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现伟
(许昌学院外国语学院, 河南许昌 461000)
发制品英语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彰显
高现伟
(许昌学院外国语学院, 河南许昌 461000)
译者在翻译实践中起着积极能动和创造性的主体作用,以译者主体性的彰显为理论依据,以发制品英语国标翻译为例,分析发制品翻译与外贸实务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和对发制品英语翻译的再创造,以提高发制品英语翻译的标准;此研究对促进发制品外贸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发制品英语; 翻译; 译者主体性
发制品英语是发制品制造和销售等过程中行业所使用的行话及术语,俗称“假发英语”。发制品现代化大生产源于韩国,但随着国际流行时尚和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国发制品行业发展具有超越韩国、美国的趋势,特别是在许昌、义乌和青岛等新兴的发制品企业发展如火如荼,河南许昌有发制品企业上百家被誉为“发制品王国”,瑞贝卡在沪交所上市成为龙头企业,国内发制品主要销往欧洲、非洲和美洲等地区,发制品行业成为典型的外向型经济。中国发制品行业因发展快、规模大、掌握核心技术,也成为国际发制品行业标准制定者。发制品英语翻译成为发制品行业标准制定的关键,也成为制约发制品进出口贸易的瓶颈。本文试图从译者主体性角度,探讨发制品英语的英译和汉译,及其翻译策略。
从语言学研究角度看,翻译的过程就是由源文(SL)到译文(TL)的转换过程。译者的任务就是把接收到的语言信息根据给定的定义译成信号,然后发给目标语读者,实现从原语到目的语的字面对等。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任务是使源语文本进入目的语文化中。译者是原作与译作、源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的中介。[1]最早明确论述译者主体性的是译论家杨武能先生,他认为“翻译的主题是人,原著和译本都不过是他们之间进行思想和感情交流的工具或载体,都是他们创造的客体。而在这个创造活动中,翻译家无疑处于中心的枢纽地位,发挥着最积极的作用。”[2]
“译者主体性”国内译界学者权威解释为“译者在受到边缘主体或外部环境及自身视域的影响制约下,为满足译入语文化需要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它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目的性、创造性等特点。”[3]查建明认为:“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4]
可见,译者的主体性包含两个特征:一方面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如态度、动机、目的、偏见、文化价值观念等对翻译过程、源文和译文文化会产生影响。体现在译者对翻译过程的总体把握和对译作预期文化效应的操纵上,包括译者对翻译文本的选择、对原作的理解和阐释、语言转换的艺术、翻译目的的操控和由此带来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取舍等等;另一方面译者的翻译活动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这些限制有来自原文本的制约,它限定了译者发挥的框架;有来自译者自身的文化结构的制约,它决定了译者的翻译修养与理解水平;有来自读者的制约,它要求译者考虑译文读者的情况。译者既要对原作者保持尊重,对原文忠实,又要使其创作出的目的文本满足翻译任务要求、实现相应功能,在译入语体系固有的规范中得到足够的认可,被广大的译入语读者所接受。
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译者主体性贯穿翻译活动的全过程。具体地说,译者主体性不仅体现在译者与委托者协商翻译要求、分析翻译目的、选取翻译策略,还体现在对源文的理解与阐释等方面。
1 作为读者的译者
译者作为源文的读者,不同于普通的读者,普通读者的阅读可以是认真的、研究式的阅读,也可以是随意的、一知半解的阅读,而译者对于源文的阅读只能是认真的、客观的、研究式的阅读。译者对源文的阅读带有更强的目的性,他要带着自己的期待视野进入源文,对文本的“未定点”和“空白点”进行能动的解读。经过译者解读的源文,必然会打上译者的主观烙印。
2 作为创作者的译者
译者不仅是源文的读者,还是译文的创作者,译者根据翻译目的将源文信息传达给译语文化情景中的受众。译者给这些新受众提供的译文是按照译者对受众需要、期望、已知知识等的假设和推理而创作的。具体来讲就是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创造性,包括“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4]。
3 作为跨文化的专家
语言直接反映一种文化的现实,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翻译不仅是一种单纯的语言转换活动,还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由于文化的差异,译者必须根据自身所具备的文化知识去感知、对比“他者”文化中的异质文化。译者是整个交际活动的核心,发挥着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需要考虑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背景知识,同时译者的认知世界以及他的性别、民族、种族等因素都会在译文中留下痕迹,因此译者就要充分发挥主体性的作用,凭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或悟性,在翻译过程中做出选择和取舍,尤其需要在信息不完整、并且无法从上下文的字面上直接找出的情况下,通过语义联想来理解语篇中的内涵[5]。
发制品英语词汇中具有缩略词、外来词、术语和新创词等,在翻译实践中可综合采纳多种翻译方法或者翻译方法的综合,彰显译者的主体性,例如归化、异化,音译、意译、直译、意音结合法和行译法等。但是,如果译者过度套用某种策略指导翻译实践,效果将适得其反。发制品英语的翻译,广大的译者充分发挥了积极能动作用,通过创新,逐渐脱离国际标准化规定,形成通俗的翻译。
