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梅
(荆楚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湖北荆门 448000)
哥特童话与批判现实
——评德拉布尔的《爱克斯摩的女巫》
王冬梅
(荆楚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湖北荆门 448000)
德拉布尔在其新作《爱克斯摩的女巫》中把奇特的意象,哥特的恐怖﹑悬念和童话中的意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些手法的运用不仅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更有力地批判了社会现实中的丑恶现象;辛辣讽刺和嘲弄了英国中产阶级的虚伪﹑冷漠﹑狡诈。
哥特; 童话; 批判现实
英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德拉布尔(Magaret Drabble,1939-)从上个世纪60年代初开始创作以来,经过辛勤地耕耘,其写作技巧更加成熟,视野也更开阔。从她早期作品来看,德拉布尔关注更多的是当代知识女性在这个还不公正的社会里遇到的困惑﹑挫折以及她们与男权制社会抗争留下的累累伤痕。自从《针眼》和传记文学《阿诺德·贝内特》问世后,作者宣称自己“越来越对女性处境问题不感兴趣了”[1]对于本来就不承认自己是女权主义作家的她来说,随着1996年小说《爱克斯摩的女巫》的出版,似乎更加证实了评论家们所认为的她已经不再是女权主义者了。
在《爱克斯摩的女巫》里面,作者运用了哥特小说的风格与童话的意境以及批判现实的艺术手法,使作者超越了以前狭小的女性生活圈子,关注更加广阔的社会现实。作者以辛辣﹑嘲讽的口吻对英国社会现实及中产阶级的虚伪做了无情的批判。在接受《俄克拉何马评论》的采访时作者承认说英国社会现实糟糕到不能接受。“这本书写自撒切尔统治结束之时,是在后撒切尔时期,当时英国的政治变得如此糟糕,令人失望,甚至连当权者都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他们根本无所作为。”[2]本书也是作者第一次进行新的创作尝试。这种巧妙的创作手法使得作品具有极强的可读性。英国的《人民》报纸评论说:“部分神秘﹑部分神话,带有一种顽皮的机智”;《纽约时报》认为小说“有力地证明了作者无限的创新能力……”《芝加哥论坛》赞誉《爱克斯摩的女巫》“很好的体现了德拉布尔作为当代英国年代编纂者的才能”。
英国哥特小说有其丰富的文化传统,最早的以哥特命名的小说是1764年霍勒斯· 瓦尔普的《奥特朗托城堡》,该小说的副标题为:一个哥特故事。由此开创了英国和西方哥特小说的先河。可以说哥特小说是恐怖小说的始祖。今天我们习惯地将哥特式风格与黑暗、恐怖、神秘、死亡联系起来。哥特式小说的故事情节惊险、刺激,悬念不断。哥特式小说的元素包括恐怖、超自然、厄运、颓废、幽暗的老房子、疯癫的神秘人、凶杀、乱伦等。所以一直以来,哥特小说都被排挤在主流文学之外。但它并没有因为处在边缘地位而销声匿迹,英国文学传统一直不乏大文学家借用哥特的元素来渲染,为自己的主题服务。
