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升级下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研究

2013-01-31 07:10孙建军
职教通讯 2013年11期
关键词:核心院校职业

许 辉,孙建军

一、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变化

(一)产业转型升级对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实际上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过程,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产品从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的过程,产业结构越高级第三产业占的比重就越大,浙江的产业结构正面临着“二三一”到“三二一”的转换”。这就需要产业中融入大量的复合类知识,是新技术促使传统产业升级或新技术创造新兴产业的过程,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员工有处理多专业知识融合的能力,现行的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科体系为主的专业知识结构并不能适应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

(二)产业转型升级对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职业教育必须面对的情况是:技术工人仅仅具备专业能力是不能胜任工作的,行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技术革新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随着低级加工制造业层次的逐步消失,专业技术工人承担着完全不同于以前的,独立的工作职责。工作岗位也从单一标准的重复性工作逐渐转变为复杂的综合性工作任务。追求一个面面俱到的,哪怕仅仅是从专业技术角度来说完整的职业教育,在当今这样一个技术手段如此多样的社会力,都无法做到。

(三)企业岗位变化对高职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掌握孤立的专业知识或是单一的可应用技术和对所给定工作任务单纯的理解和解决已不能达到当今工作岗位的要求。高职毕业生应变能力差,岗位迁移能力不足已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的瓶颈和缺陷,大大制约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必须要思考如何培养学生在工作中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将面临各种各样的就业岗位,因此,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对于高职人才快速适应日后的工作岗位尤为重要。

二、职业核心能力分析

(一)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

英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实施的“技能掌握培训计划”中曾明确提出“职业能力”的概念,认为职业能力是运用知识、生产技能等有效地达到某个预期目标的能力。专业能力根据行业、岗位的不同而不同,但非专业能力却大致相同。若干个行业、职业、工种、岗位,都会对应着一些特定要求,在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就是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能够衍生并支配其他能力,获取知识技能达到工作岗位的要求。这种能力并不是单一的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紧密结合的综合能力,是可迁移、可携带的,是伴随人终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职业核心能力的分解

基于以上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要想了解如何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就首先得把职业核心能力细化和分解,具体到“可见”的能力指标,才能进行培养操作。麦可思在一次调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解为:学习方法、有效的口头沟通、协调安排、说服他人、解决复杂的问题和针对性写作六个主要指标。张蔚(2012)在研究中界定出高职学生最需要培养的职业核心能力因子为:与人交往、沟通表达、团队合作、信息处理、解决问题等六项具体技能。借鉴以上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往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所在公司的满意度调查,本着“可见”的原则,本课题组研究把学习新知识能力、沟通协调、解决问题、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等五项作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指标。

(三)指标的分析与原因溯求

课题组连续三年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做了跟踪调查,企业普遍认为应届毕业生,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相比本科院校的学生存在着一些差距。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初期比本科毕业生有优势,由于高职课程内容更接近公司业务实际,高职毕业生普遍能比较快的上手。但公司的业务总要有更新或变化,从前学科体系中的单一学科知识难以满足不断变化升级的区域经济产业形态的需要,员工和技术工人必须能够应用知识、能力和技术,独立解决工作任务和问题。有条不紊地安排工作计划和步骤,按计划完成工作任务,对工作结果进行检查和监督。这就需要培养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尤其是介绍新知识和交叉知识的能力。在接受变化、学习新知识方面,高职毕业生的能力差距就显示出来了。而且从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来看,这是种可以迁移的能力,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成为了职业核心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由于产业结构的升级,业务内容越来越复杂,总是不断出现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许多公司要求的必须品质之一。公司更看重的是结果而非过程,许多公司不关心员工是如何解决问题的,但基本上都非常不喜欢得到“这个问题我解决不了”这样的回答。一个能独立解决问题的员工在企业看来才是一个合格的员工。随着社会的分工与合作的加深,学会与人合作与沟通是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因而,沟通协调与团队合作成为了另外两个指标。

在本次研究中,发现了与以往研究比较大的不同,就是工作态度这个指标,这也是高职生特别需要注意的一点。在调查的反馈中,许多公司都对高职毕业生的工作态度提出了质疑,而相对来说本科生则较好。究其原因,工作态度应源于学生们在学校的学习态度和面对任务时的态度,而这样的态度培养更多是和学校的文化有关。高职院校由于是单一毕业证制,过多的不及格会给学校带来“麻烦”,学校往往非常强调过程培养而忽略了结果审查,致使高职学生普遍觉得考试或毕业比本科容易很多,这也成为了学生学习态度差的根源。搜索高职院校的整个培养方案,不难发现,几乎没有那个模块是来培养学生学习态度的。学校过分的强调技能培养而忽略了培养学生踏实勤恳的学习和生活作风,直接导致了日后学生工作态度方面和本科生的差距。

