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宗艳 乔 璐 张苏明 毋亚坤 姬丽萍
河南焦作市人民医院 焦作 454150
2006-10—2013-01本院收治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8例,经积极抢救、精心护理,均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8例患者,年龄24~34岁,平均30岁。发病时间为产后1~23d,发病1周内均来我院就诊(突发起病,1~7d症状渐进性加重)。其中自然分娩3例,剖宫产5例。1例既往长期口服避孕药物,2例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例产褥期感染、使用抗感染药物,1例有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病史,1例产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史,并使用退烧药物致多汗。8例首发症状均为头痛,以后枕部和颈部为主,其中伴频繁呕吐4例,双眼视物不清1例,视物成双2例,浅昏迷1例,癫 大发作1例,有精神症状1例。8例均行腰穿检查和CT/CTV或 MRI/MRV检查,4例行DSA检查进一步明确病情,其中2例行介入动静脉溶栓治疗。
1.2 治疗与转归 本组6例抗凝治疗,1例行介入动脉溶栓治疗,1例行静脉窦内接触性溶栓治疗。死亡1例,自动出院1例,好转6例。
2.1 颅内压增高的监护 CVST时患者颅内静脉回流受阻,致脑组织淤血、肿胀,颅内压增高[1]。本组8例患者入院后经腰椎穿刺证实均有颅内压增高、头痛,多伴恶心、呕吐。护理上给予保持病室安静,嘱患者卧床休息、保持情绪稳定、大小便通畅、避免呕吐窒息,头部抬高15°~30°,并严密观察其意识、瞳孔、生命体征,重视患者的不适主诉。遵医嘱应准确地记录出入量,指导合理补充液体。经医疗护理的密切配合,多数颅高压患者能得到有效控制。本组1例患者MRI示双侧基底节异常信号影,左大脑脚脑肿胀,左基底节梗死,左侧脑室受压,MRV示右侧横窦、乙状窦显影不良,大脑内静脉、大脑大静脉、直窦未见显影,患者病情凶险,极易发生脑疝,在准备介入动脉溶栓的过程中,患者出现喷射样呕吐、血压升高、心率减慢、呼吸深慢,意识障碍从嗜睡转为昏睡状态,立即报告医生,给予积极抢救、强化脱水治疗,待生命体征平稳后给予介入颈动脉溶栓,2d后患者意识状态好转。
2.2 皮层受累症状的护理 产褥期静脉窦血栓大部分为上矢状窦血栓,可出现癫 发作或精神障碍。本组1例患者为上矢状窦后2/3和横窦近端广泛血栓形成伴出血,针对患者疾病特点,密切观察病情,在患者癫 大发作的先兆期及时将裹有纱布的压舌板放于患者上下臼齿之间,头偏向一侧,清理分泌物,床旁护栏保护,虽然患者癫 反复发作,最后自动出院,但护理上未发生窒息、舌咬伤与坠床事件。针对精神症状,特别是患者出现精神行为紊乱时,应加强对患者的保护,防自伤和伤人事件的发生。应配合医生密切观察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如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在使用镇静药物时,注意防跌倒。
2.3 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的围术期护理 术前应禁食水、备皮,特别注意测足背动脉搏动及皮温,便于与术后对比。术后应注意患者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的变化,是否留有尿管,观察股动脉或股静脉穿刺部位有无出血、渗血、皮下血肿等,测足背动脉及皮温,1次/h,连续6h。穿刺鞘管应注意妥善固定,避免鞘管脱出、移位、堵塞,避免拉扯鞘管;在持续经介入导管动静脉溶栓时一定注意保持微量泵持续泵入,每次更换液体时,预先用5mL注射器抽取少量生理盐水缓慢推注,始终保持导管内有液体流动,防止回血后形成血栓、堵塞导管,甚至发生栓塞事件;注意保持导管和鞘管周围区域无菌,注意穿刺部位皮肤的护理。造影或溶栓后拔除鞘管时,应注意需用手指压迫至少15min,特别是对股动脉穿刺和血压高的患者,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盐袋压迫穿刺部位8 h,穿刺侧下肢制动12h。注意溶栓和抗凝导致的颅内致命性出血及其他部位的出血,严密观察病情,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复查头颅CT。本组4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其中2例行动静脉溶栓术,未发生围术期并发症,均好转出院。
2.4 产褥期护理 产后血液高凝状态是形成产褥期CVST的主要原因。产后有感染史、血液中的白细胞增加也会引起静脉窦血液凝滞而形成血栓。鼓励患者多饮水。观察会阴部及腹部切口情况,恶露的颜色、量、有无异味,做好会阴护理,每日早晚用温开水清洗会阴。会阴部有切口的病人,卧床排尿时会污染切口,可给予留置尿管,清洁尿道口2次/d,多饮水排尿,积极预防泌尿系感染。由于患者病情危重,用药较多,故应停止哺乳,指导清洁乳头及挤乳方法,配合药物回乳。本组1例患者入院时产褥期会阴部切口感染,经精心护理,配合积极抗感染治疗,住院16d后好转出院。
2.5 心理护理 分娩是女性非常重要的人生经历。但患者要忍受与孩子的分离之苦,担心孩子的喂养,担心自身的疾病康复,往往存在严重的焦虑、抑郁情绪,影响治疗。在病情允许情况下,应及时给予心理认知和支持治疗,向患者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多关心、鼓励患者,增加患者信心。
3.1 加强围生期宣教,降低发生率 妊娠期脑卒中是指妊娠与产褥期的急性脑血管病,主要累及脑静脉及静脉窦,也可累及脑动脉[2]。产褥期生理性血液高凝状态及某些并发症对脑血管病发生、发展有诱发及促进作用,应及时去除高危因素,切忌重产前轻术后,做好围生期宣教,降低CVST的发生率[3]。要使广大孕产妇认识产前检查及养成良好的产后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如早期治疗妊高症、产后24h下床活动、分娩后多饮水等。
3.2 加强产褥期护理,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 护理人员要掌握疾病的特点,对产褥期患者在做好产褥期护理的同时,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头痛、呕吐、视物不清等颅高压症状,及时报告医生,争取能及早诊断、系统治疗。对抗凝治疗、介入治疗的患者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并发症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3.3 做好出院指导,提高治疗依从性 患者需严格抗凝治疗3个月以上,指导患者正确服药,避免多服、漏服,同时观察有无出血并发症,定期查凝血酶原时间,定期复诊。
[1]马晓丽 .产后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2):49-50.
[2]饶明俐,林世和 .脑血管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28.
[3]冯碧波,温婷如 .妊娠相关脑血管病临床分析[J].中国卒中杂志,2009,4(10):832-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