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峰,余晨晔,杜晓明,肇丽梅*
血脂异常是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脏猝死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而重要的危险因素[1]。根据2004年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第三次成人治疗组工作报告 (NCEP-ATPⅢ)以及2007年我国发布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确定了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首要目标,并强调治疗的基础是评估心血管病的整体危险,充分治疗血脂异常是降低缺血性心血管事件危险性的关键[2]。
本次研究旨在通过对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血脂异常情况及使用药物干预状况的回顾统计分析,了解血脂异常在心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分布及使用药物规范化调脂的情况;通过对两组不同时期数据的对比,判别降脂用药观念是否改变,并期望能以此为临床提供规范、合理使用调脂药物的依据。
1.1 资料来源 2008年1月我院全部心内科、神经内科和内分泌科的住院病历共462份,以及2010年随机抽取的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和内分泌内科住院病历共469份,因“未调到病历”等原因删去33份,共收录病历898份。入选标准:病历完整、各项生化检查齐全、非家族性高脂血症的住院患者。因各项生化检查不全删去63份,最终入选病例共835例,男410例,女425例。平均年龄为(62.19±6.2)岁。资料收集:填写统一调查表。调查指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LDL-C、HDL-C以及总胆固醇/HDL-C等。
1.2 分组 按照每位患者的基础疾病以及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个数[3-4][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高血压、HDL-C降低、早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家族史、年龄等]。应用NCEP-ATPⅢ中提出的分类标准,将所有患者分为以下5类:极高危组、高危组、中度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前二者为心脑血管病高危组;后三者为非心脑血管病组。对于非心脑血管病患者:用Framingham危险因素评分法对其进行评分,得出其10年内患CHD危险的百分比,并统计其 CHD危险因子的个数,将患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中度高危组”。
经过分类及统计,得出以下分组情况,见表1。
表1 2008年(n=407)与2010年(n=428)分组情况(例)
1.3 血脂水平、他汀类药物干预及疗效 比较心脑血管病高危组与非心脑血管病组的血脂水平;评价我院是否根据 NCEP-ATPⅢ(2004年更新版)标准,应用他汀类药物对患者的血脂水平进行干预,并评价使用他汀类药物的疗效[3]。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Excel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应用χ2检验。
2.1 血脂状况 2008年、2010年的心脑血管病高危组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LDL-C以及总胆固醇/HDL-C值均显著高于非心脑血管病组,HDL-C水平显著低于非心脑血管病组。见表2。
表2 2008、2010年患者血脂水平比较()
表2 2008、2010年患者血脂水平比较()
2008年2010年心脑血管病高危组(n=352)非心脑血管病组(n=55)t值 P值心脑血管病高危组(n=390)非心脑血管病组(n=38)t值 P值总胆固醇(mmol/L) 4.99±1.23 4.60±1.18 2.296 <0.05 4.70±1.24 4.45±1.02 1.224 >0.05甘油三酯(mmol/L) 1.65±1.26 1.26±0.90 2.827 <0.05 1.66±1.45 1.24±0.76 1.761 <0.01 HDL-C(mmol/L) 1.26±0.37 1.37±0.37 2.109 <0.05 1.16±0.34 1.20±0.28 -0.698 >0.05 LDL-C(mmol/L) 3.03±0.98 2.67±0.79 3.008 <0.01 2.92±0.99 2.76±1.00 0.920 >0.05总胆固醇/HDL 4.20±1.43 3.42±0.90 5.073 <0.001 4.22±1.26 3.86±1.12 1.753 <0.05
2.2 他汀类药物干预状况 2008年,心脑血管病高危组已实施他汀类药物干预138例,非心脑血管病组为4例;2010年,心脑血管病高危组已实施他汀类药物干预155例,非心脑血管病组为3例。见表3。
表3 2008、2010年两组血脂异常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干预的情况(例)
