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路径探索

2013-01-31 07:10许成云
职教通讯 2013年11期
关键词:中职职业能力

许成云

江苏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意见的通知》中明确提出,“把毕业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就业质量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考核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在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中,也将“综合职业能力”放在了培养目标的首要位置。可见当下的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已把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提到了重要位置。但深入到具体的专业与课程及实际教学中,作为能力培养的实施者——教师,不仅对“职业能力”的理解是一头雾雨,而且在课堂实施中,更是茫然不知所措。笔者结合课题研究实践,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提出针对课堂教学实际,探索了职业能力培养的几个有效途径。

一、职业能力概述

何为“职业能力”?何为“综合职业能力”?学术界具有多种理论与解释,国外典型能力培养体系有: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其本质是“企业与学校相结合,以企业为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为主”。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能力本位教育(CBE)”认为体系,职业能力是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强调的是职业活动或职业情境,重点是类化迁移及发展与整合。以英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能力本位的教育和培训(CBET)”体系,其主要理念在于教育与训练目的不再是期望受训学员获得知识而已,而是期望学生除知识之外,更有做事的能力与应用知识的能力。上述三种职教模式之间有很多共同之处,其中最明显的就在于将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中心任务或最基本的归宿。[1]并就如何培养能力,在方法与方式、标准与对象等诸多方面,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培养体系。

然而,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受身心特点、行为习惯、社会期望以及在校时间等诸方面影响,都难于直接实施国外的先进教学模式。

纵观国内情况,其实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经过不断的学习及结合中国实际的实践求证,形成了我国的能力观:我们所理解的“能力”,一方面不等同于任务,另一方面承认其总是与一定的职业情境联系在一起。正如教育部职教研究所姜大源对能力的分析,认为能力构成的基本要素有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关键能力。[2]专业能力是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技能和与其相应的知识;方法能力指的是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社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关键能力是指超出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是当职业发生变更或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备的这一能力依然存在,因此,也常被称为跨职业的能力。

几十年来,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思想经历了由“知识本位”、“技能本位”到“能力本位”发展变化过程,对“能力”的认识也经历了“任务能力、整体能力、关键能力、综合职业能力”的过程。2000年,教育部对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进行了明确的界定:“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这一界定明确提出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应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

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线教师,可以将职业能力通俗地理解为:职业能力即是学生的适应能力(适应社会、适应企业)、生存能力(胜任工作、完成任务)与发展能力(不断学习、自我更新)。唯有如此,才能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关注职业能力的培养,并努力完善能力培养的方法与方式。

二、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路径

2009年6月26日《新闻晚报》的一份企业调查显示:企业对于中职学历人才的否定,往往不是因为技术原因,而是职业素质。这一情况,在本课题研究的调研中,被多家企业主管的反馈意见所证实。企业对职业学校学生的不满意见大多集中在:交流沟通能力(对工作任务的理解、遇到问题时的有效沟通等)、组织纪律性(服从领导、遵守纪律及责任感等)、分析与判断能力(信息的组织、问题的诊断等)、学习与反省能力(学习新知识、独立性及工作的思考反省等)。然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很难通过职业学校的几门课程,就能解决或达到满意效果的。

作为职业学校教师,应该放眼大局,深刻领会现代职业教育的新理念,诸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一方面是指职业教育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另一方面是指职业教育要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就业为导向”一方面是指专业设置要以产业结构为导向,另一方面是指课程内容要以职业标准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就是指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目标,培养各种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以服务为宗旨”是根本目的,“以就业为导向”是过程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是基本手段。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立足点和关键,只有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就业和创业。[3]只有学生更好地就业和创业才能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服务。

有了上述的基本共识,教师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尽情发挥。无论哪门课程,也无论采用的何种教学策略,就职业能力培养途径而言,有以下三个方法。

(一)立足生活观,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以“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为例,可以将家庭无线网的设置、数字电视与电脑的连接等大量的生活实际问题作为活动载体来开展教学活动。这样的课堂,在学生看来是有趣的,也一定是有用的,自然是学生能够学得会的课堂。再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可以将企业领导的一篇发言稿,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份PPT简报。也可将某企业的客户名单交给学生,让学生给这些客户发送一份新产品发布会的请柬。诸如此类的企业实际应用事例,还有很多很多,关键是教师要深入企业进行调研与咨询。通过这些来自生活实际的案例的学习,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将来工作实际中问题,增强处理类似问题的信心,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除了会做之外,还应着力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以及交流沟通与合作能力。[4]这些能力的培养,在每一门课程中均是可以进行的。如设计一些主题,让学生围绕主题,进行分组资料收集,再向全班同学进行成果汇报。在项目式教学中,学生完成项目后,除展示项目成果外,更应安排时间让学生说出参与项目过程的体验,并将两者的考核权重设为同等重要。

正如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熟练的一线工人或操作员,面临的工作是大量重复的技能操作,中职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能力培养,也要进行大量重复的训练。

适应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只有适应了,才能生存与发展。适应能力的培养范围是很宽泛的,适应能力的培养,更是每一位教师都可以实现,也应该实现的。

(二)立足职业观,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

同样是“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可以设置“开机密码忘记了怎么办”、“计算机使用过程中的常见故障有哪些”等工作现场中具体而实际面临的问题,供学生分析判断,并给出多种解决方案,让学生自行选择一种方案,进行独立解决,从而促使学生对“作为企业信息技术部门的一名桌面支持人员,如何快速、有效地解决员工提出的问题”的深入思考。

而针对软件编程类的语言课程,考虑到中职学生的就业实际,不可能独立完成编程设计工作,但在不断细化的软件生产流水线上,中职学生也可以找到诸如需求分析、界面制作、用户手册和文档整理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岗位。教学重点应侧重于软件生命周期的理解与软件规范化方面内容,这些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具体内容的取舍与侧重,就是对学生工作中生存能力培养的考量。

生存能力更多地关注职场环境或专业特点,不像适应能力那样宽泛,更注重于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有着明确的标准与要求。因此,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能够具备企业工作经历或企业工作背景,既会理论教学,又懂实践操作。

(三)立足发展观,培养学生的发展能力

学生的发展能力包含自我学习与反省提高能力、独立性思考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等。从个性化发展出发,学生的发展能力应该是多方面的,毕竟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不一样,爱好与善长也不一样,发展能力的培养是最困难的,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或程式,甚至没有衡量的标准。[5]作为职业教育的教师,培养学生发展能力的基本立足点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肯定与表扬,精心呵护学生的每一个思想火花、每一个创新思维,让学生具有充分的自信。

适应能力与生存能力的获取与提高,是需要通过学习与反复训练的,而发展能力的获取与提高,更多的则是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自身实践验证。如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ASP.NET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中,让学生模拟创业,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营销主题,自行规划设计网页,使用网络进行营销。通过这一案例的学习,就有很多学生想在网上开网店,萌发了创业的想法。此时,教师应适时地进行逐一分析与指导,如开网店的流程、启动资金、运作模式、营利方式及网店定位等内容,与创业者进行详细的交流与探讨。只有学生将这些问题都考虑细仔后,才不至于茫然创业。

[1]和震.论能力与能力本位职业教育[J].教育科学,2003(19):47-48.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J].职业技术教育,2006(27):5-10.

[3]朱孝平.职校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教学[N].中国教育报,2010-9-23.

[4]蒋乃平.社会能力训练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邓泽民,赵沛.职业教育教学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中职职业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新形势下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职业写作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我爱的职业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