现从全国发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08年颁布的《国家标准发制品英语术语》中规定的发制品行业基本术语和定义出发,探讨译者在发制品英语翻译中的主体性彰显。
wig被译作“假发”,在中国具有“假”的内涵,即由于脱发、秃发等缺陷而佩戴的非真实的人造发套,带有人造、虚假、秃头等坏的外延联想。随着该行业的机器化大生产,“假发”行业的“假”影响了其时尚化和国际化步伐。所以,通过与产品学相联系并创新,翻译为“发制品”,为了在国内更好使用,完全改掉“假”的联想意义,通过变译,改为“hair product”,得到国内外发制品行业的接受。
“生发”是全国发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编订的第一个术语,意为“未经加工的人发”,英译为unprocessed raw hair。其实,hair本身就有“one of the fine thread-like strands that grows from the skin of people and animals(人或动物的)毛发(单根)”的意思[6]。此翻译表达重复,且冗长而拗口,实务中接受度较低,译者更喜欢异化的翻译raw hair或virgin hair。virgin hair的使用最为广泛,virgin本意就有“处于原始状态的,未加工过的,处女的”等意义,还能给人以纯洁、美好等联想意。
“档发”指“按不同长度分档捆扎的人发”,被译作non-remy double drawn human hair。在外贸实务中,因该翻译表达冗长而复杂,几乎无人问津,译者更多使用non-remy hair,更直接、明了。因为,当前全球“档发”的粗加工主要在印度,被誉作“黑金”,印度市场均使用nonremy hair指“档发”,而remy hair指“顺发”,也带动了该翻译的国际化。
“色发”,指“经处理使发丝形成不同颜色的人发或人造发”。国标中,“色发”被译为“dyeing hair”,“人发色发(即用人发制作的色发)”被译为“dyeing human hair”,“人造色发(用人造发制作的色发)”被译为“dyeing artificial hair”等。译者在实践中通过发挥主动性,把他们分别译为“color hair”、“color human hair”和“color fiber hair”。color一词,具有名词和动词词性,使用普遍,英语中也有类似的翻译,例如“color code色标、色码”、“color scheme色彩调配”、“color printing彩印”等。类似的翻译很多,见表1。
表1 主体性彰显翻译对照表
综上所述,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个人的文化背景、艺术成就、语言特色、翻译策略等都会对译文的行文构造、遣词造句造成影响,同样也是决定译文意象还原重构的重要因素。[7]科技英语翻译具有统一性和简洁性的翻译标准要求,以达到高效交流和实用的目的。翻译国家标准的颁布,也应该根据使用者和翻译者的实践反映,积极修改和再修订,而不能一味的实用行政手段硬性要求。译者这种翻译主体性的积极发挥,对于提高翻译质量,增强国际沟通,促进国际贸易等,具有积极的辅助作用。
[1] 唐培.从阐释学视角探讨译者的主体性——兼谈《魔戒》译者主体性发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6):68-72.
[2] 许钧.翻译思考录[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3] 屠国元,朱献龙.译者的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J].中国翻译,2003,(6):8-14.
[4] 查明建,田雨.论译者的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谈起[J].中国翻译,2003,(1):19-24.
[5] 赵艳,夏竟成.译者主体性的认知解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8):186-188.
[6] 霍恩比.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7] 贺昕,刘冰泉.浅析译者主体性在《夜雨寄北》英译意象还原中的体现[J].科技信息,2011,(1):209-210.
On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of Hair Product English Translation
GAO Xian-we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Xuchang University,Xuchang Henan461000)
The translators play an active and creative role in translation practice.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ubjectivity and creation of translators in hair product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aims to improve the hair product English translation.
hair product English;translation;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H315.9
A
1671-4733(2012)02-0073-04
10.3969/j.issn.1671-4733.2012.02.021
2012-03-13
2011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1-GH-156);2012许昌学院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2037)阶段性成果
高现伟(1979-),男,河南许昌人,硕士,助理讲师,从事ESP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电话:15237428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