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海滨 李 彤 段大为 高文卿 于美丽 周淑芬 李金友 于广栋
1(天津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天津 300203)2(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天津 300170)3(天津市人工细胞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170)
动脉微栓过滤器(arterial filter,AF)是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中用于滤除气栓、脂肪粒等微小栓子的装置,可以降低ECC相关的神经系统认知功能障碍[1]。滤网是AF的核心组件,多由涤纶、锦纶、尼龙等材料制成。
自ECC技术应用于心脏手术以来,炎性反应、滤网堵塞导致的剪切力过大破坏血液成分、循环流量减低、进血端压力过高存在管路迸裂风险等并发症便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由于涂层材料的使用,上述与ECC相关的并发症得到显著改善[2-3]。
目前,国内应用的涂层ECC设备均为进口产品,主要应用于ECMO转流,价格昂贵,在常规手术中应用受到限制[4]。而AF涂层单一,产品少,选择空间小。由于结构的特殊性,涂层AF不但要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还要兼顾应用安全等,但国内外鲜有针对AF新型涂层的研究报道。
低分子肝素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是目前国外ECC设备中广为应用的一类涂层物质,抗凝效果确切。海藻酸钠是生物相容性良好的天然提取物,造价低廉,是药物载体的理想材料。部分氧化后的海藻酸钠(oxidized sodium alginate,OSA)表面有大量的活性醛基[5],可以实现与改性后材料的共价结合。LMWH与OSA两种不同涂层的滤网,可以在抗凝效果、材料成本以及扩展应用方面满足不同的要求。
为研究新型涂层材料,将现有国产未涂层的AF产品进行拆解,对其核心组件——涤纶(polyester,PET)材质的滤网进行化学接枝改性,共价结合LMWH涂层和OSA涂层,并对涂层后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AF应用安全性进行评价和比较。
成人动脉微栓过滤器(东莞科威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拆解后,将滤网裁剪为5 cm×2 cm;肝素钠(分子量12 000~20 000,效价150 IU/mg,安徽金鑫生物),人血清白蛋白(Behring GmbH,德国),人血清纤维蛋白原(EMD Chemicals,德国);聚乙烯亚(分子量60 000)、海藻酸钠(分子量7 000~20 000)、亚硝酸钠、高碘酸钠等试剂均购自Sigma公司。
红外分光光度计(NICOLET 6700,Thermo,美国),紫外分光光度计(UV-2800,日立,日本),凝血自动分析仪(STA-R Evolution®,Diagnostica Stago,法国),血细胞分析仪(ADVIA2120,SIEMENS,德国),BCA蛋白定量试剂盒(SK3021,上海生工),扫描电镜(FEI台式,美国)。
1.2.1 材料表面改性与涂层制备
1.2.1.1 重氮化方法制备LMWH[6]
肝素钠粉剂1 g充分溶解于去300 mL离子水中,并加入亚硝酸钠10 mg,在0℃、pH=2.7条件下反应2 h后,调定溶液pH值至7.0以中止反应,得到LMWH溶液。用7 000 Da孔径的透析袋将反应后的溶液进行透析后冷冻,利用低温真空干燥机进行干燥获得LMWH粉末。
1.2.1.2 OSA的制备[5]
将海藻酸钠4 g充分溶解于196 g去离子水中,并加入高碘酸钠0.432 g,避光反应24 h,加入乙二醇终止反应,得到OSA溶液。向OSA溶液加入NaCl,混匀后倒入乙醇中,将析出物抽滤干燥后再次溶于去离子水中,用3 500 Da孔径的透析袋进行透析,低温真空干燥后获得OSA粉末。
1.2.1.3 涤纶滤网表面改性与涂层修饰[7]
取200 mL质量分数为30%的H2SO4,并加入0.948 g的K2MnO4,配制K2MnO4浓度为0.03 mol/L的H2SO4·K2MnO4溶液。如图1所示,首先用H2SO4·K2MnO4溶液对PET材料进行预处理,氧化材料表面形成羧基(—COOH,a),充分清洗干燥后,在pH=9、室温条件下与聚乙烯亚胺的氨基(—NH2,b)结合并构建大量的“空间臂”,增加以氨基基团为主的结合位点,进而与LMWH或OSA末端的醛基(—CHO)结合,制成“终点固定”方式的共价键结合的涂层材料:LMWH涂层的PET滤网(LMWH组),OSA涂层的PET滤网(OSA组)。另有空白对照的未涂层滤网(PET组)。
图1 高分子材料表面共价结合涂层的制备流程Fig.1 The flow chart of the coating material production.
