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程刚,王 春
论当涂民歌的艺术特色
张程刚a,王 春b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a.教务处;b.教师教育系 安徽 马鞍山 243041)
当涂民歌是流传于安徽省当涂县境内的民间歌曲,是当地老百姓自己的歌。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歌词纯朴自然,语言独特丰富,曲调清新婉转,节奏明快轻盈,充满了浓郁的江南水乡气息。当涂民歌的艺术特色,主要从歌词、方言、曲调三个方面去分析和把握。
当涂民歌;艺术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涂①当涂县位于长江中下游安徽段的东岸,境内河道纵横,水产资源丰富,素有“江南鱼米之乡”之美称。当涂县不仅物产丰富、景色秀美,更是人杰地灵,南朝大诗人谢、唐朝诗仙李白、北宋著名词人李之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姑熟画派创始人萧云从等众多文人墨客都曾游历于此,并留下许多优美的诗句,为这块充满诗意的土地增添了无限的浪漫主义色彩。,历来就被誉为“民歌之海”、“民歌之乡”。由于它那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丰富的社会人文环境,千百年来,在这块富饶美丽的土地上一直传唱着一种极具江南水乡特色的民间歌曲,那就是今天誉满海内外的当涂民歌。
当涂民歌是第一批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音乐,它是当涂人民用勤劳和智慧集体创作出来的反映本土生产劳动、生活爱情、民风民俗等各个方面的歌曲。它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歌词纯朴自然,语言独特丰富,曲调清新婉转,节奏明快轻盈,充满了浓郁的江南水乡的气息。当涂民歌的艺术特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分析和把握。
当涂民歌的歌词是当涂民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当涂民歌中的文字部分,与当涂民歌的旋律有机结合后,就构成了一首完整的当涂民歌。当涂民歌是老百姓口头创作的,因此它也是一种民间口头文学,属于“口头文本”。当涂民歌的歌词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歌词创编的即兴性与口语化表达
当涂民歌所记录的都是与当地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人们往往是见景生情,看到什么就唱什么,想到哪儿就唱到哪儿,因此其歌词具有创编的即兴性和语言表达的口语化。
如:《黄是麦来青是秧》
一片(的那个)青来(也)一(啦)片黄(了哈),黄是(个)麦来青是秧(来),(哎咳哎子哟)。青(那么)青是秧(来,哎咳哎子哟)。清清(的那个)水来(也)绿(啊)秧秧(了哈),姑娘们嘻笑忙插秧(来),(哎咳哎子哟)。忙(那么)忙插秧(来,哎咳哎子哟)。
该曲歌词直白、易懂,属即兴创编。它在既没有事前的准备酝酿,也没有后续的修饰加工的情况下就张嘴即来,把眼前所看到的不同颜色的庄稼以及姑娘们在田里忙插秧的劳动场景描绘得淋漓尽致。整首歌词充满了口语化,使得歌曲洋溢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二)比兴手法的广泛使用
当涂民歌的歌词还常常运用比兴的创作手法,触景生情,借题发挥。所谓“‘比’就是比喻,以此一事物来比喻他一事物,‘兴’就是兴起,触景生情,由此一事物引发对另一事物的联想”[1]。正所谓:“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如:(1)“日想朗来夜想郎(来),(小小郎儿哎),好比蚕儿(有情人儿来)想嫩桑(罗哥格)。蚕儿想桑时间短(来),(小小郎儿哎),妹想情哥(有情人儿来)日子长(罗哥格)。妹望情哥靠门框(来),(小小郎儿哎),一天要比(有情人儿来)一年长(罗哥格)”。(《妹想情哥日子长》)
(2)“风吹(得)荷叶满塘(得)翻(来),情哥(得)十五(哎)姐(又)十三(来)。情哥(得)十五花香(得)藕(来),小妹子十三(来)嫩牡丹(来)。花香(得)藕(来),嫩牡(子)丹(来),一对(得)鸳鸯(来)乐的(子)欢(来)。”(《风吹荷叶满塘翻》)
