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中明 周 恒
奎硫平对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认知症状疗效好,但国内多项临床研究[1-8]报道奎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安全性的结果不尽一致,为了更全面、直观、正确的评价奎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本文对上述研究进行了Meta 分析,现报告如下:
1.1 资料 搜集的论文载体为全国公开发行的医药卫生方面杂志(不包括增刊);系2011 年12月前通过中国知网(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搜索;内容为奎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单一用药,治疗前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两组资料齐全,具有可比性;均以PANSS 量表评定疗效;对重复发表的论文或临床数据只选1 篇文献;排除与治疗儿童精神分裂症或伴发器质性疾病的论文。共8 篇[1-8]。
1.2 方法 应用Meta 分析中连续变量及分类变量的统计分析方法[9,10]。进行疗效比较时,以治疗前后量表评分的改变作比较。
1.2.1 连续变量(均数)Meta 分析方法 ①异质性检验(Q):应用卡方检验,若P >0.05,则表明各研究间同质,支持固定效应模型分析;若P <0.05,则表明各研究间异质,支持随机效应模型分析。②求效应大小:对于固定效应模型计算合并效应(y合并);对于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加权平均效应d 即可。本文应用标准化均数差值(SMD)求效应。③计算效应:95%可信区间(CI)并做统计推断,当95%CI 不包括零时效应大小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2 分类变量的Meta 分析方法 ①异质性检验:若P >0.05,支持固定效应模型;若P <0.05,支持随机效应模型。②合并比值(OR)计算。③计算比值(OR)的95%CI。④合并比值的综合性检验χ2=[Σ (αi-Ei)]2/Σ VI。⑤归因分析:EF暴露因素=(OR-1)/OR,EF 总体=[Σ a/(Σ a+Σ b)]* EF 暴露因素。
应用Cochrane 协作网中Review Manager 4.2软件及Excel 软件处理。
附表 原始资料一览表(±s)
附表 原始资料一览表(±s)
2.1 奎硫平治疗前后的自身对照 累计奎硫平组例数共327 例,Q=22.72,v=7(v 为自由 度,等于研究项数减1),P <0.05,支持随机效应模型分析,d=3.03,95%CI 为(2.62,3.45),表明奎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差异效应极大。
2.2 奎硫平与对照组治疗结束的组间比较 奎硫平组327 例,对照组326 例。Q=15.02,v=7,P<0.05,支持随机效应模型分析,d=0.16,95%CI为(-0.07,0.39),提示治疗后两组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 两组治疗第2 周末PANSS 评分的组间比较奎硫平组267 例,对照组266 例。Q=5.09,v=6,P <0.05,支持固定效应模型分析,y合并=-0.03,95%CI 为(-0.20,0.14),提示治疗后两组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起效时间也相当。
本研究由于条件所限,未搜集到未发表的文章,加上目前国内的实验研究很难做到真正的随机双盲对照,故结论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倚,并且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未能分析,除了与药物特征有关外,药物剂量也是重要相关因素。本研究未能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有望进一步研究。
1 钟小兵.奎硫平与舒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7):2000~2001.
2 蒋国庆,罗捷.国产奎硫平与氯丙嗪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J].重庆医学,2008,37(16):1835~1836.
3 覃事斌,杜登兵.奎硫平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14(6):493~494.
4 陈开钊.奎硫平与利培酮治疗女性复发性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J].医学信息,2009,22(2):226~228.
5 徐丽红.奎硫平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对照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2009,17(2):28~29.
6 韩树华.阿立哌唑与奎硫平治疗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5):511~516.
7 侯占岭.奎硫平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2001,3(9):26~27.
8 王勇,陈祖金,袁洪彬.奎硫平与利培酮治疗女性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7):2193~2195.
9 方吉乾,陆盈.现代医学统计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50~209.
10 王家良.循证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0~72.
11 赵靖平,朱荣平.奎硫平:一种新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0,27(17):36~38.
12 李华芳,顾牛范,谢斌,等.奎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随机、平行对照和多中心落成研究[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1,20(5):260~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