1.2.1.4 整装滤器的涂层修饰
整装涂层滤器用于压力、流量测定。将未拆解的AF接入闭合回路,在不同处理阶段,依次预充H2SO4·K2MnO4溶液、PEI溶液、LMWH或OSA溶液,并维持转流状态;在每次更换预充液前、反应结束后,使用去离子水反复冲洗。
1.2.2 材料表面涂层效果分析
1.2.2.1 材料表面涂层定性分析
分别制备LMWH与OSA对照样品的溴化钾压片;待测滤网取1 cm2小片,用去离子水清洗3遍后干燥备用。利用红外分光光度计对材料表面进行扫描,并与标准药品的吸光度曲线进行对比。
1.2.2.2 LMWH定量检测
材料表面LMWH涂层密度的测定采用甲苯胺蓝定量方法,在参考文献[8]中的方法建立标准曲线(见式(1))后,取10 cm2样品,加入质量分数0.02%的TBO、PBS各2.5 mL,震荡混匀,室温反应50 min。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量630 nm波长处的abs值,并根据标准曲线推算等价于肝素钠标准品的涂层密度(见式(2))。
1.2.2.3 OSA定量检测
材料表面OSA涂层密度的测定采用硫酸-苯酚多糖定量方法,在参考文献[9]中的方法建立标准曲线(见式(3))后,留取制备涂层前后的OSA反应液,用硫酸苯酚法处理后,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量480 nm波长处的abs值,利用差值根据标准曲线推算等价于葡萄糖标准品的涂层密度(见式(4))。
1.2.3 生物相容性评价
1.2.3.1 表面接触角测定
待测滤网适当修剪,充分干燥,通过微量进样器在其表面滴加2 μL纯水,用动态接触角测量仪记录接触角不同时间点的变化。实验数据由SCA 202软件进行进一步分析。
1.2.3.2 涂层表面蛋白黏附检测
涂层表面黏附蛋白性能的测试使用BCA蛋白分析试剂盒,观察材料表面对人血清白蛋白及人血纤维蛋白原的黏附情况。参照说明书制作标准工作曲线(见式5),配制BCA工作液和0.2 mg/mL的蛋白稀释液。将10 cm2样品剪做碎片,加入1.5 mL蛋白稀释液,将材料完全浸没。置于恒温水箱中,37℃孵育1 h。取反应液100 μL,加入BCA工作液1 mL,在60℃恒温孵浴30 min。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在562 nm进行测定,根据标准曲线,推算反应前后的蛋白量差值,即为材料表面的等价标准蛋白黏附量(见式(6))。
1.2.3.3 涂层表面血小板黏附测试
将健康志愿者全血以800 r/min离心10 min后,得到富血小板血浆,留样测定血小板计数PLT1;取10 cm2样品,剪成碎片,加入等量血浆,在37℃恒温水箱孵浴2 h后再次测定血小板计数PLT2(见式7)。
血小板黏附率=(PLT1-PLT2)/PLT1(7)
1.2.3.4 体外抗凝活性检测
抽取健康志愿者全血,3 000 r/min离心15 min,得到贫血小板血浆,留样测定凝血指标PT、TT、FIB、APTT。取10 cm2样品,剪成碎片加入等量血浆,在37℃恒温水箱孵育2 h后,再次取样测定凝血指标。
1.2.3.5 体外血栓形成试验
将待测滤网30 cm2真空干燥后称量干重W1,再将其置于12孔培养板内,迅速加入新鲜未抗凝全血2 mL浸没材料,37℃恒温孵育60 min取出样品。PBS冲洗3遍,3%戊二醛浸泡2 h,用梯度乙醇(体积分数分别为50%、60%、70%、80%、90%、98%)处理后低温真空干燥,再次称量干重W2,计算单位面积黏附量(见式(8)),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滤网表面血栓的形成情况。
1.2.4 应用安全性能评价
1.2.4.1 表面涂层动态脱落检测
以3只中空的未涂层滤器外壳作为容器,每组取100 cm2样品修剪待测,放入不同滤器,出口处以未涂层滤网拦截,保证样品不会脱出。连接体外循环机、泵管(30 cm),PVC管路(30 cm×2),预充PBS约250 mL。从转流开始(0 h),在此后1、2、4、8、16、32、64 h的时间点抽取转流液,OSA组采用硫酸苯酚法、LMWH组采用甲苯胺蓝法进行定量,PET组用两种方法定量。
1.2.4.2 流量及压力测试
AF两端连接带有侧孔的接头,并接入闭合的离心泵为动力的环路,将压力监测仪与侧孔连接。环路中预充聚明胶肽与生理盐水(3∶1),测试不同转速下的滤器进口端压力、流量变化,计算流量/转速比值。
所有定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所得数据利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方差分析进行多组间比较,两两比较利用SNK-q检验,统计学差异检验标准P<0.05。
涂层物质定量结果,LMWH组涂层密度等价于肝素钠标准品(42.3±8.5)g/cm2,而OSA组涂层密度等价于葡萄糖标准品(111.0±15.0)μg/cm2。
红外光谱可见图2,LMWH标准品在3 400 nm附近出现强吸收峰,OSA标准品在3 350 nm处出现强吸收峰,均为醛基吸收峰。PTE材料在3 000~3 500 nm波长处无吸收迹象,而涂层后材料在3 000~3 500 nm的吸光度增加,与LMWH、OSA标准品特征吸收峰趋势相同。