上述(1)中使用比的手法,将女子对情郎的思念比作蚕儿想嫩桑,使得本难以摹状的情感借助生产劳动中的具体事物加以表现,形象生动而又具体。(2)中表现男女恋情,先以“风吹荷叶满堂翻”起兴,渲染明丽欢快的意境,再借助比的手法,把情哥比作花香藕,情妹比作嫩牡丹,将恋人的欢愉之乐比作鸳鸯同戏,把男女恋情与荷塘胜景有机交融在一起,形象鲜明,生动活泼,充满联想而又诗意盎然。
当涂民歌中借助比兴的手法,使原本直白简单的歌词,又平添了形象生动、寓意丰富的意境,饱含了浓郁热烈的生活气息。
(三)衬字衬词的有机嵌入
当涂民歌的歌词除了直接表达歌曲内容和思想感情以外,演唱时还常常加入一些极具当涂地方特色的衬字衬词,使得当涂民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音乐特色更加鲜明,音乐形象更加生动逼真、感人至深。
所谓衬字衬词就是在歌词的正词以外,为更加完整地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而穿插的一些衬托性的字和词 (有时也加入一些衬句)。它主要是由一些语气词、形声词、谐音词或称谓等所构成。如:哟、来、那么、哎咳哎子哟、小娘哉哎、妹妹等等。它往往是在唱完歌曲的正词且情绪还显得意犹未尽的时候,巧妙地运用极具当涂地方特色的衬字衬词来表达内心的丰富情感。一般情况下特定内容的衬词与歌曲的主题无关,更多的是为了烘托气氛以及丰富唱腔的表现力。如《熟透庄稼一片黄》中的衬词“栽呀栽呀那么呀嗬嗨,先栽那荷花,后栽那菱哟……”,这些衬词本身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它主要是用来表现一种欢庆丰收时的愉快心情。这些衬字衬词表面看起来与当涂民歌的正词本身并没有什么联系,“但一经和正词一起配曲咏唱,成为一首完整的歌曲时,它们就表现出了鲜明的情感,成为整个歌曲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2]。所以说,衬字衬词在增强当涂民歌的艺术感染力和突出歌曲主题等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如:《哪个要你宝和珍》
一把 (哟)小伞 (啦)亮 (个)铮铮(罗),妹妹可是的?是的(嘛)。上遮(个)日 (啊啊)头,妹妹!哎!下遮 (个)阴(啪)。(哎嗨哎哟)小妹子(哎)!
该曲主要用称谓衬词“妹妹”、“小妹子”穿插其间,一方面扩充了歌曲歌词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增添了歌曲诙谐、风趣的情趣。
衬字衬词,在当涂民歌中的运用极为广泛,可以说每首必有。它是当涂民歌情绪的不断延伸和必要补充,在整首歌曲中往往起到一个“以宾衬主”的作用。如果在当涂民歌中将这些衬字衬词省去,或者只是干巴巴的一带而过,必将使原本乡土气息浓郁、体现江南水乡韵味的当涂民歌黯然失色,味同嚼蜡。正是由于在当涂民歌中巧妙地加入了这些极具特色的衬字衬词,因而使它一方面有力体现了歌词的正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主旨,另一方面又从不同侧面彰显其艺术魅力,最终使得当涂民歌的宾主之间更加相得益彰、互为生辉。总的来说,在当涂民歌中巧妙地插入衬字衬词,不仅加强了衬字衬词的音乐性而且还扩大了当涂民歌的曲体结构,同时也增添了歌曲的乡土气息,使其更具江南水乡的地方色彩。
民歌是以当地方言为语言基础的民间歌曲,“它是某一特定区域人们劳动、生活、情感、风情的反映,其依托的语音组织就是当地的方言。”[]因而方言是民歌的载体,不用方言演唱的民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歌。所以民歌在演唱时就必须使用当地的方言,才能保持民歌的“原汁原味”,体现出民歌特有的地域性色彩,满足人们对独特的地方话的审美需求。方言乃是形成各地民歌风格特征的重要因素。
当涂县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曾先后为吴越和楚国的属地,故素有“吴头楚尾”之称。
由于当涂县的地理位置正好处在官话与吴语的交会点上,“县境西北沿江一带是江淮官话,其余地区是吴语宣州话。由西北往东南吴语特征越来越显著。”[4]另外再加上历史上的几次大的战乱以及经济重心的南移,出现了北方人口往南的大迁徙,因而造就了当涂方言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发展,当涂方言现已逐步形成既有“吴侬软语”的轻柔妩媚,充分体现了“软、糯、甜、媚”的语风;同时它又有江淮官话的粗犷豪放、高亢热烈的语言风格。因而使得当涂民歌在演唱时既清新、细腻又热辣、奔放。
当涂方言由于长期的相互影响和渐进式的渗透,现已形成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一)声母发音上:鼻音读成边音;舌尖后音读成舌尖前音;舌面音读成舌根音等。如下表:
?
