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背俞穴配合小剂量赛乐特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疗效观察

2013-01-21 17:02尤阳
中国疗养医学 2013年11期
关键词:俞穴电针中风

尤阳

(济南军区青岛第二疗养院,266071)

中风后抑郁症(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是中风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仅加重患者精神痛苦,而且患者对康复方案的实施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严重影响治疗和康复,甚者还会导致患者的死亡。据报道,中风后抑郁的发生率高达30%~65%,高于其他肢体残疾患者人群抑郁发生率(15.1%~22.5%)及普通人群抑郁发生率(3%~6%)[1],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我们于2012-03—2013-03采用电针背俞穴配合小剂量赛乐特(盐酸帕罗西汀片)治疗中风后抑郁症30例,疗效尚可,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60例患者皆来自济南军区青岛第二疗养院全军康复中心2012-03—2013-03的住院及门诊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及《中国精神疾病分类及诊断标准》(CCMD-3)中抑郁症诊断标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17)评分≥17分,年龄<70岁。排除严重的心、肝、肾病变史,精神疾病及癫痫病史等。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32~68岁,平均42.38岁;病程3周~2个月;HAMD-17量表平均分值(20.67±1.92)分。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34~66岁,平均43.17岁;病程3.5周~3个月;HAMD-17量表平均分值(20.74±1.89)分。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和治疗前HAMD-17项量表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电针疗法 取双侧心俞、膈俞、脾俞、肝俞、肾俞。患者取健侧卧位或俯卧位,常规穴位消毒,用华佗牌30号针灸针,向脊柱方向斜刺以上诸穴1寸,得气后同侧接G6805-Ⅱ型电针仪,采用疏密波,刺激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30 min/次,1次/d,5次/周,连续治疗4周。

2.2 药物治疗 口服由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赛乐特(盐酸帕罗西汀片),20 mg/次,早晨顿服,1次/d,连续服用4周。

治疗组采用电针背俞穴联合赛乐特治疗,对照组只采用口服赛乐特治疗。两组患者均进行脑血管疾病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标准

3.1.1 HAMD-17量表评估 首次治疗前1周内及治疗结束后1周内进行HAMD-17量表评定。

3.1.2 按评分减分率评估疗效 减分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痊愈:HAMD减分率>75%;显效:HAMD减分率50%~75%;有效:HAMD减分率25%~49%;无效:HAMD减分率<25%。

3.1.3 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评分。

3.2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治疗结果

3.3.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30例,痊愈7例,显效11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30例,痊愈4例,显效9例,有效1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3%。两组比较,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3.2 两组治疗前后HAMD-17评分变化比较 治疗组30例,治疗前、治疗后HAMD-17评分分别为(20.67±2.92)分、(7.61±3.46)分;对照组30例,治疗前、治疗后HAMD-17评分分别为(20.74±2.89)分、(8.36±3.51)分。结果显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HAMD-17评分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3.3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变化比较 治疗组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别为(53.74±8.26)分、(16.37±6.19)分;对照组治疗前、后评分分别为(53.91±8.33)分、(28.58±7.31)分。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3.4 不良反应 治疗组出现口干6例,恶心、腹泻等胃肠道不适者2例,无力1例,嗜睡2例。对照组出现口干8例,恶心、腹泻等胃肠道不适者4例,无力2例,嗜睡3例。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未见因为药物副作用引起其他并发症而停止治疗的。

4 讨论

中风后抑郁症主要以中风发生后,除中风的各种躯体症状外,还出现以兴趣减退、易疲劳、思维迟缓、食欲减退、悲观绝望,甚则出现自杀企图和行为异常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情感障碍,为中风后常见的并发症。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主要有两种学说:①原发性内源性机制学说,认为可能与大脑损害引起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之间的平衡失调有关。②反应性机制学说,认为家庭、社会、生理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病后生理、心理平衡失调而致[2]。赛乐特(盐酸帕罗西汀片)是治疗抑郁症的“五朵金花”之一,是强力、高度选择性的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可使突触间隙中5-羟色胺浓度增高,发挥抗抑郁作用。对其他递质作用较弱,对自主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也较小,对于抑郁症,包括伴有焦虑的抑郁症及反应性抑郁症的治疗,都具有肯定疗效。