从表1中可见,与PET组相比,涂层后材料与水的表面接触角显著减小(P<0.01)。与LMWH组相比,OSA组的接触角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从实验中发现(见表1),材料对蛋白的吸附量与接触角的大小有相同趋势,PET组对纤维蛋白原有强烈的吸附倾向,对白蛋白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吸附,而涂层材料表面的纤维蛋白原与白蛋白吸附量均显著减少(P<0.01),且OSA涂层表面的吸附蛋白少于LMWH涂层表面的吸附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材料表面接触角与表面血清蛋白成分的黏附(n=6)Tab.1 The contact angle and absorption of serum protein to the surface(n=6)
与PET组相比,涂层后材料血小板黏附率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MNH组血小板黏附率小于OSA涂层材料(P<0.05)(见图3)。
图3 涂层前后血小板粘附比较(n=6)Fig.3 Comparation of plateletad here to material surface(n=6)
凝血功能检测发现,同接触材料前凝血指标相比,血浆与 PET组接触后,PT延长,APTT与 TT有不同程度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与LMWH组、OSA组接触后,PT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APTT、TT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 LMWH组相比,OSA组对血浆APTT、TT影响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T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条件下,血浆FIB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4)。
图4 不同材料对凝血4项的影响(n=6)Fig.4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material to coagulation indices
如表2所示,在全血浸泡后,样品的单位面积干重均有所增加。与涂层后材料相比,未涂层材料的质量显著增加(P<0.01),LMWH组与OSA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镜图片显示(见图5),PET组滤网的网孔大量堵塞(见图5(a)),甚至大面积地被血液成分覆盖(见图5(b)),而涂层材料滤网仅表面有少量异物,网孔仍然通畅(见图5(c)~(d))。
表2 全血浸泡后各组干重变化(n=6)Tab.2 The dry weight variation of all groups after soak in blood
图5 涂层前后材料表面血栓形成情况。(a)PET组(部分堵塞);(b)PET组(严重堵塞);(c)LMWH组(通畅);(d)OSA组(通畅)Fig.5 The throm bus on the surfaces of different coating.(a)Group PET(partly blocked);(b)Group PET(seriously blocked);(c)Group LMWH(clear);(d)Group OSA(clear)
在动态脱落检测中(见表3),起始阶段(0 h)转流液中出现的涂层物质较多,可能为材料表面的残留反应液,此后便趋于稳定。在96 h的转流过程中,转流液中涂层物质变化(约10%)无统计学差异,表明96 h内两种涂层材料均无显著脱落,涂层结合牢固。
在流量测试中,在转速为350~1 200 r/min范围内,涂层后滤器较PET组在相同转速下流量降低,流量/转速(F/R)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速超过1 500 r/min后,各组间流量、流量/转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4)。涂层滤器之间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表3 涂层物动态脱落检测(n=6)Tab.3 The loss of the coating during analog ECC(n=6)
表4 各组滤器不同泵速下的流量变化(n=6)Tab.4 The variation of flow with different rotate speed(n=6)
在压力测试中,与PET组相比,涂层后滤器相同泵速下入口侧压力(P<0.01)、跨滤器压差(P<0.05)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涂层滤器间比较,相同泵速下入口侧压力、跨滤器压力无显著差异(见图6)。