深受文学传统影响的德拉布尔也不例外。在《爱克斯摩的女巫》中,作者借用了哥特小说的某些特征:阴森森的恐怖和悬念,古堡的凄凉和衰败、凶杀﹑乱伦和鲜血。小说的女人翁弗瑞达是个最让人捉摸不透的女人,“爱克斯摩的女巫”“疯女人”这些称号都是她那些高雅的中产阶级儿女们赠送给她的。儿女们始终无法理解母亲的所作所为,一个上了年纪的女作家,曾经辉煌的女权主义者竟然在西部荒野﹑偏僻的海边悬崖上购买一幢维多利亚时期被人抛弃的旅馆。那里荒凉、偏僻,方圆几十里不见人影。房子陈旧得随时就会倒塌,摇摇欲坠的楼梯已经年久失修。弗瑞达就象这栋老房子:神秘﹑摇摇欲坠﹑根基不牢,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中。“她在这儿召唤着母亲、父亲、姐姐和丈夫从坟墓或是他们的藏身处走出来。”[3]她那个神秘的姐姐西尔达,始终如无法解开的谜一样贯穿小说中:西尔达在树林中是怎么死的?为什么弗瑞达始终不允许在家提起她?姐妹间有什么矛盾吗?是谋杀还是意外事故?这些悬念一直缠绕着弗瑞达的儿女们。弗瑞达的城堡就是中世纪的古堡,阴暗﹑潮湿﹑荒凉,弥漫着恐怖的气氛。她象梦魇,吃人的吸血鬼一样威胁着儿女们。弗瑞达房间里一直保存着三个骷髅,究竟是谁的?她姐姐的和她丈夫的吗?她始终不许别人提及。而他的丈夫到哪里去了?丹尼尔和妹妹们竟然对父亲没有一点印象,弗瑞达也从不许提及自己的丈夫。弗瑞达就像她房间里的吃人的骷髅,没有人喜欢她。唯一与她走得近的外孙班吉明因为在她失踪前与她谋过面、说过话差点被水溺死,被救活的班吉明也不清楚自己为何要自杀。
童话就是利用想象、幻想和夸张、象征等手法来虚构社会现实。人们利用童话故事来嘲讽现实人类的弱点和缺点,同时对真、善、美寄予了厚望。弗瑞达就像童话中的女巫,那个不食人间烟火﹑权利无限的教母,那个知道咒语和骷髅藏身地的吸血鬼。她和班吉明一样能够使游戏里的动物变成活生生的动物。她不属于现代社会,讨厌现实社会的尔谀我诈﹑拜金主义以及粗制滥造所主宰的疯狂的世界。她用自己异端的行为逃避着这个世界,没有所谓的‘山珍海味’,只有贻贝和蘑菌供她一日三餐。她的世界是与世隔绝的。她活在回忆中﹑想象中,身边只有一条瘦骨嶙峋的狗陪伴着同样瘦骨嶙峋的她。
作者对弗瑞达城堡的描写,对她的异己的生活刻画,尤其是弗瑞达孤独﹑神秘的生活与她儿女们舒适﹑悠闲的生活进行比较,显示出主人翁与社会现实的不合拍。作者借用哥特和童话小说元素,揭露社会的丑恶、阴暗的一面,批判社会现实尤其是中产阶级的自私、冷漠和无知。
小说开篇以无知的面纱做标题,弗瑞达的三个孩子—丹尼尔、罗丝玛丽和格雷斯及他们的配偶聚集在丹尼尔的中上层阶级豪华舒适的府邸中讨论该怎样处置他们的母亲。他们句句不离无知的面纱,却不知道他们自己就被无知所迷惑。作者对社会的嘲弄很明显就体现弗瑞达的儿子儿媳﹑女儿女婿们言行举止上。儿子丹尼尔和儿媳帕尔玛是典型的目光短浅,自满的中产阶级形象。丹尼尔那充满玫瑰花香的花园,漂亮的网球场使得夫妇二人洋洋自得。他们都是很好的受过高等教育的野心勃勃自鸣得意的人。大女儿格雷斯长相一般,从事医生职业,却嫁了一个英俊﹑潇洒有魅力的圭亚那裔的大卫·邓杰。大卫是一个典型的阴险﹑狡诈﹑玩弄权术的政治家。他的姓名本身就是一种讽刺,邓杰(D’Anger)是危险的意思。这正是对当权者们的一种讽刺。这样一个奸猾的人却得到弗瑞达的宠爱,并且两人曾经喝醉酒后苟合了一晚上。格雷斯生下了儿子班吉明后就失去了做女人的权利,对丈夫她始终怀着内疚并且希望丈夫对她不忠。大卫这样一个冠冕堂皇的政客就有了理由经常出去找情人。小女儿罗丝玛丽从事艺术工作,尽管长相漂亮却嫁了一个长相极丑的犹太人内森。内森性格内向﹑郁郁寡欢,有点愤世嫉俗。他整天神思恍惚行走在泰晤士河畔,沉迷于幻想和死亡。作者对他们的刻画赋予了小说丰富的批判现实性特色。他们享受着美味的饭菜、舒服的生活却从来不关心体重急剧下降,与世隔绝的母亲。而他们唯一关心的就是怎样劝说弗瑞达答应其书《克瑞斯缔娜女王》电影改编权和遗嘱问题。
