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倩
我国《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为了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药品一旦发出则不得收回。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退药情况却经常发生,这不仅增加了药房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同时也会给药品安全带来隐患。但医院在考虑到国家相关标准并严格执行的情况下,又要适当考虑当地患者的实际情况。笔者对2011年我院住院药房的退药情况进行分析,以期加强药房药品管理,提高规范化用药,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住院药房出入库系统和退药登记管理系统的相关数据,对2011年1-12月的药品处方和退药情况进行分析。
1.2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制作统一的调查表格,调查项目包括药品种类、科室、退药原因、退药时间。以季为单位,分别计算4个季度的退药率,退药率=退药处方数/总的处方数×100%。将所有数据统一录入Excel表格进行分析。
2.1 4个季度的退药率 见表1。
表1 2011年我院4个季度的退药率及年退药率
2.2 科室分布 见表2。
表2 2011年我院各个科室的退药率
2.3 退药原因构成比 见表3。
表3 2011年我院退药原因构成比
2.4 排名前5位的退药种类构成比 见表4。
表4 2011年我院排名前5位的退药种类构成比
3.1 退药率及退药科室情况分析 由表1、表2可见,2011年我院住院药房总的平均退药率为8.81%,4个季度的退药率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退药率科室最高的为儿科,其次为老年科、感染科和呼吸内科。这是因为儿科患者年龄小,病情复杂多变,大部分药品的用法、用量等对此类人群都有明确的规定,临床用药中注意事项较多,而且大部分患儿用药依从性差[1-2],导致退药率较高。而老年患者病情复杂,常合并多种疾病,临床开具处方常合并多种用药,临床医师常常忽略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使药物的疗效加重或减轻,并且易忽略主要症状,重视次要症状,导致药物不对症;老年患者生理功能衰退,肝肾功能下降,对药物的处置能力降低,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过长,给药时间要严格掌握,否则很容易导致不良反应而引起退药。感染科和呼吸内科用药大多为抗生素、抗真菌类药物,此类药物不良反应大,与患者的过敏体质有明显相关性[3],并且随着各种细菌耐药性的出现,传统的经验性用药已经很难发挥出应有的疗效,所以改变治疗方案在所难免,导致退药率较高。
3.2 退药原因分析 退药原因主要包括医师原因、患者原因、药房原因和由药物不良反应等导致的其他原因。其中医师原因约占1/2,其中常见的为医生开多、开错、开重、药物名称写错、治疗方案改变等,可能与临床医师对药学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够或者对计算机系统的操作不熟练有关[4]。患者原因约占1/3,如害怕治疗风险而拒绝治疗,或者出院、转院、转科、死亡等,或者由于经济因素更倾向于一些便宜的药物或者自带药物等。药房因素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如客观条件下急诊时因药物缺乏导致退药,主观因素如收费错误和配药错误等。最应当引起注意的是由药物不良反应导致的退药,因为这本身就会导致患者对治疗的恐惧,增加不必要的症状,使本来最为合理的药物不得不换成其他药物,而造成治疗效果的不理想。
3.3 退药种类分析 退药最多的为抗感染药物、营养药物、呼吸系统用药、内分泌系统用药和消化系统用药。抗感染药物主要是因为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并且微生物已经产生耐药性,导致部分药物疗效差而不得不换用其他药物治疗[5]。营养类药品价格较贵,并且患者一时很难看到疗效,心理上很难接受。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尽管国家颁布了相关制度明确禁止发出的药物不准收回,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退药情况在医院中的发生却相当普遍,其危害极大,不仅带来了药品安全质量隐患、增加了药房人员的工作量,而且使药品的管理更为混乱。笔者建议,应针对医师问题、患者问题和药房问题三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对部分种类的药品加强安全用药监测,降低不良反应,切实降低退药情况的出现。
[1]刘金虹.我院儿科病区退药情况分析[J].天津药学,2010,22(6):34-35.
[2]孙喜梅.儿科门诊退药情况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8):142-143.
[3]潘柏良,谢宝芬,张红梅.10622例住院患者退药情况分析[J].中国药业,2011,20(10):57-58.
[4]庞玮.我院病房退药种类调查和原因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1,8(47):427-428.
[5]符冰,刘锐锋.中山市人民医院门急诊药房退药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8):275-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