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影影,金齐武,王成永
(1.安徽中医学院药学院安徽省现代中药重点实验室, 合肥 230038; 2.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系, 安徽淮南 232001. 3.蚌埠市食品药品检验所, 安徽蚌埠 233000)
格列美脲片的工艺改进
朱影影1,2,金齐武3,王成永1
(1.安徽中医学院药学院安徽省现代中药重点实验室, 合肥 230038; 2.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系, 安徽淮南 232001. 3.蚌埠市食品药品检验所, 安徽蚌埠 233000)
为了保证格列美脲片的质量,对产品的处方和制备工艺进行改进,结果显示用改进后的处方和工艺生产的产品,平均溶出度均在90%以上,符合标准,因此,改进后的处方和工艺切实可行。
格列美脲片; 处方; 制备工艺; 溶出度
格列美脲(glimepiride)是第三代磺酰脲类降糖药,是适用于单药治疗及与胰岛素联合使用的唯一的磺酰脲类药物,具有高效、安全、低剂量、药物不良反应少等优点[1]。由于格列美脲在水中几乎不溶的性质使药物溶出速率受到限制,会导致生物利用度不高。有研究表明不同厂家格列美脲片的溶出度相差较大[2]。本文对处方和制备工艺进行了适当改进,针对其制备过程中溶出度偏低的情况进行科学检测,提高了产品的溶出速率,确保了产品质量。
1.1 仪器
日本岛津公司生产的惠普1100高效液相色谱仪;北京赛多利斯生产的Sartorius BP211D型十万分之一电子天平;天津大学精密仪器厂生产的ltCZ一5A型智能药物溶出仪;常州一步干燥设备厂生产的GHL-250型高速混合制粒机;上海天祥健台制药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ZP-35B高速压片机等。
1.2 试药
重庆康刻尔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格列美脲;上海华茂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乳糖;安徽山河药用辅料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羟丙纤维素、预胶化淀粉、羟丙甲纤维素等。
2.1 原处方和工艺
原处方:原料20g,乳糖360g,羧甲淀粉钠100g,微晶纤维素200g,微粉硅胶20g,3%羟丙甲纤维素适量,硬酯酸镁0.5%,制成1万片。
原工艺:将原料粉碎,过100目筛,先与处方量的羧甲淀粉钠、微粉硅胶混合过80目筛,然后将混合物与微晶纤维素混合过80目筛,最后与处方量的乳糖混合过筛即可,接着用适量的3%羟丙甲纤维素进行制粒,烘干,再与处方量的硬脂酸镁进行总混,压片[3]
由于格列美脲在水溶液中几乎不溶的特性,按原处方生产出来的格列美脲片溶出度较低,因此在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从而提高溶解度。
2.2 改进后处方和工艺
改进后处方:格列美脲2g,乳糖24g,羟丙纤维素15g,预胶化淀粉32g,硬脂酸镁0.5g,1%羟丙甲纤维素80%乙醇溶液32 mL,制成1 000片。
改进后工艺:将乳糖、预胶化淀粉、羟丙纤维素分别过150目筛,备用;取羟丙甲纤维素,用80%乙醇溶胀制成1%的溶液,备用;按处方量称取格列美脲原料药和通过150目筛的乳糖、预胶化淀粉、羟丙纤维素加入高速混合制粒机中高速混合制10min,然后用粉碎机经120目筛网粉碎一次再加入高速混合制粒机中混合2-3min;加入1%羟丙甲纤维素80%乙醇溶液,过20目尼龙筛制粒,烘干,整粒,加入硬脂酸镁,混匀,压片。
3.1 溶出度试验
色谱条件: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Kromasil C18 250×4.6mm,5μm);磷酸二氢钠缓冲液(称取磷酸二氢钠0.5g,加入500mL水充分溶解,用10%磷酸调节PH值至2.5)―乙腈(46∶54)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28nm;流速为每分钟1.0mL。在上述色谱条件下,格列美脲峰与各杂质峰的分离度符合规定。
取本品,照溶出度测定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ⅩC第三法),以0.02%三羟甲基氨基甲烷溶液200mL为溶出介质,转速为每分钟75转,依法操作,经5、15、30、45、60 min时,取溶液10mL,用0.45μm的微孔滤膜滤过,取续滤液作为试品溶液;另取格列美脲对照品10mg,精密称定,置100mL量瓶中,加无水乙醇20mL,超声处理使溶解,放冷后用溶出介质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5mL,置50mL量瓶中,用溶出介质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对照品溶液。分别取上述溶液,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计算每片不同时间点的溶出量,结果见表1。可见,改进后处方工艺制备的样品的溶出度全部合格。
表1 溶出度试验表
3.2 影响因素试验
取制得的格列美脲片样品,在光照(4 500±500Lx)、高温(60℃)、高湿(25℃,RH90±5%)条件下放置10d,于第5d、第10d取样,测定其含量和溶出度,结果见表2。可见,用改进处方和工艺生产的产品,含量和溶出度都非常稳定。
3.3 不同溶出介质的考察试验
[4],选择以水、PH6.8PBS(取磷酸二氢钾1.7g和无水磷酸氢二钠1.78 g,加水溶解并定容至1L)为溶出介质,分别对样品和两批不同厂家市售样品进行溶出比较试验,测得结果见表3。可见,样品在水、PH6.8PBS溶出介质中前30min的溶出均明显优于两批市售产品,说明本处方和工艺稳定、可行。
表2 影响因素试验表
表3 自制样品与市售样品分别在水、PH6.8PBS溶出介质中不同时间累积百分率表
定。说明改进后的处方和工艺是切实可行的。
改进后工艺中使用预胶化淀粉为填充剂,此辅料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可压性和自身润滑性,制成的片剂具有较好的硬度,崩解性好,释药速度快,从而达到提高原料亲水性的目的,有利于生物利用度的提高。
使用羟丙纤维素作内加崩解剂,在水中溶胀成胶体溶液,进一步加速了药物的溶出。
统计分析表明,采用改进后的处方和工艺,平均溶出度均在90%以上。在光照、高温、高湿条件下测得其含量和溶出度都非常稳
参考文献:
[1] 颜云湘.第3代磺脲类抗糖尿病药—格列美脲片[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6,15(5):334-335.
[2] 乔德水,林彬,梅丽.不同厂家格列美脲片的溶出行为比较[J].中国药业.2010,19(10):39-40.
[3] 罗小荣,靳祖英,付玉林,等.格列美脲片制备工艺改进[J].中国药业.2008,17(10):47.
[4] 杨晓菊.不同厂家格列美脲片溶出度比较[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8,39(10):758-761.
R944.4
B
1671-4733(2012)02-0091-03
10.3969/j.issn.1671-4733.2012.02.026
2012-03-02
朱影影(1983-),女,安徽淮南人,助理讲师,在职研究生,从事药学教学工作,电话:13516422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