体外循环是心外手术中生理功能出现紊乱的主要原因。Solberg的研究认为,ECC可能会引起广泛、未知的不良反应(比如凝血功能异常),并通过触发一系列旁路最终发展为全身的炎性反应;而过多的血小板黏附所导致的血小板减少,会导致术后的出血和恢复时间延长[10]。Gunaydin在回顾性分析中指出,这一系列反应已经被证实是血液和非生物相容性材料表面接触所致,而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涂层可以有效地改善这一状况[11]。ECC的不良反应可能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涂层物质的种类和结构、气血接触面、血流动力学,以及和血液接触的异物表面(比如体外循环管路和AF)。在体外循环中,AF的主要功能就是减少潜在的微小气栓和血栓。Hussaini等认为,由于动脉微栓过滤器在体外循环设备中占据较大的接触面积,所以其生物相容性涂层对减轻术中的炎性反应有重要作用[12]。AF和ECC中其他的部件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外壳和滤网的材料、滤网孔径、预充量、最大血流比率、跨滤器压力、涂层材料以及滤器的结构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生物相容性AF改善全身的炎性反应主要通过涂层材料及方法、滤器设计影响血流动力学变化。
图6 不同AF的流量-压力曲线(n=6)。(a)入口侧压力;(b)跨滤器压力Fig.6 The flow-pressure curve of different AF(n=6).(a)The inlet pressure;(b)The trans-filter pressure
LMWH是临床常用抗凝药物,通过催化抗凝血酶Ⅲ与凝血酶X的反应,实现抑制凝血过程的作用,并且避免了完整肝素抗凝所带来的出血倾向和血小板减少等副作用[11]。目前,国外已有商品LMWH涂层设备的生产。OSA近年来广泛用作药物载体,关于其抗凝效果及抗凝机制尚不明确,但实验中发现OSA涂层同样具有抗凝活性。
由本研究可见,化学接枝改性的方法可以实现LWMH和OSA两种涂层与材料表面的稳固结合,显著改善了涤纶滤网的生物相容性。从红外光谱可见,涂层后材料与涂层物质特征峰处出现变化,虽然水化醛基也在该位置有吸收峰存在,但由于PET样品与涂层后样品在相同条件下测试,结合定量数据及生物相容性结果,可以证实材料表面有涂层物质存在。在生物相容性评价中,OSA涂层表面接触角较LMWH涂层更小,说明OSA涂层具有更好的亲水性,而相应地,OSA涂层表面黏附的蛋白成分(尤其是纤维蛋白原)也较LMWH更少。LMWH涂层表现出更好的抗血小板黏附,以及凝血激活时间的显著延长。Wan等采用等离子体技术处理涤纶材料,对其表面基团进行分析后推断,CO基团的增加是材料表面亲水性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12]。而Zhu等研究认为,纤维蛋白原的疏水基容易与疏水性表面结合,引起构象变化,进而刺激血小板黏附激活、凝血因子激活等一系列凝血发硬,但亲水性材料表面形成的“调和膜”可以减少纤维蛋白原的附着,具有更好的血液相容性[15]。大量的活性醛基带有负电荷,使得OSA涂层具有一定的抗栓性能。所以,完善涂层方法,提高涂层浓度,探索不同氧化程度的OSA活性,增加活性醛基数量,可能对改善OSA涂层的抗凝活性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两种涂层滤网在全血成分接触后,仍能保持网孔的通畅,这有利于血液成分的保护,可保证滤器使用的安全性、持久性。
在模拟ECC中,滤网转流初始阶段出现较多的脱落物质,这可能与材料表面黏附的非共价结合的涂层物质有关,但整个转流液中脱落涂层的浓度十分稳定,为抗凝管理的安全性提供了保障。Wendel总结了涂层技术认为,稳定的涂层材料,将极大简化心脏手术中的抗凝管理,且更为安全[16]。涂层后滤器进口侧压力的增加、流量/转速比值的减小,可能与涂层后滤网的流体动力学变化有关,但压力仍在滤器标注范围内,且远低于上限220 mmHg。虽有统计学意义,但差异较小的跨滤器压力对血液成分影响很小。流量数据并无明确指标,但变化不大,且常规转速小,流量并无差异。经测试可发现,跨滤器压力、流量/转速虽有变化,但并不影响AF在ECC中的应用安全性。由于AF对纤维强度无明确要求,且电镜下未见纤维表面出现裂痕等异常变化,转流中无滤网破损,所以虽然未对纤维强度进行测试,但显然涂层滤网适用于长时间、高流量转流。
经过评价与检验可以认为,LMWH与OSA两种涂层的涤纶滤网都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与应用安全性,其不同的生物相容性特点可以适用于不同需要。作为药物载体的OSA,成本低,易于获取,组织相容性好,不但可以推进AF在常规心脏手术中的应用,还具有更大的扩展空间,可用于制备复合涂层或应用于需要有良好组织相容性的医疗设备中。
本研究用化学接枝改性的方法制备了结合稳定的LMWH涂层PET滤网和OSA涂层PET滤网,长时间转流无显著脱落。涂层后滤网的生物相容性显著改善,与血液接触后材料表面的蛋白黏附、血小板黏附显著减少,并具有良好的抗凝活性,表面血栓形成减少,滤网通畅,说明涂层后滤器应用的安全性能满足使用要求。OSA涂层与LMNH涂层相比,抗凝活性要略差,但有较好的亲水性,蛋白吸附量较少,可能会有更好的组织相容性,这有待于更多测试的验证。而且,OSA涂层成本低廉,也有更广阔的拓展空间。
