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茁名,朱万安,陈 亮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放射线科,吉林 长春130021)
支气管胸膜瘘(bronchopleural fistula,BPF)是指肺泡、各级支气管与胸膜之间相互交通而形成的瘘道,是肺切除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手术技术虽逐年的不断改进,但BPF发生率仍维持在0-12%之间[1]。目前临床通常以术后或有相关病史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有时亦通过纤维支气管镜向可疑患处注入美兰后观察引流管中是否出现美兰)、胸部X线平片以及近年来相关报道中出现的让患者吸入一氧化二氮和高浓度氧气,后测量患者胸腔内一氧化二氮及氧气的含量[2]、核素气雾剂扫描[3]等手段来诊断支气管胸膜瘘。多层螺旋CT作为一种影像学检查方式具有其独有的优势:无创、快速、清晰地图像质量并且可以同时对继发改变及邻近组织的其他病变进行发现、观察,现在MSCT正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应用在BPF的诊疗过程中。在观察了8例支气管胸膜瘘的患者的多层螺旋CT图像后,对支气管胸膜瘘的MSCT表现做出一些初步的总结。
1.1 研究对象
回顾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2009年05月至2011年05月行多层螺旋CT检查的患者8名,其中男性7名,女性1名,年龄范围为42-68岁,平均年龄56.125岁。
1.2 仪器设备、扫描方案
1.2.1 CT扫描设备 Siemens公司SOMATOM Sensation 64层 CT机
1.2.2 CT 工作站 Siemens公司 Syngo CT workplace VB30B
1.2.3 扫描方案 患者为仰卧位,头先进位。扫描参数:层面采集厚度为64mm×0.6mm,扫描螺距为1.45,管电压为120kVp,管电流100mA。肺窗窗宽1 500Hu,窗位-700Hu;纵隔窗宽350Hu,窗位50Hu。
1.2.4 特殊情况 针对出现瘘口情况显示不明确且临床症状显著或通过其他检查已提示存在支气管胸膜瘘的患者,采取对其胸腔注入一定量的造影剂辅助检查,通过造影剂充盈瘘道来观察患处情况。
1.2.5 CT图像分析 由两位有经验的心胸部影像学医生共同对所取得的CT图像进行观察、分析,所得结果归纳为以下几方面:①患者CT图像中c存在的瘘口数量。②瘘口的位置(所属支气管)及其大小。③观察是否存在皮肤瘘道以及其他继发病变(如脓气胸等)并注意其是否曾行支气管胸膜瘘修补术、患肺切除术及其他针对脓腔的治疗术④患者是否曾患有肺部恶性肿瘤、结核、脓胸等疾病。如所得结果存在分歧或差异则重新针对图像进行分析、讨论,待达成共识后对所的结论进行整理、记录。
所选取的8例患者的CT图像均可判定存在支气管胸膜瘘,且均存在一处瘘口,其中右肺支气管5例,其中上叶支气管1例,瘘口宽约0.88cm;中间段支气管2例,瘘口宽约0.90cm及1.00cm;下叶支气管2例,瘘口宽约0.27cm、0.21cm(此理病灶位于患者右肺下叶背段支气管外侧段,瘘道狭长且瘘口隐蔽,检查时引入造影剂辅助)。余3例分别为左主支气管1例,瘘口宽约0.50cm;左肺上叶尖后段支气管1例,瘘口宽约0.60cm及左肺上叶支气管1例,瘘口宽约0.20cm。
3.1 瘘口形成的位置与形态
BPF发生的位置与患者的手术史、结核史及其他疾病的病史有直接关系,收集的8例患者中6人为各种原因引起的肺叶、全肺切除,1人由于肺结核造成支气管胸膜瘘,余1人为脓胸所致。8例患者BPF均起源于患病区域支气管,经手术后发生BPF的7个病例均发病于所切除肺叶支气管残端。(例见图1)
所收集病例中有7例患者的BPF为支气管直接开口与胸膜腔相通,瘘口形态可从图中得到体现。另1例患者右肺下叶背段支气管外侧段与胸膜间形成狭长的瘘道(见图2)。通过对8例患者的图像观察发现:直接开口的BPF图像较好辨认,开口支气管管腔与胸膜之间直接相通,瘘口显示明确;少数病
图1 右肺上叶切除术后,右肺上叶支气管残端形成胸膜瘘
3.2 发生于不同级别支气管的BPF图像的特征
8例患者中6例发生于主支气管及肺叶支气管,余2例见于肺段支气管,其中一例通过单纯平扫较难发现,需注入造影剂辅助检查。究其原因应与患病支气管管腔的宽窄呈正相关,较大气道形成的BPF因其手术开口、通气量及其周围组织形态等原因导致瘘口较较小气道形成的BPF更加容易辨认,即发生于主支气管、肺叶支气管的BPF在行多层螺旋CT扫描后所得的图像较肺段支气管、甚至更低级别支气管形成的BPF更容易发现瘘口位置。例所形成的狭长瘘道因瘘道细小不容易发现其确切位置,给找寻瘘口带来一定的困难,此时引入造影剂,使造影剂经瘘口进入瘘道即可获得较为清晰的的BPF图像。
图2 结核并胸膜机化钙化,于右肺下叶背段支气管外侧段形成狭窄瘘道,引入造影剂辅助检查,使远端发生的狭长瘘道得以清晰显示。
3.3 BPF治疗前后多层螺旋CT图像的应用
上述患者中不乏针对BPF进行的各种修补术、闭合术以及残腔填塞消灭术等治疗手段的病例。治疗前通过观察图像的可得知BPF的位置、形态、瘘口宽度及其他相关改变的信息,其中瘘口宽度对手术方案的选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对治疗前后多层螺旋CT图像的对比中可以发现治疗后瘘口的封闭情况以及残腔是否完全消失得到了清晰的展现(例见图3、图4),这对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BPF的治疗效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1]Taghavi S,Marta GM,Lang G,Seebacher G,Winkler G,Schmid K,Klepetko W.Bronchial stump coverage with a pedicled pericardial flap:an effective method for prevention of postpneumonectomy bronchopleural fistula [J].Ann Thorac Surg,2005,79(1):284.
[2]Hollaus PH,Lax F,El-Nashef BB,et al.Natural history of bron-chopleural fistula after pneumonectomy:a review of 96cases[J].Ann Thorac Surg,1997,63(5):1391.
[3]Obuchowski CA,Joyce JM,Foeter R,et al.New method for detection of a bronchopleural fistula:direct instillstion of Tc-99m DTPA into the pleural space via a thoracostomy tube [J].Clin Nucl Med,1998,23(6):353.