型”教师提供条件。
创设条件,搭建平台,让教师在各级技能竞赛中,个人参与或指导学生参赛,是一名优秀“双师型”教师必须经过的历练。
从竞赛的过程看,教师从平时的技能实训过程中,遴选符合比赛项目要求的学生,进行三个月到半年不等的兴趣小组训练。之后是校内竞技,县市级比试,大市级选拔三重考验,能脱颖而出的,还将沿着省赛、省赛后选拔、国赛前集训、国赛的路子一直向上走,教师自身得到的锻炼也会延长。从辅导参赛的内容与技巧看,刚入手时的兴趣小组训练,是从基础工种的初级、中级技能考核为主,注重学生的基本功培养。在参加县市级比赛前后,则是以单位时间内完成任务的质量为依据,少出错,能创新。进入大市级与省赛阶段,更是以学生基本技能掌握的扎实程度、综合运用能力为考量。不同时期的侧重点不等,给教师自身能力与辅导技巧也会带来不同的要求。因此,只有在竞赛领域,才能促使教师在本专业领域向更深处研究,促使教师向跨学科延伸,让教师从辅导工考的单一技能,向指导竞赛的综合运用方面跨越。同时,教师在指导竞赛过程中,必须摈弃单兵作战的方法,与教研组同事一并研究,与跨校同行作比较,甚至部分项目为几位教师的协同指导,考量教师的协调能力。
在这一方面能力的培养上,学校要在提供竞赛训练条件、参赛信息、外部因素等方面作综合考虑,客观的提出竞赛成绩要求,要看到教师在接受任务之后的个人成长,肯定其在该领域所作出的研究,绝不能有短视速成的要求,不可将成绩论作为唯一的考核。这样才具备一支“双师型”队伍的雏形,将教研组向专业组、项目组作演变,让一个小组的若干名教师都能逐渐成为文武双全的“双师型”教师。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专业课程的教学被分隔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部分,教学上自成体系、互不相干;时间上分段实施、相对脱节;人员上分工明确、不相往来。客观上呈现出的是理论先于实践,总强调先有理论教化才能有实践的训练;专业理论游离于技能实践之外,教学效果比较低下;技能实践无法得到专业理论的支持,技能很难得到进一步提升。
传统的教学模式并非一无是处,但它最大的不足之处是在于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与理论游离,目前的主流观点是,技能实践应当以专业理论为基础、专业理论应该以实践为支撑,两者紧密结合、无缝兼容,互相衔接、互相渗透,技能实践需要理论层面的支持和指导,专业理论需要技能实践来验证和解释,这就是所谓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简称“理实一体化”。这种模式更侧重于贯彻“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职教新理念,更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和可持续发展。[1]具体来说,可以总结为四句话:灵活衔接,边会边懂,精讲多练,分层过关。
“双师型”教师能熟稔“理实一体化”教学精髓,在教学计划制定、教学组织安排、教案学案编写、教学反思评价等方面,不断尝试,勇于创新,从单一课程到若干课程的串接,从实践知识向岗位能力的过渡,从专业技能向职业素养的培育,成为专业建设的主心骨,成为支撑学校发展的核动力。
事实上,目前从理工类高校毕业的职教师资,基本上都会拥有1~2张技能等级的证书,初级是早已淘汰,中级都嫌不够,几乎是清一色的高级工,少数地区甚至出现了令人惊叹的技师级别。这些即将走进职校的准教师队伍中,究竟有多少人真正具有高级工、技师的水准呢?如果真正按照技能考核的标准,相信能够达到中级工的也没有几位,更别说高级工、技师了。所以,具备扎实的技能教学水平,与出具高等级的技能证书,要区别看待。
近年来,“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已经成为重点职校评估、骨干专业建设、学校升级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教育行政部门不是研究如何花费大力气去提升职校师资的建设质量,而是简单地用高级工比例、技师比例来衡量一所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正是这种自上而下的形式主义导致了“双师型”队伍建设过程中的“浮躁”和“虚无”。
在很多地区,教育行政部门会联合劳动部门组织所谓的高级工研修班,通过一个月甚至更少的时间,批量培养或者说是快速制造出皆大欢喜的高级工,更有少数教师从边远省市“购买”毫无含金量的技师证书。“双师型”队伍中高级工、技师的数量并不能说明一切,某些快速“成才”的高级工,并不受到职校的欢迎,毕竟他们除了一张空证书之外,并没有拥有与其证书相符的实践技能。希望教育行政部门充分注意到“双师型”教师的技能与证书脱节的情况,及时创新评价体系和考核指标,去除表面化、简单化的高级工和技师比例,更注重质的内涵。
在目前培养“双师型”的实践中,有些职校为了快出成绩、早出成绩,将培训机会、竞赛机会、各种荣誉集中到个别教师的身上,目的当然是为了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打造出“名声在外”的技能教师,学校领导也是面上有光。不过,这种情况并非是好现象,将有限的资源过分集中于少数教师身上,如果把握得不好,很容易会导致各种矛盾,如比较常见的调离,那么该校的实习、竞赛等成绩就会一落千丈。
处理好培养骨干教师与提高群体素质的关系,既要重视能够出成绩的“点”,更要重视“面”,这样才能培养出千千万万的初中级技能人才。对于相关的教师,可以选送相关理论教师参加高级工甚至更高一级的技能培训,对于暂时不具备实践技能的教师,要求他们明确各自的技能方向,向某个目标努力;对于现有的实习指导教师,可以要求他们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拔高,如中级工向高级工努力、高级工向技师努力,通过相关考核后,全额报销各项费用[2],进一步壮大“双师型”教师的队伍。
当然,“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既需要外部环境和硬件的保障,也需要一定的培养时间,如果在职教内部无法短时间内得到解决,我们也可以尝试从社会招聘,然后进行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方面的培训,这样可以拓宽“双师型”队伍的来源,也可以提高培养速度。
[1]周元春.以行动为导向的“双师型”师资培训设计与实践.职教论坛,2013(7):67-69.
[2]周报春,周秀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探析[J].职教通讯,2012(14):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