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翠萍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民办教育研究所,上海 201103)
我国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的基本方略
周翠萍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民办教育研究所,上海 201103)
我国民办高校已进入转型发展阶段,应将学校发展定位于创办高水平民办大学,将人才培养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对于民办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应承认阶段性投资办学的合理性,并以政策设计引导公益性办学方向;民办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来源于自身体制机制的创新,基本的发展路径为从“规模小而精”到“质量优而大”。
民办高等教育;民办高校;转型发展;发展方略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在经历了恢复发展、初步发展和规范发展的阶段后,正在进入民办高校的转型发展阶段。民办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和挑战,来源于民办高校自身发展的困境突破与持续健康发展诉求。受普通高校扩招政策中止和公办高校强大“挤出效应”的双重作用,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从整体性教育资源短缺转变为区域性教育资源过剩,对民办高等教育的粗放发展方式提出了挑战;民众的教育需求已经由“有学上”发展到“上好学”,对优质高等教育服务的选择性明显增强,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教育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①董圣足:《民办高校:转型发展时不我待》,《教育发展研究》2012年第17期,第1页。在新形势下,立足民办高校的现状与问题,审视与展望我国民办高校的转型发展已十分紧迫。
民办教育兼具教育属性和市场属性的特征,决定了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办学的教育逻辑与市场逻辑之间的博弈与权衡。民办教育的市场属性要求民办高校具有敏感的市场嗅觉,适时而动,灵敏地对市场需求作出反应;而民办教育的教育属性则要求民办高校按照教育的基本规律来办学,“慢工出细活”。因此,在实践中,许多民办高校习惯于根据市场的需求快速作出战术选择,而易忽视根据教育规律理性作出战略的规划。从长远来看,民办高校应当“志存高远”,将学校的发展定位于创办高水平民办大学,将人才培养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立志将学校发展成为像哈佛一样的百年学府,使民办高校成为优质品牌的代称。
截至2011年底,我国的民办高校已有698所,在校生505.07万人,其中本科在校生311.82万人,专科在校生193.25万人,另有自考助学班学生、预科生、进修及培训学生26万人。②数据来源于《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民办高等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所言:“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民办高等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不仅发挥了补充教育资源不足的作用,而且是满足人民群众可选择的、多元化教育需求的重要力量。但与国外著名私立大学相比,我国民办高校建校时间短,还没有形成独特的办学特色,缺乏长期办学传统、办学经验和文化特色的积淀。因此,民办高校的未来发展定位应聚焦于创办高水平民办大学,*钟秉林:《科学谋划励精图治创建高水平民办大学——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探析(七)》,《中国高等教育》2012年第2期,第28-30页。即创办具有较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较高办学水平,办学声誉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民办大学。
从未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教育生态而言,民办高校的合理生态应是形成适应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格局。正如美国发达的私立高等教育中既有营利性大学,也有非营利性大学;既有像哈佛大学这样的研究型大学,也有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文理学院等。而目前我国民办本科院校实施的是一种畸形化了的理论教育,缺乏独特的教育理想和正确的办学定位,*刘莉莉:《民办本科院校的转型与发展》,《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第9B期,第60-63页。尚未形成科学合理的教育生态。究其根本原因,民办高校由于经费来源的单一化,过度依赖市场,徘徊或挣扎于“以学养学”的发展模式,使其办学行为往往追求短期效益,急功近利。办学的教育逻辑在民办高校的生存危机中显得苍白无力。而过度的市场逻辑又致使培养的人才缺乏竞争力,陷入生存发展的恶性循环。现有的民办高校约有半数是民办高职院校,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将是我国大部分民办高校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的人才培养目标。
创办高水平民办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都涉及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民办高校应树立怎样的质量观。无论是民办学校或者公办学校的教育质量,都应具备两个特点:适用性和人文性。教育质量的适用性是指培养的人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以社会评价作为根本的质量标准。适应市场生存发展的民办学校,归根结底要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因此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对人才质量的认可,是学校发展和正确质量观的重要参照点。
民办学校培养的人不仅要具备适用性,更为重要的是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要具备人文性,这是评价一所民办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目前,评价一所好的民办学校的重要标准是学生的升学率或就业率的高低。从长远来看,一所好的民办学校一定是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学校,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丰富的个性、良好的价值品格、服务于社会的责任感以及永不枯竭的创新精神和想象力的学校。升学率和就业率是评价学校办学过程的一个指标,但绝不是核心指标。只有尊重教育教学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培养和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全面发展,才能称之为一所真正好的民办学校。适应市场的需求,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民办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