(二)韵母发音上:前后鼻尾音韵母读成鼻化韵母;韵母之间有转“呼”现象;复韵母单音化等。如下表:
?
(三)声调发音上:当涂民歌中有五个调类,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阴阳上去四声均有所变化,音高相对较低,入声是地方方言古入声的保留。如下表:
演唱过程中音高的升降起伏虽然会弱化当涂民歌方言声调的某些特点,但大部分当涂民歌的句尾集中体现了其声调上的特点。
以《唱得绿海泛金波》为例:
歌词中所有打“·”的字的韵母均表现出与普通话不同的读音 (如上图所标),句尾“棵”、“歌”、“呵”韵母本为e,但在此处发为o,与最后一句的“波”形成押韵之势;歌词中所有打~的字的声母均表现出与普通话不同的读音 (如上图所标),而且这首歌集中体现了当涂民歌中舌尖后音zh/ch/sh/r发成舌尖前音z/c/s/的特点,如“上”、“唱”、“山”的发音;另外,这首歌中句尾“棵”、“歌”、“呵”、“波”的声调调值都是 21,远远低于普通话阴平的55调值。
当涂方言在词汇语法上也有自身的特色:“子”尾词、“家”尾词丰富;叹词、语气词丰富;动词、名词、形容词、量词的重叠形式丰富。几乎每一首当涂民歌中都会出现“哟”、“嗬”、“嗨”、“哎”、“哉”等语气词和叹词,这一特点在上面的例子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曲调是民歌的灵魂,它与歌词、方言一起构成一首完整的民歌。民歌的曲调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与不同时代劳动人民的生活习俗、生产方式、民风民俗等紧密相连并逐渐形成。曲调是当涂民歌的载体,如果没有曲调,当涂民歌也将不复存在。由于当涂地处富饶秀美的江南水乡,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当地丰富的社会人文环境使得当涂民歌的曲调婉约细腻、曲折委婉。究其原因,主要是同当涂民歌的音阶、调式、曲体结构以及旋法、润腔有关。
(一)音阶与调式
当涂民歌的音阶主要以五声音阶为主,由宫、商、角、徵、羽五个音构成;较少出现偏音清角(4)、变徵(升4)、变宫(7)、润(降7),即便是偶尔出现一两个偏音,也只是把它作为旋律进行中的经过音来看待。在当涂民歌的旋律进行中以音阶的级进为主,乐汇的音域较窄,较少出现旋律的大跳;同时也很少见到尖锐的半音音程和强烈的半音倾向进行。
如《唱得绿海泛金波》
此曲属典型的五声音阶,是升F五声羽调式,单乐段曲体结构。其旋律委婉细腻,旋法多以大二度的级进和羽→宫、角→徵的小三度的小跳方式平衡进行为主如《丰收歌》的结束部分:
该曲是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偏音变宫(si),属六声F徵调式。在倒数第二小节出现了一个变宫(si),该音处于强拍的弱位置,且是一个十六分音符时值较短。此时旋律呈下行级进状态:do-si-la-sol,其中的si就是经过音,最后落在调式主音徵上,形成完满的终止。
在当涂民歌的五声音阶中,宫、商、角、徵、羽各个音都可以作为主音构成一个调式;它涉及到宫、商、角、徵、羽五个五声调式,但它们在当涂民歌中所占的比例却有所不同。笔者在对当涂民歌的比对及统计中发现:其中以徵、羽调式为多,宫调式次之,商、角调式相对较少。
(二)曲体结构
当涂民歌的曲体结构通常比较短小、整齐,简朴洗炼,运用比较广泛的是“上下呼应式双句体”以及“起承转合式四句体”的单乐段曲体结构。其他的结构形式也主要是在上述两种曲体结构的基础上不断加工发展而成。
如:《小妹子送饭下田冲》
该曲是一个五声音阶的D宫调式,属典型的“上下呼应式双句体”的结构,全曲一共只有两个乐句,长度为8小节,4小节为一个乐句,第一句落在徵音上,第二句落在调式主音宫音上;上下两个乐句结构基本对称,且富有变化形成了一定的对比。
