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志愿者之校”的实践与思考——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3-01-31 07:10刘鸫根
职教通讯 2013年11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服务

刘鸫根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文明委《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中央文明委[2008]6号)、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教思政[2009]9号)和《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发展志愿服务事业的意见》(粤发[2009]5号)的精神,积极响应《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志愿者之城”的意见》(深发[2011]24号)的号召,继续发扬大运志愿精神,弘扬志愿文化,发挥志愿服务活动的育人作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深职院”)作出建设“志愿者之校”的决定,并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诸如“毒奶粉”、“地沟油”、“艳照门”、“房姐”、“小悦悦”等事件层出不穷,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强烈思考。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在2011年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就直指“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道德滑坡、公德式微的时代,如何挽救人心呢?孔夫子选择教育,作为他那个时代对抗礼崩乐坏、人心不古问题的武器,而在今天,制度之外,教育仍然是最为根本的途径。[1]

美国是世界上教育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很多经验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100多年前,法国社会活动家亚历山大·托克维尔在游历美国后写下了著名的《论美国的民主》,在书中他对美国社会下了一个结论:美国是一个义工的国家。[2]据美国国家和社区服务组织发布美国志愿服务年度报告称,2010年共有超过6000万美国人参与志愿服务,约占总人口的26.3%,服务时间共计81亿小时,价值近1730亿美元。[3]志愿服务以其积极参与和服务社会的特质,不仅为服务对象提供了必要的帮助,实质上成为美国公民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潜移默化中培养了美国的积极公民。[4]20世纪初,西班牙著名思想家奥尔特加曾经指出:“大学不仅需要与科学进行长期的永久的接触,否则就要萎缩退化,而且需要和公共生活、历史事实以及现实环境保持接触。大学必须向其所处的时代的整个现实环境开放,必须投身于真正的生活,必须整个地融入外部环境”。[5]高等教育有义务去考虑学生在智力、情绪、身体、社会关系、职业技能、道德和人生价值、经济资源以及美学欣赏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而支持和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就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正如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所说,“志愿者精神跟大学终极追求的精神一致”。[6]

二、深职院的做法

(一)推进志愿服务教育进课堂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增设志愿服务教育模块,普及志愿精神和志愿文化教育;在“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中设置志愿服务实践模块,只有完成一定量的志愿服务才能取得相应学分;开设“志愿服务理念与文化”、“志愿服务实践”等选修课程;成立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教研室,统筹志愿服务的课程建设和教学管理。

(二)创新志愿服务模式

推进校企合作,积极与热心公益事业的行业、企业建立志愿伙伴关系,探索生产实训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和志愿服务基地“三基合一”;推进政校合作,把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与社会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推进的工作格局;推进产学研用结合,组建食品义工、护理义工等专业化志愿者队伍,引导师生志愿者运用食品检测、医疗保健等专业知识服务社会;鼓励学生开展公益创业,组织公益实习实践,引导毕业生创办社会企业或公益组织,推动社会建设。

(三)优化志愿队伍结构

发展和壮大各级各类志愿者队伍,鼓励不同身份、不同专业、不同年龄的师生员工广泛参与志愿服务;鼓励、引导各类专业人士参与志愿服务,探索建立校友志愿服务团队和教职工亲子志愿服务团队,促进志愿服务主体专业化和多元化;组建网络志愿者队伍,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介开展志愿服务;加强志愿者骨干队伍建设,设立志愿者领袖训练营、精英训练营,培育一支以资深志愿者为主体的骨干队伍;加强注册志愿者队伍建设,把握招募、培训、管理、考核、激励等主要环节,提高学校注册志愿者素质。

(四)完善志愿服务内容

结合书院制建设,大力发展班级义工和宿舍义工,深化校内日常志愿服务活动;依托城市U站,引导师生志愿者积极参与城市管理和社会服务;做深做透大型活动志愿服务品牌,确立学校在文博会、高交会、F1世界摩托艇锦标赛等重大志愿服务活动工作中的领先地位;开展“青春伴您同行”志愿服务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师生志愿者定期走进社区、公园、车站等公共场所,提供可持续的志愿服务;提升扶贫支教服务质量,积极倡导毕业生参加大学生志愿西部服务、“三支一扶”、“山区计划”等项目。

(五)培育志愿服务文化

办好志愿服务文化月,将每年的3月确定为深职院志愿服务文化月;举办志愿文化大讲坛,打造一批志愿文化精品;依托志愿服务专题网站、微博、博客、主题社区等互联网新媒体,构建学习志愿服务知识、交流志愿服务心得、获取志愿服务机会的网上窗口;充分利用校园媒体和社会媒体,推介志愿服务项目,宣传先进典型,形成有利于志愿服务的良好文化环境。

(六)促进志愿服务交流

依托国家示范校平台,探索建立高职院校志愿者联席会,发起高职院校志愿者合作论坛,促进国内高职院校志愿者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流合作。实施“走出去”战略,启动大学生志愿者国际交流计划,积极参与境外志愿服务活动;促进两岸三地志愿者骨干互动交流,实现三地志愿服务信息互通、共享;加强与国际公益组织的联系与合作,提高“志愿者之校”的国际化水平。

三、几点思考

“志愿者之校”建设是一项长远的系统工程,需要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融入到大学的血脉中去,融入到大学的精神中去,融入到大学生的品格中去,成为当代大学生内在的精神需求和价值追求,而不是简单以开设了多少门志愿服务培训课程、开展了多少项志愿服务活动、投入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等来作为评判的标准。深职院将“志愿者之校”建设与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学生发展、城市文明建设相结合,在推进复合式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真正实践过后也留给人们许多思考的空间。