学者邬大光回顾了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办学模式,得出一个基本判断:我国民办教育的基本特征是投资办学,而不是捐资办学。*邬大光:《我国民办教育的特殊性与基本特征》,《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第5页。这种办学模式与国外一些私立教育的办学模式有较大区别。国外一些办学历史悠久的私立教育机构办学经费主要依赖于各类慈善基金会、校友会等的捐赠、政府的资助及私立教育机构的产业收入。2007年哈佛大学获得的捐赠资金高达349亿美元,比世界上很多中小国家年生产总值都要高。*《美国哈佛大学“富可敌国”》,《广州日报》2007年8月23日,第A22版。而我国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举办者的投资和银行贷款,学校的运转和发展主要依赖学费收入,捐赠收入在学校经费来源中所占比例甚少。国外私立教育的捐赠体系植根于当地的捐赠文化和捐赠传统。而捐赠文化和捐赠传统在我国短期内是无法形成的,因此,投资办学仍将是我国未来民办高校办学的基本特征。
如果投资办学是我国现阶段民办教育发展的一种客观存在的话,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第一,如何在承认投资办学的基础上,通过完善的政策设计,既能调动民间力量投资教育的积极性,更好地满足民众的多元教育需求,又能保障投资办学形式的民办高校彰显办学的公益性;在实践中,民办高校发展的困境在于政府部门、社会公众“缺乏对投资办学的理性认识,也缺乏投资办学的法律和政策,更遑论基于投资办学的制度安排”*邬大光:《我国民办教育的特殊性与基本特征》,《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第5页。。第二,在为投资办学提供通畅发展的政策通道的同时,以政策倡导引领民办高校进行公益性办学。从长远来说,坚持民办教育的公益性办学将是民办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尽管美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少数国家的私立教育机构(主要是私立高校)中存在一定数量的营利性教育机构,但无论从大陆法系还是从英美法系国家的学校法人分类情况来看,当今世界私立学校的主流仍是公益性的,商业化、营利性学校目前还不为多数国家法律所许可。坚持公益性办学,不以营利为目的,既是绝大多数西方私立教育机构举办者的一种价值理念和理想追求,同时也是这些国家私立教育之所以能长期获得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政策优惠、资金捐助等)的前提要件。
因此,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政策的试点与出台已迫在眉睫。通过分类管理政策,构建民办高校发展的“双通道”,鼓励更多的民间力量参与办教育,发展民办教育,使民办高校的投资结构从单一化逐步转向多元化;通过税收优惠、非营利高校的政策扶持等多种政策导向,努力实现民办高校发展由利益驱动逐步转向价值引领,引导投资者的回报从直接化转向间接化、短期化转向长期化、货币化转向荣誉化;让投资者和捐资者有积极性参与教育事业,使民办高校教师有荣誉感,学生则成为真正的优质、多元教育服务的受益者。
规模的迅速扩张曾是我国民办高校快速发展和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策略。甚至从目前来看,在学费上涨空间不大、学校经费来源主要依赖于学费的现实情况下,扩大学校的规模似乎同样是迫切又无奈的必然选择。不过一味追求学校规模的扩张和学生数量的增多,极易使民办高校的发展走入误区,也无法形成学校的特色优势。近年来工商管理、财务管理等专业成为热门专业,一些民办高职院校在没有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和分析学校办学特点与方向的情况下设专业、扩规模,造成几年后学生毕业时工作难找、所学技能没有用武之地的尴尬局面。民办高校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办学,但如果一味地迎合市场需要,就不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办不成民办教育中的百年名校。民办高校发展的基本路径应是:找准办学定位,确立办学特色,从规模小而精,逐步走向质量优而大。国外著名的私立大学中,既有像美国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日本的早稻田大学这样的万人高校,也有像英国的白金汉大学、澳大利亚的邦德大学和美国的加州理工学院等一些办学质量不次于前者的小规模大学。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中,民办高校只有具备核心竞争力,才能保持和持续补给学校的竞争优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学校的办学特色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比较稳定持久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是一所学校明显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办学风格或优良特点。民办高校只有不断强化特色意识,凝练学科专长,形成比较优势,才能占据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和制高点。
民办高校要实现特色发展,必须处理好功利性的规模发展与内涵式的特色发展之间的关系,走“小而精”之路。值得借鉴的是,国际典型小规模私立大学通常不盲目扩大招生规模,而是注重长期培育和发展学校的特色。比如,澳大利亚的邦德大学将在校生数量控制在3 000人左右,英国的白金汉大学在校生不足1 000人;而普林斯顿大学以抓住优势、重点建设为基本原则,不贪大求全,不盲目跟风,仅有1 100多位教师,近5 000名本科生及2 500名研究生。*孙琪:《国际典型小规模私立大学特色研究及启示》,《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年第2期,第48-51页。
民办高校要实现特色发展,还必须清晰定位院校特色、专业特色和文化特色,走一条“专而精”“特而精”的发展道路。“专而精”是指民办高校在办学定位上(学科定位、专业发展方面的定位)要精准;“特而精”是在民办高校的办学定位要符合社区发展的需要、学校发展的实际。江西服装学院的特色发展经验就值得学习和借鉴。该校在适应市场的过程中,适时调整学校发展思路,提出办“规模适度、特色鲜明”的服装院校,把原定要办3万人左右的规模调整为不超过1.5万人。突出服装教育特色,稳定办学规模,明晰办学目标,学校的各类资源就能得到更充分、更合理的配置和优化。*《中国广播网报道我校特色创品牌:江西服装学院“凝炼办学特色、打造就业奇迹”侧记——霓裳艳影看今朝》,2013-03-29,http://www.cfw.cn/college/309453077/view_1450.html。
民办高校的体制机制优势来源于民办高校的市场属性。作为市场中的独立主体,面对市场中的优胜劣汰,民办高校比公办高校更有经营意识、成本意识和效率意识,更加关注市场的需求变化,反应更为灵敏与快捷。作为社会力量举办的教育机构,民办高校在法律规范的办学框架内拥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可以率先进行各种形式的办学模式改革、教育教学改革以及学校管理改革等。民办高校的举办主体更为多元,资金来源更为多样化,这也决定了在国家基本办学方针的指导下,民办高校可以承载更加多元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民办高校规模小、体制活,针对市场需求的调整功能、修复功能更加强大,创新和改革意识更为强烈。“国有民办”“公民联办”“集团连锁”“政府托管”“独立学院”和“中外合作办学”等多种办学模式的尝试,有力地推进了我国办学体制的改革,促使教育领域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办学新格局。因此,从我国的教育生态系统而言,民办教育是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力。从民办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而言,充分发挥民办高校本身的体制机制创新优势,是民办高校未来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
