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春花
2006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要求全国普通高校按照《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的要求,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配备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所需的专用教室和器材,以保证公共艺术课程的开展。
公共艺术课程对提高大学生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具有重要意义。
早在2000年,邢莉和常宁生在翻译阿瑟·艾夫兰的《西方教育史》时就指出:“一些有识之士已经开始意识到,作为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和内容,艺术教育将是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的一个新的领域和增长点。因此,作为学校普通艺术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和重要环节,我国高等学校中的艺术教育正面临它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1]诚如邢莉和常宁生所预言,公共艺术课程对于当代高职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的作用。高职院校学生在参与公共艺术课程的实践中,可以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由此可见,开展公共艺术课程是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高职院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也是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能力是个体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以外,还应当积极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公共艺术课程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李岚清曾经说过:“艺术素质教育不是技术教育,不是抚琴唱歌,是人的素质教育,不是基本教育,是更高层次上的素质教育。”公共艺术课程可以突破高职院校“技术教育”的狭隘范围,拓展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他们的道德情操,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发展创新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提供保障。
和谐校园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它体现的是学校全体师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公共艺术课程在高职院校的开展,为高职院校提供了浓厚的人文艺术素质教育氛围,使得校园文化多姿多彩,充实饱满。公共艺术课程所倡导的艺术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使其表现出鲜明独特的个性。公共艺术课程将艺术实践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艺术,在艺术中回味生活,营造出一种适合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校园氛围。因此,公共艺术课程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保障。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是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开设的,但就已设置的公共艺术课程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课程目标不明确。任何一门课程的设置,其前提是应当有清晰的课程目标。在高职教育中,课程目标更为具体,至少应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三个层面,但现有的公共艺术课程在这三个层面的目标都不够明确清晰,甚至有个别课程的设置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
2.课程内容杂乱无序。由于公共艺术课程由各高职院校自行开设,因此,基本上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学内容由任课教师自行选择。有些教师上课随意性很大,没有教学大纲,没有教案,也没有讲义,导致艺术课程的开设流于形式。
3.硬件设施没有保障。由于公共艺术课程在高职院校中基本处于边缘地位,因此,学校划拨的经费非常有限。一些保障条件也不能落实到位,如:有的学校不能给公共艺术课程安排多媒体教室;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像DV制作之类的实践课程,但却不能向选课学生提供DV;有的学校将公共艺术课程都安排在晚上,造成“美术鉴赏”等课程只能纸上谈兵,无法安排学生去美术馆和博物馆进行参观等活动。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承担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专职教师,导致在教学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一些任课教师更多的是为了完成教学工作量而承担教学任务,在思想上没有予以高度重视,课堂管理松散,既没有花大力气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也没有组织管理好课堂气氛。有的学校因为公共艺术课程归属于选修课,因此,在课时核定中,将公共艺术课程核算成很少的课时量,严重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由于学校缺少专职的公共艺术课程教师,一些教师被临时安排顶岗,在教学中产生了严重的职业倦怠心理;有的教师因为自己的专业和所教课程有着很大的差距,在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隔阂,导致课程教学根本无从入手。
由于公共艺术课程被设定为选修课,因此,在学生的心目中,其课程地位和必修课有着天壤之别。学生在上必修课的时候一心一意,全力关注,认真记笔记、参与讨论;而在上公共艺术课程时,除了少数同学能积极听讲外,更多的学生漫不经心,有玩手机的,有做其它课程作业的,更有甚者,干脆聊天睡觉。他们在回答教师课堂提问时,多数时候以“不知道”来应付。对于他们来说,只要最后能交作业,修满学分即可。
因为上述一些原因的综合作用,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与最初的设想之间还存在比较遥远的距离。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到,当前的高职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各高职院校应该从宏观层面对这项工作予以充分的重视,以保证公共艺术课程的顺利开展以及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1.设立专门的教学机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提出,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数量和质量都能满足学校艺术教育需要的艺术教师队伍,是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高职院校应当设立专门的教研室,培育和引进专职教师,逐步建立一支学科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性别协调、梯队建设完善的艺术师资队伍,一方面,要满足公共艺术课程大量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管理,保证教师在教学之余进行相应的科研活动,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从而保证课程教学良好的效果。
2.进行课程设置的改革。学校应建立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以保证不随意压缩公共艺术课程的课时量,这样,既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安排,也有利于安抚教师的心理。在课程的具体时间安排上,要改变目前将公共艺术课程基本上都安排在晚上的现状,而根据实际课程的要求,适当地将一些课程调整至白天,以方便学生参观或进行其它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学校应重视教材建设,要在尊重艺术本质的基础上,本着高职院校促进学生就业创业的原则,适当地将教材内容与企业文化相结合,从而起到双赢的作用。
3.适当增加资金的投入。艺术类教育能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公共艺术课程的地位,从而增加资金投入,引进相应的教学设备,以保障公共艺术课程的良好开展。
教师是实施教育的主体,只有健全优化师资队伍,拥有一批优秀的艺术教师,才能构建起完整的艺术教育平台,才能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艺术教育,从而改变艺术教育落后的现状,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2]因此,教师作为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只有积极准备,转变思维,才能保证课程教学内容的实施,以及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改变认识。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公共艺术课程的重要性,要从内心自发地重视这项工作,认真备课,选择具有广泛性先进性,以及与专业设置相关的教学内容。
2.重视教学方法的改进。目前,大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方式,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低下,教学效果甚微。因此,必须在教学方法上进行适当的改变。如采用现场教学法,对于“美术欣赏”课程,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博物馆,带领学生参观艺术家的个人画展或艺术品展览,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所获得的艺术感受具体生动、丰富细腻,远远多于教师在传统课堂中的笼统介绍;对于“戏剧欣赏”课程,可以带领学生去剧场体验,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地方曲艺的表演,或者与学校团委活动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自编自导,进行创作,既发挥了他们的创作表演才能,又挖掘了其学习的自主性。采用讨论教学法,可由教师围绕教学内容,预设一个topic或问题,并组织学生参与讨论,从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改变其被动接受的状态,促使其更深刻地认识现象,理解内涵。
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考核方式。公共艺术课程目前的考核标准是,到最后阶段,只要学生完成论文,即可轻松获得学分。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既不利于教师的教,也不利于的学生学。因此,要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综合运用表演、创作、艺术设计等形式,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起他们对课程学习的充分重视。
态度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投入和效果。学校可以先行宣传公共艺术课程的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时,也应说明公共艺术课程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从而促使学生改变以往懒散的学风,切实提高学习效率,并通过学习公共艺术课程,由内而外地散发出美的华彩。
[1]阿瑟·艾芙兰.西方艺术教育史[M].邢莉,常宁生,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9.
[2]陈元玉.高职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实施策略[J].职教通讯,2012(9):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