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优
“幽默”两字最早是由林语堂引进的。他说:“俏皮到了冲淡、含蓄而同情的地步,便成了幽默。幽默是轻轻地挑逗人的情绪,给人以舒适、快慰的感觉,好的幽默则是人的文化与智慧的体现。”“幽默”在《辞海》中的定义则是:“一种艺术手法,以轻松、诙谐、细腻但又含有深意的笑为其主要审美特征,表现为意识对审美对象所采取的内庄外谐的态度。”
幽默广泛存在于社会中,如漫画、笑话、相声、妙语,等等。幽默能带给人们欢乐和思考,一个具有幽默感的人往往更受欢迎。在课堂上也是如此,一次恰当的幽默教学不仅可以达到调节气氛、引起兴趣、激发创造力的作用,而且可以进行相关知识的巧妙渗透,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幽默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设计与运用是指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为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积极性,营造活跃的氛围,增强教学磁性而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幽默教学可以使授课内容更加浅显生动,使知识之间融会贯通,让师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顺利达到教学目的。
幽默教学的理论依据最早可追溯到2 000多年前。孔子提出“寓教于乐”的原则,“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认为“乐学”是使学生实现学习目的的最佳境界。
前苏联教育学家斯维特洛夫认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风趣的语言,代替呆板的平铺直叙,对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活跃课堂气氛有着积极的作用。运用幽默能给学生一种轻松活泼的感觉,在这种感觉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
职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对缺乏,课堂自律能力也很弱。对职高学生来说,一次恰到好处的幽默能使情绪得到提升,课堂气氛也会为之活跃。不失时机地开展幽默教学,更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挖掘其观察力,丰富其想象力,激发其创造力,并能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
语文教师幽默教学的方法是纷繁复杂、灵活多变的,在运用时一要选择场合,二要关注情境,三要注意对象,使学生学中有乐、乐中求知、知中明理。
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主要通过口头传承的言简意赅的话语,多数反映生活实践经验。谚语大都用通俗诙谐的语句描述事物,生活气息浓厚,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如《萝卜》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吃了萝卜喝热茶,气的大夫满街爬”,教师在讲解时适时地引进一句宁波谚语“萝卜熟,医生哭”,形象生动,以略带夸张的手法引起学生会心一笑,此时再解释萝卜的药用功能就水到渠成了。
又如在布置写作任务《我的家乡》之前,教师先让学生搜罗宁波地方谚语,学生搜罗到了数10条,有“儿子要亲生,地要买东厢”,“东乡十八隘,西乡十八耷”,“河鲫鱼烤葱——五乡(鱼香)”,“瞎眼摇船——宝幢(保撞)”,“天童街,也勿坏,一条(da)溪坑一条(da)街,解开包袱换新鞋”等。通过耳熟能详的地方谚语的大讨论,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家乡的风俗,思考家乡的特点,燃起爱乡之情,在笑声中激起写作兴趣。
顺口溜具有即兴发挥的特点,如同增味剂,风趣幽默,通俗易懂。教师在课堂上适当运用顺口溜,既能化解师生冲突,缓解师生关系,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
如九月份天气较热,下午第一节课学生们的精神状态不是很好,于是教师一进门就讲了一句顺口溜:“夏天到,知了叫,同学们,睡懒觉。”立刻有同学反驳说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在睡觉,不应该“一棍子打翻一船人”;于是教师又及时地改口:“夏天到,老师叫,同学们,不睡觉。”学生在一片欢笑声中精神为之一振。