民办高校的体制机制创新,需要有促进其创新改革发展的外部环境。要拓展民办教育机构与国际教育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拓展我国民办教育特色发展、创新发展的空间和渠道;鼓励和引导民办教育机构之间、民办教育机构与公办学校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有条件的民办学校可尝试资产重组和资本运作,在规模扩张的同时,优化学校的专业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落实对民办高校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应享受与公办高校同等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于营利性民办高校,应免征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先征后返还地方所得部分。
民办高校的体制机制创新的内动力来源于民办高校的内部治理结构。在民办教育发展的内部治理上,逐步实现投资者与管理者的分离。逐渐提高民办高校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改变目前民办高校中的“家族管理”模式,完善董事会制度,推进民办高校校长的职业化进程。首先,要构建一个有多方利益主体代表参加的决策机构——董事会,并通过制定学校章程,完善董事会的决策程序和议事规则。其次,要健全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明确董事会与校长之间的职责范围和权力边界,并严格按照章程规定办事,充分尊重和维护校长在学校行政管理、教学组织和学术事务上的自主权。再次,要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机构——监事会,加强对董事会成员和校长的监督和制约,形成合理的权力制衡机制。最后,要处理并发挥好党群组织和学术机构在学校多边治理中的位置和作用,使相应的组织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推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通过对美国、欧洲和日本制造业实践的研究,提出了竞争战略理论学说。他认为,企业竞争力优势主要取决于企业所处行业的赢利能力,即行业吸引力和企业在行业中的相对竞争地位,因此提出企业竞争三种可供选择的战略: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袁思位:《民办高校差异化发展战略研究》,南昌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第9页。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在市场中保持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战略主要是差异化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根据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应明确办学定位,确立科学的阶段性发展目标,并集聚有限的人、财、物等资源重点突破,实现某个目标的“精”与“优”,即上述的民办高校的特色发展问题。
而民办高校在行业内的竞争力如何,则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该行业现有的竞争者有多少,如果该类学校在国内或在特定区域内为数不多,那么学校在区域内的竞争压力较小,发展较为顺利。第二,是否可轻易取代。如果进入该行业的门槛较低,学校就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竞争压力会逐步加大。第三,民办高校面对市场的讨价还价能力。在市场中,民办高校之间、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之间会共同参与同行业的市场竞争。在特定区域内,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对特定人才的市场需求量是既定的,民办高校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实施差异化发展方略,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
国际化是目前国内许多民办高校在市场中差异错位发展、拓展办学空间的重要策略,但国际化并不能成为所有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救命稻草”,简单的、缺乏长远规划的国际化也无法帮助学校获得预期的收益。民办高校发展的国际化策略,其核心在于国际化过程要与学校的发展规划、特色定位完美融合,应聚焦于教学与课程、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国际化。
服务于所在区域的经济和产业发展,是民办高校拓展发展空间的根本性策略。一个和谐生态系统的典型特征就是各组织与环境之间形成了具有内在动力的调节机制和交换机制。只有学校所培养的人才与区域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所需人才之间实现了有效对接与匹配,才能形成民办高校与所在区域发展的良性动态循环。
(责任编辑毛红霞)
Strategy on the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ZHOU Cuiping
(InstituteofNon-governmentalEducation,ShanghaiAcademyofEducationalSciences,Shanghai, 201103,China)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n China have entered the stage of development and reconstruction, which shall be aimed at building high standard university and training applied talents.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the rationality of phased investment to education should be acknowledged and the direction of public welfare education should be guided by policy design. The development power of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comes from the innovation in its system and mechanism, and its path is from “small and excellent” to “quality and excellent”.
non-governmental higher education;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strategy
2013-04-22
在线优先出版日期:2013-10-17
周翠萍,女,山西左权人,助理研究员,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教育政策与教育基本理论。
G648.7
A
1671-2714(2013)06-0014-05
10.3969/j.issn.1671-2714.2013.0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