2.3 两年间降脂治疗方案变化 经过统计发现,他汀类药物为调脂的首选药物,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尤为突出。2010年同2008年相比,针对糖尿病、脑卒中等疾病的特点采取了不同的给药方式,并且出现了药物联用的病例,见表4。
2.4 各科心脑血管病组用药对比 2008年心血管内科应用降血脂药的例数多于其他两个科室(P<0.05);2010年,应用降血脂药情况有所改善,神经内科和内分泌科变化幅度较大,各科之间干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8、2010年比较,心血管内科的用药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其他两个科室用药干预比例大大增加。见表5。
本次调查中使用的他汀类药物包括: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辛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此外,还包括非诺贝特、普罗布考等降脂药。
表4 2008、2010年各科用药干预药物种类选择统计(例)
表5 各科心脑血管高危病组干预情况(例)
从所调查的898份病历中可以看出,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患者的各项血脂指标均高于正常人。而其中某些患者的各项指标若按正常人的标准是在正常范围内,但如果按照NCEP-ATPⅢ的干预标准目标值,则属于非正常范围。证实异常的血脂水平是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患者共同具有的显著特征,因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及相关医疗人员应提高对血脂干预的重视程度,规范调脂用药。
3.1 总体干预情况 由2008、2010年的两组数据都可看出,心脑血管高危病组患者的甘油三酯水平和总胆固醇/HDL明显高于非心脑血管病组,证实了血脂代谢异常是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重要特征。然而,2010年的心脑血管高危病组患者的总胆固醇、HDL、LDL与非心脑血管病组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析可能有两个原因:(1)由于样本量不够,增大了误差、错误出现的可能性;(2)在查阅病历时发现,医师在给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患者制订治疗方案时,一般会强调低盐低脂饮食,并嘱咐多运动。还有一些患者在此次就医前已经由其他医疗机构诊断所患疾病,虽未服药,但已改变相应的生活习惯。通过这些治疗性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患者虽然患有冠心病或其他心脑血管疾病,属于高危或极高危患者,但其血脂一直控制在较低的水平,所以,统计时,整体与非心脑血管疾病组患者难以明显区分。(3)2010年药物干预率较2008年显著提高,可能导致两组差别不大。
3.2 他汀类药物用药 他汀类药物一直是首选的降血脂药,占总体干预药物的78.85%。2010年,调脂用药比率显著增高,而且使用药物种类有所增多,神经内科和内分泌科用药比率明显增大。但对于具有潜在危险的患者,依旧有较高比例的需要干预的患者没有进行药物干预,因此,未来应进一步规划调脂用药,改善医生的调脂观念。
3.3 其他药物使用情况及药物联用 2010年用药更为多样化,除了应用他汀类药物调脂外,还根据不同疾病特征有针对性地给药或使用2种药物联用。在内分泌科的给药患者中,使用非诺贝特的患者占44.07%(远远高于其他两科);神经内科有阿托伐他汀与普罗布考联用病例,旨在通过与他汀类的合用来弥补其他药物的缺陷,同时减少毒副作用,具有临床意义。
3.4 药物不良反应 2008年有19例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出现异常,分析可能与使用他汀类药物有关。2010年,由于使用他汀类药物调脂的患者中大部分未复查肝功,因此,未发现有意义的药物不良反应。2010年,神经内科有14例使用阿托伐他汀和普罗布考的患者,未发现显著不良反应,在查找相关文献后发现此方面的研究较少,在以后的研究中可对此做深入探讨。
[1]张述,琼余松,潘莉.学习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合理应用降脂药物[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34):39-41.
[2]叶平,孙晓楠.综合评价基础上的规范化降脂治疗[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8,16(4):253-255.
[3]陈红,任景怡,刘梅颜,等译.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专家委员会关于成人高胆固醇血症诊断、评估及治疗的第三次报告的执行摘要(成人治疗专题小组Ⅲ)[J].中国医药导刊,2001,3(5):320-329.
[4]邹春阳.冠心病高危人群的强化降脂策略[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7,30(1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