上课时尽管教师一再提醒,还是会有学生忍不住打瞌睡,此时教师故布疑阵,提问:如果学生可以分为3类,第一类是周五要被班主任留下继续学习的,叫“留学生”;第二类是家里有钱不爱学习的,叫“高才生”;第三类是整天上课打瞌睡的,叫什么生呢?”“特困生!”在一片哄笑声中打瞌睡的同学都纷纷抬起了头。
一个词语有固定的词义和感情色彩,如果将学生熟知的词义和感情色彩倒过来使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就叫“反用词义”法。此方法在具体使用时可分为两种类型,即“正话反说”和“反话正说”。“反用词义法”,往往包含强烈的语气,能阐发独特的意蕴,巧妙运用,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上课时看到学生心不在焉,教师可化严厉的批评为幽默的调侃,以该生为生活原型,为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加一横批——“身在教室心在操场”,对学生进行侧面委婉的批评教育。在讲解成语“贬词褒用”的现象时,教师以梁新记牙刷“一毛不拔”这一广告语为例,在笑声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广告语言是一个极为丰富的语言宝库,短小精悍,擅用修辞。因此,在讲解修辞时,可让学生从广告语中找素材,大量插入,代替死板生硬的理论讲解和题海战术,实现知识之间的互通。
如一句“新飞广告做得好,不如新飞冰箱好”,就能让学生明白对比手法的好处;讲到《台湾蝴蝶甲天下》一文时,以“送来凉爽,飘来幽香,带来愉快”(某矿泉水广告)的排比句式概括蝴蝶谷的环境特点,清晰呈现了排比的特点;在讲顶真这一修辞手法时,用“全球通,通全球”(全球通广告)这句话来说明顶真的特点。广告词的运用对吸引注意、加深印象有很好的效果。
在课堂上难免出现“卡壳”现象,气氛陷入僵局,此时如果采用“小用大词”法,幽他一默,则可起到振奋士气、凝聚人心的效果。
如一次上公开课提问,同学们生怕答错不敢举手,教师灵机一动:“同志们,困难在我们面前,党中央在看着我们,我们向来天不怕,地不怕,难到这道题就把我们这些十七八岁的小伙子小姑娘们难倒了吗?不,我们向困难宣战,克服它!”课堂气氛随之热烈了起来,难题迎刃而解。又如,在集体朗读时,大家情绪不高,为了调动气氛,教师说:“同学们,我们来组建一个合唱团,由我领唱,大家跟着唱。”同学们先是愣了一下,接着便领悟过来了,课堂的气氛也随之活跃了起来。
幽默具有很好的课堂效果,但幽默的使用者需要具有丰富的知识、稳定的心理素质、熟练的表达技巧,否则,容易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在使用幽默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不同专业、不同性别学生之间的知识层次、接受能力存在一定区别,教师在运用幽默教学时,应根据对象有的放矢,避免出现冷场、尴尬等被动局面的出现。有时教师也可在课前预设各种情境,事先想好对策,以不变应万变。
开展幽默教学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因课制宜。比如《合欢树》一文以追悼母亲为主旨,如果在作者沉痛的叙述中生硬地插入一些插科打诨的语句,则完全背离了原文的感情基调,此时教师无疑就是扮演小丑的角色,成为众矢之的。
幽默教学虽然会给语文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但是我们要注意适当运用这个“增味剂”,过犹不及,如果轻松幽默的味道太重,反而会遮盖了语言的本味,将语文课变成了小品课或相声课。[2]幽默对课堂教学来说是一个极为有用的教学手段,它能帮助语文教师产生课堂磁性,增加教师对学生的吸引力,它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在使用幽默时要注意方式方法,不可放得太开,否则,就有哗众取宠之嫌。
幽默教学需要教师有良好的功底,这就要求我们在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的前提下,广泛搜集材料,优化自己的教学风格,使幽默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武器。[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把幽默教学这一泉“活水”引入语文课堂,巧设计妙运用,使之成为完成教学任务的助推器、融洽师生关系的润滑油、激活学生思维的催化剂,职高语文课堂教学将绽放更迷人的风采。
[1]熊荣伍,张莲英.教师教学幽默语言运用的技巧与作用[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6(6):94-96.
[2]井含东.知之,好之,乐之——浅谈语文课堂幽默教学[J].教学实践,2011(5):141-142.
[3]曹建华,王勇.教学语言幽默七法[J].演讲与口才,2004(11):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