弗瑞达失踪后,他们一个个心怀鬼胎。因为失踪前大卫一家刚去拜访过,他们便一起怀疑大卫是不是诱使弗瑞达把全部遗产都给了她最宠爱的外孙班吉明。为此人心惶惶,惜日和睦的一家人从此如陌路人。班吉明试图溺水自杀,丹尼尔的女儿爱米莉去探望表弟竟然遭到母亲的训斥。罗丝玛丽责怪自己的孩子不会讨外婆欢心所以得不到外婆的亲睐。这一切都有力地批判了英国中产阶级的浅薄﹑虚伪﹑自私自利的本质,尤其是对家庭关系为争夺财产争风吃醋的揭露。
有半个英国血统的牙买加人威尔·潘恩,不象大卫那么幸运,爬上了高层领域。威尔只能过着受歧视、流浪的生活。因为推销产品时不小心踩了中产阶级白人的草坪被判刑关进了牢房。出狱后的他无法找到工作,暂时被弗瑞达虚荣的儿媳帕尔玛收留并被当作看门狗,之后不久又被帕尔玛一脚踢出门外。寄希望弗瑞达收留的威尔被弗瑞达带到国外,丹尼尔和姐妹们相信是他拐骗了弗瑞达。他只能漂流外乡,不敢回来,作者对异族人威尔寄予了深深的同情。
同时,作者对现实丑陋、庸俗华丽的生活感到蔑视,她愤怒地指责人造品对自然的破坏,沃克洞“巨大﹑丑陋﹑多层而且拥挤不堪,沃克洞简直就是大众娱乐的场地,地下商场或是迪斯尼乐园。”[3]同时作者仍然怀有一丝梦想。她相信深不可测的水底仍然保存着完好的自然纯真,沃克洞对孩子们来说仍然是其想象力激发的地方。
德拉布尔师从利维斯,对传统极为重视。她回避现代主义的标新立异手法,执着地从西方古典文学的宝贵传统中汲取营养。19世纪的伟大作家对她有过很深的影响,简·奥斯丁﹑勃朗特姐妹﹑乔治·爱略特都对她的写作产生很大的影响。她曾经说“我宁愿站在一个我所崇拜的正在消失的传统后面,也不愿站在一个我所鄙视的潮流前面。”从这篇文章来看,德拉布尔对当今英国的社会现实的批判绝不亚于她们任何一个。文学的目的就是刻画真实的社会现实,德拉布尔也不例外。瞿世镜曾说:“德拉布尔早期作品比较接近个人小说,后期作品比较接近社会小说。两者均有一定的缺撼。在今后的创作生涯中,如能有所突破,达到两方面有机结合她或许有可能成为英国文学史上的现实主义大师。”[4]事实上,从她早期作品来看,作者更关注的是知识女性在男权制社会里挣扎与抗争,重在刻画人物心理。随着作家创作技巧的成熟,她已经突破了早期作品的局限,视野更加开阔,力求两者的巧妙结合。本故事中玄奥的结构﹑哥特的恐怖﹑童话﹑游戏和心理现实主义融合,使得作品极独特,而富有吸引力。
[1] Poland,Nancy.Margaret·Drabble[J].Midwest Quarterly,1975,(163):250-263.
[2] 曲晓丽,译.我是怎样成为作家的——德拉布尔访谈录[J].当代外国文学.2002,(2):158-168.
[3] Margaret·Drabble.The Witch of Exmoor[M].NewYork:Harcourt Brace&Company,1998.
[4] 瞿世镜.当代英国小说[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I106.4
A
1671-4733(2012)02-0088-03
10.3969/j.issn.1671-4733.2012.02.025
2012-03-10
王冬梅(1979-),女,湖北随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与英语教学,电话:15071902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