[1]Barbosa NF,Cardinelli DM,Ercole FF,et al.Determinants of 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s with the use of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J].Arq Bras Cardiol,2010,95(6):151-117.
[2]Yarham G,Mulholland J.Pre-clinical laboratory evaluation of the new‘AF’arterial line filter range[J].Perfusion,2010,25(4):267-276.
[3]Jameel S,Colah S,Klein A.Recent advances in cardiopulmonary bypass techniques[J].Contin Educ Anaesth Crit Care Pain,2010,10(1):20-23.
[4]柏淑颖,朱德明,王伟.涂层技术在体外循环装置中的应用及意义[J].中国体外循环杂志,2009,7(02):124-128.
[5]王琴梅,张亦霞,李卓萍,等.多醛基海藻酸钠交联剂的制备及性能[J].应用化学,2010,27(02):155-158.
[6]Larm O,Larsson R,Olsson P.A new non-thrombogenic surface prepared by selective covalent binding of heparin via a modified reducing terminal residue[J].Biomater Med Devices Artif Organs,1983,11(2-3):161-173.
[7]Bexborn F,Engberg AE,Sandholm K,et al.Hirudin versus heparin for use in whole blood in vitro biocompatibility models[J].Biomed Mater Res A,2009,89(4):951-959.
[8]Smith PK,Mallia AK,Hermanson GT,et al.Colorimetric method for the assay of heparin content in immobilized heparin preparations[J].Anal Biochem,1980,109(2):466-473.
[9]Masuko T,Minami A,Iwasaki N,et al.Carbohydrate analysis by a phenol-sulfuric acid method in microplate forma[J].Anal Biochem,2005,339(1):69-72.
[10]Solberg G.Extracoporeal circulation effect of long-term(24hour)circulation on blood component[D].Virginia:Virginia State University,2010.
[11]Gunaydin S.Clinicalsignificance ofcoated extracorporeal circuits:a review of novel technologies[J].Perfusion,2004,19(1):33-41.
[12]Hussaini BE,Treanor PR,Healey NA,et al.Evaluation of blood components exposed to coated arterial filters in extracorporeal circuits[J].Perfusion,2009,24(5):317-323.
[13]高宁国,程秀兰,杨敬,等.肝素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进展[J].生物工程进展,1999,19(05):4-13.
[14]Wan Yuqing,Qu Xue,Lu Jun,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surface property ofpoly(lactide-co-glycolide)after oxygen plasma treatment[J].Biomaterials,2004,25(19):4777-4783.
[15]Zhu Aiping,Chen Tian.Blood compatibility of surfaceengineered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via ocarboxymethylchitosan[J].Colloids Surf B Biointerfaces,2006,50(2):120-125.
[16]Wendel HP,ZiemerG.Coating-techniquestoimprovethe hemocompatibility of artificial devices used for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J].Eur J Cardiothorac Surg,1999,16(3):342-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