(一)培育积极公民是终极目标

所谓积极公民,是指不仅仅是行使公民权利并履行公民义务,而且是主动去寻求、担当公共生活责任的公民。这种“积极公民”的意识,与儒家的“入世”观念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倡导,可谓“殊途同归”。“志愿者之校”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应该是培育积极公民。在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志愿服务被普遍视为一种文化和美德而扎根于公民心中,并有着广泛的社会和民意基础。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城镇化、环境保护等方面涌现出来的问题使得对志愿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当大量年龄和背景各异的志愿者在奉献自己的时间、精力、知识和技能时,其所表现出来的爱心、责任、参与等积极公民意识必将深刻影响着整个社会建设和公民成长,久而久之将凝聚成一种精神并能够最终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社会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并最终托举起实现“中国梦”的共同愿望。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志愿者之校”建设应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项中心工作,将志愿者精神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品质,培育每一位大学生成为一名积极公民。

(二)借鉴国际经验是科学方法

纵观人类历史,任何一种知识都是在继承基础上增值的,聪明的人们总是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为自己所用。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是因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爱迪生发明电是因为看到了法拉第的《电磁学理论》,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中22%是犹太人是因为他们是最善于借鉴和采纳的民族。志愿者工作也应该如此,借鉴国际经验。欧洲志愿服务发展的第一阶段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在19世纪初就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志愿服务,日本志愿者活动始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台湾地区是全球第二个颁布“志愿服务法”的地区,仅晚于西班牙[7],而我国现在意义上的志愿服务始于20世纪90年代共青团中央发起的中国青年志愿行动[8],起步比较晚,普及率也较低。因此,“志愿者之校”建设不能闭门造车,应从全球化的视角辩证地借鉴和吸收国际志愿者活动的成功经验,寻找适合我国国情和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特点的工作思路。

(三)多方协同共建是根本路径

从美国经验乃至深圳实践看,政府对志愿服务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力。美国人为何热衷于志愿服务?原因之一就在于美国政府和社会都倡导和鼓励社会和个人参与志愿活动。1961年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在就职演说中号召,“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们能为国家做什么……志愿工作能够真正地照亮世界。”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也认为:“我国的历史始于对志愿者的召唤。”[9]并呼吁更多的美国人应当行动起来,以积极公民的形态主动参与帮助自己社区的活动。中国深圳20多年来志愿服务一直领全国风气之先,很多工作都走在全国前列,这得益于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2011年底,深圳市委和市政府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立足于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提出建设“志愿者之城”的构想,继而掀起了志愿者工作的热潮。除政府支持外,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共同体应联合起来,协同作战,搭建资金、项目、信息等三大平台,推动志愿者工作健康发展。

(四)提升服务能力是当务之急

目前,深职院在读的注册志愿者已经达到13218人。然而,志愿服务光有热情还不够,还必须具备服务社会的本领。因此,应加强志愿者的通识培训和岗位培训,提升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技能,注重志愿者组织、协调等综合能力培养,提升责任心和团队精神和独立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一方面,充分整合社会培训资源,开展诸如志愿服务理念与心态、志愿服务的文明礼仪、活动的策划与宣传、医学救护、团队的建设与管理等内容的通识培训,并面向指定服务岗位的志愿者根据服务岗位的具体要求进一步开展岗位培训,帮助志愿者掌握与服务岗位相关的岗位职责、工作任务、业务流程和作业标准等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各二级学院要充分利用职业院校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特点,结合专业组建专业志愿服务团队,利用专业技能服务社会,同时,在服务社会的具体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如化生学院可组建“食品药品安全义工”、外语学院可组建“文博会翻译义工”、汽车学院可组建“深圳地铁义工”等。

(五)完善法律体系是努力方向

当前,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我国现代社会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的必要补充,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作出了贡献,更为社会道德所鼓励和称颂。然而,我国全国性法律对志愿服务却没有十分明确的态度,也没有相应的行为规则。志愿服务受到道德的约束,却并未受到法律保护。如何从法律的角度规范志愿服务,保护志愿者的合法权益,已是迫在眉睫。相比之下,美国先后颁布了《国内志愿服务法》(1973)、《国家和社区服务法》(1990)、《全美服务信任法》(1993)、《志愿者保护法》(1997)、《爱德华·肯尼迪服务美国法》(2009)等多部法律法规[10],通过立法保障志愿服务的实施。志愿服务作为一种推进社会进步的事业,受益者是全社会,因此,其可能出现的成本如因意外事故产生的损害赔偿责任等应通过立法来建立志愿服务保险制度和风险分担制度,最大限度保护志愿者权益。

[1]杨绍福.公德式微时如何挽救人心[N].中国青年报,2011-4-19.

[2]陈东.浅论美国志愿服务经验及其借鉴价值[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64):3-7.

[3]刘小军.美国人去年志愿服务逾80亿小时[EB/O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8/12/c_121848517.htm,2011-8-12.

[4]康秀云.美国培育积极公民的志愿服务路径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2(7):113-121.

[5][西班牙]奥尔特加·加塞特,著.大学的使命[M].徐小州,陈军,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98.

[6]谢洋,林洁.黄达人:我们向高职院校学什么[N].中国青年报,2013-1-21.

[7]曾雅丽.比较视角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化与专业化[J].高等教育研究,2012(3):71-79.

[8]张海燕.山东大学法律评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149-160.

[9]Barack Obama.Proclamation:National Volunteer Week,2009[EB/OL].http://www.whitehouse.gov/the_press_office/,2009-4-21.

[10]黄晓鹏.美国志愿服务观察及其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12(11):112-116.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服务
志愿者
以志愿,致青春
我是志愿者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