中医认为,中风后抑郁症,属中医“郁病”、“癫证”、“脏躁”、“失眠”、“中风郁证”等范畴,是因中风而致郁。患者中风后,脏腑功能已失调,情志不舒,肝气郁结,逐渐引起五脏气机不和而致病。背俞穴为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心藏神,肺藏魂,肝藏魄,脾藏意,肾藏志”,心俞能够调节心的气机,通心之络,改善心的藏神功能;肝俞、脾俞乃肝脾之气输注背部的穴位,能够调畅气机,疏通经络,条达气血:膈俞为血之会,以调和气血,肾俞以滋水抑火,镇心安神。心、膈、肝、脾、肾五穴合用,以调和气血,养心益肾、安神定志、疏肝健脾、理气开郁,使阴阳调和,气机条畅,脏腑功能恢复正常。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背俞穴十分邻近脊神经后根,分布规律与脊神经节段性分布特点大致吻合,内脏疾病的体表反应区常是相应穴位所在,因此针刺背俞穴可达到调整脏腑功能、治疗疾病的目的[3]。并且针灸的良性刺激作用,通过神经的轴突反射、节段反射作用于脊髓相应节段的自主神经中枢,激发高级神经中枢的整合、调整功能,从而产生神经体液的调节机制,调动自身潜在的抗病能力,从而恢复生理平衡、消除病理过程[4]。配合使用电针能增加大脑皮质5-羟色胺的含量、改善脑的代谢[5],提高神经元兴奋性,增加递质的分泌[6],能使PSD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L-6、SL-2R水平显著下降,抑郁病情减轻[7],从而改善患者抑郁症状。

中风起病急骤,变化迅速,多数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这种突如其来的生理功能障碍及残疾的后果,往往使患者难以接受,产生较严重、较持续的情感刺激,加之中风病程较长,恢复缓慢,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家庭社会地位改变等刺激引起抑郁症。中风后抑郁症的发生又导致中风患者自信心不足,从而对各种康复训练持消极态度,这又延迟了神经功能的恢复。因此,及早有效抗抑郁和康复治疗,及早的消除可干预因素,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少中风后抑郁的发生[8]。多数学者认为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与PSD有关,脑卒中后抑郁严重程度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正相关,针刺背俞穴可对背部的运动控制恢复有利,有效改善脑卒中平衡功能,从而更有利于促进中风患者运动功能康复[9]。并且随着患者肢体功能的提高,其自信心也随之增加,积极配合康复治疗,抑郁症状也会随之减轻,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抗抑郁药物副作用较大,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变态反应和撤药综合征[10],针刺配合小剂量抗抑郁药治疗中风后抑郁症,可减少药物的用量及副作用,逐渐减少患者对药物的依赖,增加对治疗的依从性,可促进中风患者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减少患者的致残率,减轻致残程度,使中风患者重返社会。

[1]黎小慧,陈俊琦,王惠庭,等.电针与抗抑郁药治疗中风后抑郁症比较的系统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7):802-806.

[2]谭泽梁,蓝崧.黛力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对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J].当代医学,2009,15(19):93-94.

[3]唐永祥,廖穆熙,王晓玲,等.针刺背俞穴为主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11,29(8):113-114.

[4]苑家敏,钟兰.背俞穴概述[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28(3):236-237.

[5]王忠华.电针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11):1032-1034.

[6]冯卫星,闫咏梅,廖小艳.电针联合醒脑解郁胶囊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45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2,53(20):1750-1752.

[7]周媛,靳建宏,周国赢.电针治疗中风后抑郁145例[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33(4):78-80.

[8]安中平,王艳,王景华,等.脑卒中后焦虑和抑郁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0,36(9):562-564.

[9]王俊华,贺青涛,周嘉澄.针刺背俞穴结合躯干训练对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6):745-748.

[10]杨婧,张捷,范竹青.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随机对照试验的质量评价[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8):54-58.

猜你喜欢
俞穴电针中风
不同时长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镇痛疗效观察
电针基于不同参数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进展
拔罐治疗脂肪肝
俯卧位手法整复结合电针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
神奇T恤助力防止中风
用脑过度揉揉后腰
中医推拿法提高宝宝免疫力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敦煌本《新集备急灸经》研究
中枢β受体介导电针“曲池”“听宫”穴的降压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