三、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路径

(一)改革教学方法,课程教学体现能力培养

传统的教学多是灌输式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优点是信息量大,缺点是无法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高职院校首先要改变自身的教学方法,引入国外的先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许多国外的教学法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习并自主获取与工作任务相关的专业知识,教师则充当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这样的教学法比较能够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断的探索和交流中获得知识也能增强学生的沟通交流及团队合作的意识。以完成的过程情况来打分的过程控制也能端正学生们的学习态度,改变了学生到期末集中复习一下考一张试卷就修完一个科目的缺陷。

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在原有的学科体系的教材内容下难以被运用,故而首先要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单一某门课程的内容改变和教学方法改革,个别班级或个别分院进行这种教学改革是无法在传统教学体系中生存的,还需建立新的教学体系。职业教育改革就是要建立一个新的职业能力结构体系来替代传统的专业学科结构体系的主导地位,在教学改革上实现能力本位对知识本位的替代。学校应更注重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所塑造的行动能力及职业素质,这就是教学法改革的目的。这种新教学体系的建立需要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教学管理到成绩评定甚至到班级管理等各方面都需要变革。需要各分院系部、教学管理部门、教务处、和学生处等部门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这种改革需要学校从上至下统一思想、完善策划,制定详细的改革步骤,创造有利于改革的整体协调行动的大环境。

(二)引入素质教育学分,完善课下能力培养机制

基于上面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应从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能力、沟通协调、解决问题、工作态度以及团队合作等几个方面的能力入手。开展校园活动是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并非随便开展任何活动,要学生交一些材料就能达到目标的。学校方面需要从活动内容、活动设计和结果判定等几方面对校园活动进行“精心”地设计和策划,并建立素质教育学分,使之真正融于高职教育体系之中,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目标。学生会的工作虽然能够锻炼学生的能力,但由于不能普遍的对应每一位同学而没有推广价值。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这方面已经建章立制,设计了一套学生假期实践培养方案进行了为期3年的培养实验。从学生大一的普适社会实践到大二的专业对口的公司实习到大三的顶岗实习,每一项都有具体的内容和要求。学生必须修满学分才能达到毕业条件,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学生们认为,这种活动的开展大大提高了自身的实践能力、沟通协调或团队合作等能力,即职业核心能力。这种方式可以扩展到其他活动,比如其他的一些校园活动也可纳入进来,采取第二课堂的形式予以开展。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主要是教学计划以外的并在课外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且以学生自主实践和创新创业、学科技能竞赛等为主,是对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培养职业核心能力,应注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规范管理、建章立制,将两个课堂的实践教学统一纳入学分制管理轨道,并以学分为纽带以实现两个课堂的联动。

(三)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职业核心能力应滋生于职业环境的“土壤”,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提供真实的企业环境。校内的仿真环境虽然能够模拟企业的业务流程和技能操作,但无法塑造企业的商业氛围和文化价值,因此,学生在校内是无法得到工作态度、职业规范、价值观和企业忠诚等方面的熏陶的,也无法了解在企业的生存法则,这样就失去了职业核心能力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成为了日后高职毕业生就业综合素质中的弱项。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应彻底改革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模式,确立起以实践教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把实践教学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校内走向校外,拓展到企业甚至社会,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从而适应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培养适应区域经济人才的有效途径,与区域内企业建立起长效合作机制,不仅有利于学校走出封闭办学的困境,促进人才培养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也有利于高职院校优化人才培养过程,促进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四)培养校园文化,打造职业核心能力培育软环境

高职院校要想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寻求一个生存之地,必须有自己的优势,办出特色。既然是培养区域经济需求的操作人才,除了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高职院校应尽可能打造具有企业文化氛围的校园文化,让文化这股潜在的力量,成为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工具。世界上的许多名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使学生们在学校中潜移默化的受到文化的影响,慢慢形成行为习惯并传承这种文化。高职院校虽有自己的校训,但大多未能形成一个让多数学生达成共识并深入人心的校园文化。

要塑造校园文化,高职院校可借鉴企业文化塑造的经验,采用 4 R路径,即“入眼”、“入脑”、“入心”、“入行”。具体的作法可以从大一的始业教育、大二的职业生涯规划到大三的顶岗实习教育层层深入。这也需要其他部门的配合,比如举办校园展会、职业竞赛、简历制作大赛、模拟面试等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全方位地增强校园文化氛围。同时,高职院校应立足区域经济,加强与地方企业的交流与互动,可以邀请企业来进行企业文化的宣讲,请企业的人担任比赛的评委,去企业一线参观等。高职院校要形成社会运行的机制,抛开“高职学生能力差”就必须采用“保姆式教育”的偏见,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独立性,鼓励学生独立成长,比如选课、报名、参赛等,信息发布与接收采取与社会上相似的方式,让学生们提前适应“社会的节奏”。最后,可引入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到教学管理和专业管理中去,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通过科技文化节、企业家论坛等多种形式,加强校企之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与渗透,使环境育人实现校内外的系统贯通。

猜你喜欢
核心院校职业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