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晗
(辽宁省北票市第一人民医院 辽宁北票 122100)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一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主要有急性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型心绞痛[1],是心脏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本研究与阿托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治疗ACS,并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随机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3月住院期间的ACS患者60例,其中男48例,女12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为(64.2±12.5)岁。所有病例均符合美国心脏病协会关于ACS的诊断标准。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共12例,ST段抬高性ACS(STE—ACS)26例,非ST段抬高性ACS(NSTE—ACS)22例。2组患者均未给予药物溶栓治疗或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排除有出血倾向以及凝血功能障碍患者,排除严重心、肝、肾、肺等严重功能障碍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在治疗前其年龄、性别、病程、心功能、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等无统计学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包括:卧床休息、镇静、心电监护、吸氧、营养支持以及并根据患者病情适量给与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等药物、ACEI、低分子肝素等治疗,并给与阿托伐他汀10mg/d,睡前口服,疗程为1个月。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加用非诺贝特,200mg/d,口服,疗程为1个月。
包括三酰甘油(TG)、TC、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肝功、肌酸激酶(CK)等。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 <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变化情况,见表1,结果现实2组患者治疗后其TG、TC、LDL-C、HDL-C等均优于治疗前(P<0.05),实验组治疗后血脂水平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2组患者治疗后胸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变化比较,发作频率:实验组治疗后为(3.56±1.03)次/d,对照组为(3.98±1.24)次/d;持续时间:实验组治疗后为(6.43±3.24)min,对照组为(9.64±6.45)min。2组患者治疗后其发作频率和发作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良反应比较,2组患者均为发现消化道症状、药物过敏等不良反应,肝功能、CK等治疗前后其相关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s,mmol/L)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s,mmol/L)
分组 治疗时期 TG TC LDL-C HDL-C治疗前 2.46±0.76 5.98±1.02 3.86±1.14 0.98±0.45实验组 治疗后 1.25±0.51 4.12±0.87 2.26±0.65 1.45±0.28治疗前 2.49±0.74 5.85±1.12 3.79±1.06 0.92±0.46对照组 治疗后 1.89±0.42 4.95±0.67 2.89±0.62 1.21±0.32
ACS发生的重要病理基础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以及破裂,其中涉及到了血管炎症与免疫。氯吡咯雷是一种噻吩吡啶衍生物,研究表明其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通过减低hs-CRP水平,使其单核细胞作用减弱,组织因子释放减少;同时还可抑制血小板的激活[2]。阿托伐他汀是一种他汀类药物,许多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具有多向性效应[3],即有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改善内皮功能、同时还有减轻炎症反应、稳定粥样斑块以及抗血栓形成的作用。两药联合一方面可以起到降脂作用,减轻血脂异常危险因素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其抗炎、抗血小板以及血栓形成等作用可以明显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及降低病死率[4]。
本研究显示,治疗后2组患者其TG、TC、LDL-C、HDL-C等均优于治疗前(P<0.05=,但实验组治疗后血脂水平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联合组降低血脂的能力明显确实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其治疗后胸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变化比较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说明阿托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可明显减轻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症状,更好的心血管保护,减少了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而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 李春香,万大国.阿托伐他汀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J].河南医学研究,2010,19(4):419~421.
[2] 王宁,马静.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MMP-9、MMP-2及hs-CRP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1,1(10):15~1 6,2 5.
[3] 农冠荣,吴晓秋.氯吡咯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36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1):177~178.
[4] 程海涛,杨彤,许大勇.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载脂蛋白及炎症水平的影响[J].中国临床研究,2011,24(4):2 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