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一
创新的社会,呼唤创新人才。作为一名身处职业教育第一线的专业课老师,我们肩负着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输送人才的重任。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开展创新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已成为当前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当务之急。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笔者逐步尝试用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进行计算机教学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成效并有了很多感触。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产生一种迫切探求新知的欲望,他们的创造力才能发挥。[1]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要时刻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第一次上计算机课时都很兴奋,学习热情也很高,但是这种热情不久就慢慢消失了。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急切想学的和老师首先要教的不是一回事,学生想学的是如何使用计算机,急于上机操作;而教学大纲规定教师在教学的初级阶段应先讲计算机的基本理论知识。由于讲这些内容时不但较为枯燥还不能上机,学生感觉摸不着、看不见,与他们希望的学习目标相差过大,就造成了教师基础知识讲完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基本消失了。在找到问题的症结之后,笔者尝试打破原有教学秩序,调整课程安排和结构,用以解决这一矛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在“计算机基础”这门课中,笔者先讲windows及部分应用软件的操作,使学生先对计算机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这样就避免了先学枯燥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带来的理论内容难以接受的缺陷。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兴趣之后,再讲计算机相关理论。通过这样安排课程,学生就会觉得理论知识和许多理论概念并不是那么深奥,从而变得容易接受。通过一段时间的上机,有些学生还会提出一些问题:不同的信息通过键盘输入到计算机后,计算机是如何区别的?又是如何处理的?我们习惯用十进制数而计算机为什么用二进制数呢?学生能带着问题来听课,说明他对计算机已经感到好奇和感兴趣了,他有迫切要求解决问题的求知欲,这时再结合理论教学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通过摸索和尝试,学生在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时,再也不会感到枯燥、无趣了。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敢于打破固有的教学框架,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以此达到教学目的。
作为教师,应合理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为他们创设一个活泼的学习环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学”,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2]
为了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笔者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了不同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学习。比如,在讲授WORD文字处理软件中的“查找与替换”这个操作时,设计了如下问题情境:先让学生手工查找并替换文章中出现较多的同一关键词。由于查找、替换次数较多,操作起来麻烦且重复,学生自己就会向老师提出问题:有没有简单的操作方法,能够预先设置好查找和替换内容,一次性全部替换完成。而此时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出新课讲授的内容“查找与替换操作”。这样做的效果明显要比教师直接提出本节课内容要好得多。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对力所能及、又要开动脑筋、克服困难的问题愿意去想、去做、去探索,一旦他们想出或做出时,就会有一种成功感,这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学习习惯,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对学生制作的一些优秀、有个性的作品,会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请他们走上讲台,讲一讲自己制作的技巧及遇到问题是如何解决的,还会适时地设置一些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让学生设计班徽、会标、印章、个人简历及一些课题的研究,等等,让学生学会从各种渠道索取有用信息,加强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和开拓性。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若干任务为线索,课程的推进围绕任务展开,教学内容与课堂知识点在任务中再现。例如,在讲授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时,为了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系统组成,笔者首先会布置一个任务,让学生课余时间到电脑市场“选购组装”电脑,电脑的要求为:娱乐、上网、学习,组装机,价位是4 000元左右,要求列出选购电脑配置清单。而上课的教学内容就围绕着这个任务进行设计。
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对任务的内容充满了新鲜感,求知的欲望加强了。当他们带着收获、疑惑重新走进课堂,课程内容变得更加充实。这样的教学,学生容易理解,学得快、记得牢,不论教师教还是学生学,整个教学过程都显得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顺理成章、轻松自如。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计算机理论知识是掌握操作技能的根本基础,操作技能是深入理解理论基础知识的必需工具,在教学中二者要并重,缺一不可。[4]对理论知识的讲授,要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强调“实用、适度”。老师会提前根据教学情况及要求设计大量是非题、单选和多选题,并做好多媒体课件。课件做成游戏形式,60分为1个月亮,每增加1分增加1个星星,10个星星为1个月亮,3个月亮为1个太阳,1个太阳和1个月亮为1个皇冠。每节课讲完都会抽出一定时间让同学做。由于是计算机随机抽题测试,学生为了考出好成绩,上课都认真听,当测试成绩不理想时,只要时间还够,都会一遍遍反复练习,最后把自己认为满意的测试成绩存入同学成绩数据库中作为平时成绩。这样平时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突然间变成了“带级别”的游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既掌握了理论内容,还优化了学习效果。由于理论指导实践,而实践操作又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这样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更加扎实、牢固。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同时,也通过活动促进学生挖掘潜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未来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但未来又是一个讲究配合、提倡合作的社会。一个不懂得合作、单打独斗的人是不能完全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的,在计算机这个领域更是如此。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心他人、与人合作的态度。笔者依据学生的原有计算机基础,将班内的学生按一定比例分为甲、乙、丙3层,甲层是成绩优秀的学生,乙层是中等的学生,丙层是基础差的学生。然后,成立多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成绩优秀的甲层学生担任组长,安排2~3名丙层学生,其余为乙层学生。按小组安排座位,同一组的学生坐在一起,便于讨论、合作。学习过程中看哪组完成任务又快又好。由于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好胜心,学生主动学习劲头更足了。通过这种互帮、互助教学,基础差的学生得到了优等生的关照,并能够及时解决一些操作问题,同时,使他们在学校就培养了小组合作的团队意识。当他们每次共同完成了一个任务之后,他们的团队精神就得到了一次提升,他们就更能理解和体谅他人,与人合作的态度就会得到进一步增强。
除此之外,教学中还应注重计算机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培养他们将所学到的计算机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鼓励他们走出校门到社会上搜集各种实用流行软件,在课上进行展示。[5]有的学生在一边搜集中一边学习使用,掌握的内容远远超出课程要求。通过这种尝试,学生们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还掌握了课上没有讲过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使知识真正变成了能力。
[1]胡大威.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7(10):45-47.
[2]何迪.关于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几点探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4):224-225.
[3]陈丽瑜.浅谈中职学校计算机实践教学的创新[J].当代教育研究,2008(3):82-83.
[4]何雪开.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1(6):112-113.
[5]章一中.关于教学模式管理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1(3):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