再比如当涂民歌《俏女人》,是一个六声音阶的E徵调式,全曲一共16个小节,每4小节为一个乐句,共计四个乐句,属方整型的单乐段曲体结构。该曲“四个乐句之间形成起承转合的结构关系。首句为起始,呈示乐思;次句为承续,承接呼应首句乐思;第三句为转句,导入新的因素,展开乐思;末句为合句,旋律落在主音上,全曲圆满地结束。”[5]该结构的当涂民歌往往给人一种平衡、对称且又统一的美感。
(三)旋法与润腔
当涂民歌旋律委婉曲折、纤巧繁细,旋法多以大、小二度的级进和宫→角、角→角→徵的大、小三度的小跳方式平稳进行,较少出现四、五度以上的大跳,即使有一到两个“跳进的特性乐汇也可看作由级进的乐汇转位变化而来”[6]。在旋律进行中更是难得见到尖锐、强烈的半音倾向。旋律结束时往往逐步下行到全曲的最低点,给人一种完满的结束之感。
当涂民歌的润腔手法丰富,在曲调的进行中不时插入一些上、下滑音、颤音、波音、倚音等装饰音,它对当涂民歌的旋律起到一定的修饰作用,使其更加优美婉转。润腔在旋律的发展中不是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相反它在塑造音乐形象、表达思想感情上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的加入,从而使得当涂民歌的曲调显得尤其曲折细腻、沁人心脾,给人以回味无穷之美感。
如《打麦歌》:
该曲是当涂民歌的代表作,在润腔的使用上颇具特色,可谓独具匠心;它巧妙地运用了倚音、颤音和下滑音等装饰音,使其曲调更加婉转动听、易学易唱。当涂民歌中润腔的巧妙运用不仅丰富了其旋律,同时也更加彰显了当涂民歌的地方色彩特征和江南水乡民歌的艺术魅力,构成了当涂民歌清新隽永的艺术特色。
当涂民歌作为中国传统民歌的分支,被收录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我们加强当涂民歌的研究,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通过对其艺术特色的分析与探讨,可以深入了解当涂民间具有原生态的社会状况和大众情感,了解地域性的民族文化心理,发掘其丰富的美学价值,对推动中国传统民歌及民族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57.
[2]王博.音乐形态学视野中的民歌本源性特征研究[J].民族音乐,2010(1).
[3]徐平.方言与民歌刍议[J].民俗研究,2004(2).
[4]当涂县志编纂委员会.当涂县志 [M].北京:中华书局,1996:610.
[5]童忠良,谷杰,周耘,孙晓辉.中国传统乐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227.
[6]朱新华.试论江苏民歌的曲调特点 [J].中国音乐,1999(2).
G642.22
A
2095-0683(2012)03-0147-04
2012-02-25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K2012B473);2011年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特色专业“音乐教育”专业建设项目
张程刚(1963-),男,安徽肥东人,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副教授;王春(1978—),女,安徽马鞍山人,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教育系副教授。
责任编校刘正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